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一语文素养.比“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抱着求索的心愿,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发智力因素,将开发大脑的记忆功能与语文能力训练融合进行,一个是基本客观记忆规律,一个是主观的课堂内外的训练,怎样将二者有机链接起来?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确定“感…  相似文献   

3.
1.人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提法,符合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3.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可以说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4.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引进“对话”这一理论,就是要让学生从目前课堂上“被训听”、“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5.自主。“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  相似文献   

4.
大脑的高级功能——记忆过程的研究,为我们最新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利用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了四级阶段性的训练:攫取信息即感觉性记忆阶段的训练;整理信息阶段的训练;筛选信息阶段的训练;巩固信息阶段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着重铸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一、立足课堂   立足课堂,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并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基本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读、写是语文的两翼,仅就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而言,读和写最重要,少读对语文教学无疑是釜底抽薪,对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遵循这一原则,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大阅…  相似文献   

7.
我校“语文能力序列训练综合实验方案”从一九八一年秋季开始实施,现在已完成初中阶段的第一轮实验工作。兹从方案设计,实施概况和基本估价等三个方面总结如次。一、方案设计语文教学长期徘徊,长进不大,症结就在语文教学本身不够科学,缺乏一个严密的训练体系。这一现状必须改变。我们有志于此,愿意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序列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就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教学目的。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充分读书,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9.
在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全新理念:一是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二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是强调语文实践。四是主张探究性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理性规范。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语文教育规律的一种论释。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的“工具性”就蕴含了“双基”的教学与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培养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因此,“双基”仍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那么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创新双基教学呢?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而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此相应,人文性、语文实践、开拓语文课程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渐次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热点话语。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原教学大纲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它替代了常说的语文能力一词。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变化很多教师不适应,不知道语文素养的范围究竟有多广,它的核心又是什么,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二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等。本文对于何谓“素养”,以及何谓“语文素养”暂不作理论上的探讨,只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联系教材对二者加以阐说。一、语文素养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人们都提“语文素质”、“语文能力”,2000年修订试用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及“语文素养”,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则改“语文素质”、“语文能力”为“语文素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置于四大基本理念之首,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据统计,在该文件不足5000字的文本中,“语文素养”作为核心目标理念,反复出现,频率达10次之多。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目前课程与教学严重分离的…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一书中,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应是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因为语文的功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两者都要靠语言和思维互相作用完成。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实践“以人为本”就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营造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语文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态情境中身心愉快、积极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主要探讨了运用生态理念进行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沿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仁者见仁,各说不一.结合我所在的农村小学的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的“实”与“活”,就是要让学生不仅得到扎实的语文基本训练,形成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在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尊重、充分发展。致力于使二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相济并举,相得益彰,得到统一和完善,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功能。一、“实”是基础,要落实应用性训练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每样都不能马虎,必须严格要求,督促学生下苦功夫,反复地进行训练。正如古人说:“操千曲…  相似文献   

18.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产生怀疑甚至责难。如,“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语文教学规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是否仍然不失为规律,实在有为之一辩的必要。假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它仍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却有违这些规律,那么将给课程改革带来巨大的损失。一、多读多写,不是无效、低效的读写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  相似文献   

19.
吴秀英 《辅导员》2009,(5):44-44
“语文教学应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要求。“语文素养”归结起来,无外乎“会理解、有感悟、能运用”。如何借助文本这一载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下是笔者借助随文练笔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些尝试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曾扬明 《云南教育》2007,(6S):23-24
“我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一至四年级“语文园地”中一种训练形式(五、六年级为“交流平台”),人教版教科书编者对这一栏目做了创造性的安排。第一学段的内容由识字,初步了解字、词结构为主,第二学段转向以发现词、句、段、篇等语言规律为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想,我们只有认真解读编写意图,才能用“我的发现”这一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