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富为胜 《中国教师》2010,(Z1):101-102
十一世纪,职业教育课程的理念再一次发生了新的变革,由能力为本位转向以素质为本位,这是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变革。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其中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劳动素质和生活素质等等.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不仅会工作,而且会生活,不仅有科学素质,而且有理解人、关心人、爱护生命、保护环境、充满人性的人文素质,不仅善于适应职业变化,有能力做好工作,而且具有责任心、信任感和快乐感、幸福感,是一个文明快乐的人。这些理念已经在当今世界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选择和使用中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设置中,要做到在门类上使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文、理结合,在内,容结构上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相结合,充分体现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当今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高职教育的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课程的理论深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程度是课程问题的核心.不同国家的高职课程正是在这三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经济发展的引导、课程理念的趋同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开放性等是未来高职课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高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关涉的因素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仅就课程观念重建、课程体系重构、教材文本重整三个重要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操作建议.一、课程观念的重建.课程观是对课程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指导高职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改革的总纲.当下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旧课程观,依然错位运行、惯性主导高职课程领域,知识构成“学科本位”的实质内容,学科则成为“知识本位”的落实形式,二者互为表里、相与为用.  相似文献   

4.
课程理念是对课程的根本看法,是指导课程实践的方法论。传统课程以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为核心。新课程观强调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的转变将直接影响新课程纲要精神的落实,会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课程理念的变革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理念是人们对课程的根本看法,是指导课程实践的方法论。传统课程以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为核心。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的转变将直接影响新课程纲要精神的落实,会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探讨了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理念的背景及理论基础,对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了评析,提出了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应注意的问题,为我国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能力本位课程理念不断受到质疑与批判,源于理解上的一些误区.实际上,能力本位课程理念不仅仅局限于CBE这一具体课程模式;其本质也并非重技能轻知识、重工具轻人本,相反它认识到工作知识对于职业教育的意义,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对于能力的理解也不仅限于岗位技能,而有更广泛的解读.只有澄清这些误区,才能深刻把握能力本位课程理念的内涵,坚定能力为本的理念,更好地指导我国的职教改革.  相似文献   

8.
周运才  黄宇辉 《文教资料》2014,(17):128-129
课程改革推动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学分制课程的构建已成为我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本文通过对学分制课程建构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岗位素质本位等主要课程建构理念的分析、反思、吸取,提出了岗位素质本位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这种理念既能满足学生的当下需要,又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9.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知识本位课程,确立创新教育的课程目标,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高职课程发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按照课程取向的不同,国外高职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间,涌现出的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工作本位课程等课程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也逐步创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高职课程模式.比较国内外高职课程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出经济发展阶段的引导性、课程理念的趋同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开放性等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分析能力本位课程的特点,指出传统评价方法不能适应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型高职课程的评价要求。阐明真实性评价的概念和实施方法,把真实性评价应用到高职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业成就评价中,应用实例表明基于能力标准对课程学业成就进行真实性评价有利于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的融合,有利于深入考察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一、新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影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了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桎梏,提出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生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教育必须尊重个性的差异,从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出发,带动学生走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知识本位的狭小空间,顺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要求,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前七次改造的课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在课程功能上实现了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建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特征的课程结构.建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也因此变成一种动态化、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哲学提供了超越传统德育课程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方法基础。通过对德育课程知识"空壳化"、德育课程资源"单一化"与德育课程实施"无人化"的现实批判,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原则,提出德育课程变革就是摒弃教授化德育课程走向学习化德育课程,确立学习化德育课程知识观、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观与德育课程实施的学习者本位观。这体现了学习化德育课程的人本取向,确立了学习化德育课程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文化优化实践活动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5.
芬兰的全纳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其原因之一就是重视全纳教育教师的培养.本世纪来,芬兰对小学教师全纳教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sersity of Jyvaskyla)的改革最具代表性,课程设置上秉持“能力本位”、“研究本位”、“学生中心”的三大基本理念,采用支架式方法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上采用“合作型”模式.但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课程的一致性与知识的深度问题;二是规定性课程与开放性课程的平衡问题;三是如何将全纳教育的理念有效融入所有学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职教理念逐步趋于成熟。传统的"注入式"传授和"知识"本位的教学不能完成高职教育使命,已经成为共识。而行知合一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逐步被职业教育界采纳。本文就高职汽车材料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阐述,以此给专业基础课程的能力本位设计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学生发展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和教育价值所在。开发和实施基于学生发展、切合学生发展的研究性校本课程,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理念,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让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有力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澳大利亚TAFE理念及特色,并且借鉴“能本教育”的TAFE课程设置,对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的课程设置进行创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数控课程体系.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体系,实现课程衔接体系开发多元化,开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编写以能力为本位的核心课程教材,使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评估体系.整个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突出职业性、实用性等特色,满足中国制造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知识本位课程,确立创新教育的课程目标,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教学一直是一个困扰中职教学改革的难题.在当今职业教育改革朝着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方向转轨的大潮中,中职教育中的文化课程如何按照能力本位课程现进行设计和实施值得研究.对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的现状,文化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文化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应培养的能力以及能力本位文化课程的结构、组织、内容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