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第三章末尾的一段话,是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开始批判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的学说,而不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学说.把恩格斯的话理解为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开始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学说,并说这是恩格斯晚年记忆上的一个纰漏,是对恩格斯的误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澄清这种误解.  相似文献   

2.
晚年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对抽象的人的崇拜"的.本文认为,这是恩格斯记忆上的一个错误.实际上,在撰写<神圣家族>(1844)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学说基本上是认同的,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开始,马克思才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进行全面的、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围绕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正常开展的评介和批评是值得欢迎的.但吕友仁、王永安<是"超过"还是"抄过"?>一文却似乎透视出真正的书评离我们还远.真正的书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示人以理据的,与人为善的,学术探讨式的,而不应以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凭空立靶为其特点.社会呼唤的是褒贬如实、是非两议的健康的书评.  相似文献   

4.
阿尼玛原型是荣格对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质的一种概括,作为<红楼梦>灵魂人物的贾宝玉很突出地显现了这一特质.准确地把握贾宝玉身具的女性特质对于理解整部<红楼梦>的意含将是非常重要的.贾宝玉的女性特质从神奇性地被赋予,到在现实中地投射,再到最终地无可投射,深深相关地始终是一个"情"字,他想以"情性"化解世间的暴虐,但冷酷的现实终究抹杀了他的女性温情.他的悲剧,预示着曹雪芹"以情补天"的美好愿望的破灭.  相似文献   

5.
方勇 《天中学刊》2001,16(1):15-19
郭象的<庄子注>,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庄子学著作,但它在很多方面却修改了庄子的学说一,以"独化"说诠释庄子关于"道"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二,以"足性逍遥"说诠释庄子关于"无待"才能"逍遥"的思想;三,以"寄之人事,当乎天命"说诠释庄子关于"无以人灭天"的思想;四,以"游外宏内"说诠释庄子关于"逍遥无为"、"外内不相及"的思想.故而<庄子注>并不是一部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庄子思想本来面目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演绎了 "狼"与"狗"嬗变的生存哲学,二者在取材和故事构造等方面有许多相似性,同时都体现了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隐晦哲学家德里达的思想并非无"规律"可寻,本文通过解读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们>,指出大多数学者对德里达哲学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德里达的主要哲学贡献不是对传统哲学的消解和颠覆,而是揭示出哲学从来未曾有过的新面貌,即事物如何出场和如何传播.本文主要分析德里达如何根据这样的思路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样的阅读同时也是对<资本论>中"看不见的现象"的阅读,对书中"幽灵性"的阅读,这种态度,也表明了德里达持一种"没有宗教的宗教"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它反映了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制约性以及人的主体能动性二者的辩证统一,与个人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二册十九章"电磁场"这节出现的两个问题,根据电磁学的基本理论,指出了问题的不妥之处,进行了简单的论证和说明,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和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灭亡>是现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本文就这部长篇小说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作用,特别是在艺术表现上的开拓性作了论述.同时,也就这部作品与"新写实主义"派的小说创作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