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心理成长的概念是对心理发展的概念的超越。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学说,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存在着重要的缺失。用心理成长概念去替代心理发展概念应该成为考察人的心理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转换,新心性心理学则实现了这一重大的研究范式的转换。这种范式转换包括:将着重于生物和生理转向着重于心理和心性,将着重于成熟和发展转向着重于成长和提升,将强调心理的直线发展转向全面扩展,将强调心理的平面扩展转向纵向提升。心理成长不是孤立的,它与心理资源、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心理环境和心理生成有着重要的关联。人的存在、人的生活、人的心理、人的成长等,可以按照个体、群体、民族、社会、文化这五种方式来考察。  相似文献   

2.
刘泽如教授认为,主客观矛盾法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法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唯一正确的说明。因此,它应当是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他根据这一理论,提出改造心理学的问题,为建立科学的心理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主客观矛盾法则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观,指人的心理、意识,是客观的反映。客观,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的东西,即客观存在,是心理、意识所反映的对象。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对这两个概念的科学规定。传统心理学把产生心理、意识的大脑神经活动叫做“客观”,是错误的。大脑神经活动是心理、意识的生理基础,是心理、意识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不是心理、意识反映的对象,所以不能把它叫做“客观”。否则便会取消了主观与客观的反映和被反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研究视角取向,会影响研究的方向与研究结果。科学的思维形式与视角取向,对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活动与心理学科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借用后现代文化思潮来剖析心理学研究的视角转换,希望能弥补和超越科学心理学的局限与不足,并可能成为未来心理学的一种前进方向或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主体的本质特点是主动性和独特性,主体活动的内在机制、功能及其活动规律构成介于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之间的心理实体,这恰恰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现代心理学以大量实证的材料表明,主动性和独特性是心理实体的固有属性,这就为人所以成为现实主体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5.
心理环境论说--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心理学家常把环境理解为外在于人的存在,是客观的、独立的、自然的。对于心理、意识、自我意识的存在来说,环境不仅是物理意义、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而且也是心理意义的。心理环境即被觉知到、被理解为、被把握成、被创造出的环境。心理环境对人来说是最切近的环境。这种环境超出了物理、生物和社会意义上的环境。环境决定论和心理决定论都无法真正揭示人的心理发展的实际过程。从心理环境去理解,环境的演变就是属人的过程,是人对环境的把握、人对环境的作为、人对环境的创造。环境与心理是共生的过程。这不仅是环境决定或塑造了人的心理,而且也是心理理解或创造了人的环境。心理与环境的这种共生关系,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6.
关于心理学该不该研究人的社会意识的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应该十分重视并积极解决的问题,但又是现代心理学感到百般困难而极力回避的问题。因而,这个问题,也就成为心理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和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之所以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项基本原则,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的群众实践,特別是由于党中央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一代新人的战略任务,都迫切地要求心理学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同时,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也正是科学心理学本身的前进要求和不可改变的方向。一般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国内外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心理的生理机制不变”论,是关于产生心理、意识的大脑神经活动问题的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它在实际地说明人的心理、意识问题时,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和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表明:产生心理、意识的大脑神经活动是符合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规律的,从这样的大脑神经活动上说明人的心理、意识必然达到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完全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论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编辑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为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编辑活动对编辑主体心理素质的要求,编辑主体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及编辑主体的心理卫生等  相似文献   

9.
一、“小群体”的社会学意义“小群体”是一种社会现象。要知道“小群”的意义,必须了解“社会”,要知道“社会”,必须先讲一下“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社会学以社会整体及其部分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对象,凡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联系的领域,无不留下它们的足迹。”社会学是人民教师认识教育现象的基础学科。教育过程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中小学生作  相似文献   

10.
结合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理论,以2003—2004年全国公开发表的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共85篇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近年来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得出结论:体育心理学研究有上升的趋势,有关体育认知心理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借此,为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学者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析散打心理活动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普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一般知识的了解, 主要讨论散打练习心理活动特点, 散打对抗中怎样判断自己和对手的心理情况, 怎样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及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12.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引起运动损伤的心理学角度综述了引起运动员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提出导致运动损伤与个性因素,生活应激刺激,情绪,社会支持等心理因素有关,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加强心理技能训练,重视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篮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分析及训练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提出心理训练的方法。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把握心理特征,灵活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体验的潜在因素。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从表现形式来看,心理健康不仅表现为没有心理疾病,更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须加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体育比赛中,随着各运动项目技术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如何在赛前以及赛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整以保证技术、战术、身体潜力的充分发挥已成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十分关心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竞技心理状态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在描述竞赛中常见心理障碍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克服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教师领导方式问卷》、《学生在校行为问卷》、《学校情境量表》探讨了业余体校12~16岁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心理适应与教练员领导方式的关系。研究发现,运动员心理适应与心理压力有显著的负相关;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与教练员的民主型领导方式有显著的负相关,与教练员的权威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有显著正相关;运动员心理适应与教练员的民主型领导方式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教练员的权威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有显著负相关。男女运动员心理压力与心理适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心理训练是以运动心理学理论为科学依据,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心理施加影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过程。篮球运动的心理训练是在训练过程中,以篮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运动员的类型、应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社会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为其依据。着眼点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之达到最佳表现水平。  相似文献   

19.
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田径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发挥,从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影响心理状态变化的因素以及赛前心理训练的目的,提出了应把心理训练作为田径运动中重要的训练内容并贯穿在整个训练体系之中,把身体训练、心理训练、技战术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艺术魅力的生成机制作用于多方面的因素。从艺术评价、创作心理、欣赏习惯及文学史观的角度来看 ,文艺作品作为人类情感的符号 ,其艺术魅力的生成中起着动力和源泉作用的是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