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饶宗颐先生观察历史,向来重视地理问题,很早便开始做历史地理研究。饶公历史地理研究有三个特点:注重上古时代的历史地理问题、善于运用"三重证据法"、具有宽广的空间视野。饶公对于上古时代的历史地理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史学界兴起地一股比较史学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开始尝试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来处理和解决历史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动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比较研究方法已成为当代史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拟对历史比较研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1955年开始,我研究一个理论课题:汉字在人类文字中的历史地位。这不是褒贬古今,不是占卜未来,这是认识自我。这里略谈我在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我的初步探索,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1922年,在以实用主义教育为核心的西方新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开始推行新学制改革。随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约请各科专家起草课程纲要。常乃德、徐则陵应邀分别编成初中历史和高中文化史课程纲要,作为全国性历史课程的参考标准^①。新学制初、高中历史课程纲要是如何编制的?体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研究这样的问题,对于当今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编制或修订,也许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和加强。与此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也从零散的资料整理,逐渐拓展到专项研究领域,开始步入系统有序的研究时期。本文对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研究的主题、争论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文本阅读”,即学生在问题清单的引导下对教师所提供的历史文本进行阅读、探究、解读与意义建构的过程。近些年,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文本阅读”的观念影响下,中国的历史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开始了一系列历史阅读的探索,尝试将教学材料以“主题+多文本+问题清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探究,组织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与阅读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知识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7.
《课程.教材.教法》2016,(11):112-122
日本在二战前和战争中实施"国定教科书"制度,推行"皇国史观"教育。战后"国定教科书"逐渐向"审定教科书"转变,这一趋势遭到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三次大的攻击,日本教科书也相应出现了总体上的"改善"或总体上的"改恶"的三次大的动荡局面。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反映了日本社会内部关于历史教育和历史教科书两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和斗争结果。针对"日本教科书问题",一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线索的"耸人听闻"性而不是科学性。作为历史研究,不应停留在对日本右翼的单纯愤怒上,更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日本进步力量配合斗争的问题。从2002年开始,中日韩三国的学者和教师的共同历史研究及其成果,为东亚历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三国的历史教育拓展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20世纪中国史研究中研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历史问题之一,这一概念至今仍被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普遍采用。20世纪30年代,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的讨论。50年代,这个问题作为中国史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受到特别的重视。80年代。史学界在“文革”后继续研究这一问题,90年代初有过短暂的沉寂,但是讨论、研究迄今仍未结束。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创新教育的逐步兴起,使人们开始对创新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反思。随着创新教育研究的深化,关于创新教育的历史分期问题便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被提了出来。笔者从创新教育的涵义谈起。重点论述了创新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萌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普及阶段。  相似文献   

10.
历史研究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从注重描述的朱利安时代到注重因素分析的萨德勒和康德尔时代,无一不采用历史法研究比较教育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历史研究法受后现代史学观的影响,开始了其后现代的转向进程。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法注重"深描"、"价值有涉"和"他者视野"的特点让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克服了传统历史法的局限,开始沿着质性研究的轨道转型。  相似文献   

11.
女性无论是在历史研究客体还是研究主体(历史学及其成果)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主流的历史哲学论争更是罕见女性的参与,这便造成了一系列因素的失衡。伴随着妇女史学科的成长,妇女史学理论正在形成,这个边缘族群开始要求改变史学认知模式的气候。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受传统的影响,台湾地方当局比较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趋多,大陆学术界开始关注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问题。1不过,就已发表的有关台湾历史教科书的研究文章而言,仍缺乏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本文依据目前台湾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参照台湾地区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情况,力求较全面地反映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现状、演变及趋向,以求有助于人们对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受传统教育史学影响,强调"让史料说话"。而当代,史学研究向多元化发展,历史研究的着眼点开始转向主体如何认识历史客体的问题上来。在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发展的新时期,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视角考量,教育史研究都必须重视研究者主体性,并将其与历史客体性有机结合,促进教育史研究和教育史学科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时,不少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1640年11月,英国召开议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要求限制王权,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年5月,法国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的代表也要求限制王权,但这却不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这是为什么呢?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因此,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亦即革命的开始。尽管在1640年11月召开的英国议会上和1789年5月召开的法国三级会议上,两国资产阶级都要求限制王权,但前者实际上已开始了夺权斗争,后者却没有。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学论自建立开始,就在研究范式上更多地遵循着体系构建的逻辑,这一研究取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体系取向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概念、范畴本身的确定性和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问题取向的研究更关注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解决。作为一门研究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揭示教学规律的实践性科学,教学论应在研究本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开放的、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教学论研究中的构建体系和关注问题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关系。教学论应重视变化了和变化着的教学实践以弥补过去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江苏省高中课程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了各学科新教材。2008年,我们将迎来新课标下的第一次高考。新课标下的历史高考命题趋势如何,将有哪些新特点,我们应怎样备考,未雨绸缪,这些问题直接牵动着无数师生的神经。本文以近几年上海高考历史命题的思路为基础,并结合个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发现问题开始,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能力、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达到学会学习历史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山学院学报》2014,(2):47-55
方国瑜先生是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自1933年冬开始实地调查,到1979年《纳西族的渊源、迁徙与分布》的发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方先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地理问题、纳西历史文化框架体系、民族史研究的理论、民族文献的运用、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作出开创性贡献,为纳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方先生的上述贡献对研究中国民族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人开始对历史记忆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记忆使历史枯燥无味,历史只要理解就行。殊不知,人类记忆的痕迹就是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记忆。所以,我们反对历史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主张师生从历史记忆中获得历史价值和启示。一、历史记忆的内涵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里发展的奠基石。从记忆开始,到记忆保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历史课程要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