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孙 《良师》2003,(20)
梁老师:在学习应用题时,要用“单位名称”,“单位名称”就是“名数”吗?请您给我们讲一讲。丕蕾丕蕾同学:你探究学问的态度很好。现在我们来回答你提的这个问题。许多同学经常把“单位名称”和“名数”混淆起来,如:把“27公顷”、“36米”里的“公顷”、“米”说成是“名数”。其实“公顷”、“米”等是单位名称。那么什么是“单位名称”呢?与名数又有什么不同呢?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进行各种事物的计量,就是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同另一个规定的已知的量作比较;这个规定的已知的量,叫计量单位。如我们要计量操场跑道的长短(暂时未知的量),就把…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运动和力”第五节“物体的惯性”(第36页)中,有关惯性一词的描述原文如下:“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笔者认为“特性”一词用得有些不妥。“特性”一词在物理学中常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能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物理性质。当一些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特性有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往往用物质的特性来鉴别不同的物质。如:水在4℃时密度最大,大于4℃时热胀冷缩,小于4℃时热缩冷…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幼儿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提问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它是什么颜色的”“数数它有几条边”等等。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怕幼儿的回答离题太远或一次就把老师后面的问题都  相似文献   

4.
张建兰 《早期教育》2001,(23):37-37
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幼儿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提问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它是什么颜色的”“数数它有几条边”等等。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怕幼儿的回答离题太远或一次就把老师后面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使活动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5.
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物理概念,而每个概念都有特定的物理意义,只有把握住,才不至于滥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和学生对此不加注意,常出现一些不规范或不科学的用法。最常出现的是对“测量”、“测定”不分,“物体”、“物质”不分,下面就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加以区别,以免造成混乱。1测定和测量这两个概念在实验中经常用到,但对它们表述不正确的说法时有出现,如“测定长度”、“测定比热”等。一般来说:直接量可通过仪器直接测出或测量多次求平均得出,对直接量要说测量,如测量长度、测量质量、测量温度、测量时间等。间接量…  相似文献   

6.
数数与计算能力训练数是抽象的概念,掌握它比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困难,要求孩子理解,需要从许多具体事物中把数量抽出来,才能形成数的概念。一般认为,从2~3岁即可开始训练。训练的第一步是口头数数。可用歌谣教孩子数数。如“1、2、3、4、5,上山打老虎”;“你拍1,我拍1,1、2、3、4、5、6、7”等。睡觉前可以教他数数关灯,“1、2、3、4、5”,数到5时拉灯绳关灯等。  相似文献   

7.
刚入园的幼儿能教10以内数,这是模仿大人,像背顺口溜一样,并不代表对每个数实际含义的理解,不懂得“1”代表一个物体的数量,“2”代表两个物体的数量,不能把数与物联系起来。为让幼儿真正对数有初步认识,培养幼儿认数、计数的意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教幼儿计数时,首先,让幼儿练习按物点数、用手触摸和移动物体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要求幼儿做到手口一致,既不重复,也不漏数。如:玩“蚂蚁搬家”游戏时,让他们数数自己搬了几粒豆;在幼儿吃午点时,让他们数数是几个苹果;发放餐具时,让他们数数桌上的碗筷;摆放椅子时,数数有几把椅子等等,并要…  相似文献   

8.
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其途径有以下几条: 1.看一看,让学生感知事情的立体性,进行直观理解有些词句表述的事物具有直观性特点,如颜色、动作和物体等,教师可将文字描述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紧密地与字词句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头脑里呈现出二者统一的形象,如讲日月潭美丽的时候,理解“碧绿”、“玉盘”、“明珠”、“倒影”(夹带生字),让学生看彩色幻灯片,然后对照银幕进行描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而且也复习  相似文献   

9.
自然数是由数数形成的,所以小学数学的起始单元是从学生数数的经验出发,结合数学情境,体验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把认、读、写10以内的数与数数的活动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发展学生数数的经验与技能:不仅会顺着数,还要尝试倒着数、跳着数等数数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低等存在规模方面的属性,都是用量来表示的。虽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量的知识被分别列在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但无论是什么量,它的计量都意味着从数学的角度把握、认识事物。因此,我们可以从整体上对新课程中量与计量的教学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长、宽、高是计量用语,三者的乘积则是物体的体积。数学教师与计量用语,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若用它们来描述数学教师的形象,倒是有一番情趣。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必须“长”“宽”“高”三者兼备,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数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陈飞 《家教世界》2014,(Z2):24-25
<正>一、问题的提出数数是幼儿数认知发展的重要能力表现之一,它标志着幼儿数词系统的获得和使用,但仅仅能说出数词还不能算做数数,幼儿为了完成数数的行为必须首先建构可数的单位实体——数数必须有可供数的实物。这种事物可以是看得见的客观物体或视觉刺激以及听觉刺激,也可以是想象中的物体。格拉泽斯菲尔德及其同行提出了五种具有不同抽象水平的可数的实体,它们包括感知性单位实体、形象性单位实体、动  相似文献   

13.
一、低年级段中的第二册 低年级段在认知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显著特征”是指: 1.自然物体的外部特征,或者说是外部形态特征。 2.“自然物体”多数是指个体的、具体的自然物体,少数是指各种各样的同类物体。 3.“特征”可分出几个层次来,但这些特征多数是可以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  相似文献   

14.
刘宗英 《江西教育》2023,(35):51-52
“度量”是用于计量事物物理属性的一个数学概念,空间距离、物体质量、物体大小等均是“度量”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须对“度量”单位进行初步认识,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度量”知识。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度量”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难点和策略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量词的使用     
一夫 《良师》2004,(21)
量词,我们在平时说话或写话时,用得很多。如“一位同学”“两张桌子”“三条凳子”,其中“位”“张”“条”都是量词,量词一般和数词结合起来使用。量词的使用要恰当,不然会出笑话。计量较厚的块状物,只能用“块”;计量狭长的条状物,只能用“条”,如绳子是细长的,它可以用“条”作量词。这些量词是依照事物的形状,来表示计量单位。平常我们一般说“一口猪、一头牛,一峰骆驼”,为什么数猪用“口”、数牛用“头”、数骆驼用“峰”呢?有人说猪贪吃,口显得突出,所以便用“口”来计量猪;牛长角,头部显得突出,所以用“头”作计量单位;骆驼背上的驼…  相似文献   

16.
宇宙间不存在没有量的事物,而且任一事物都具有多种量和多种量范围以及量关系。当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时,必定要研究它所具有的各种量、量范围和量关系,也就是要研究该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文试图探讨量的规定性所包含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两个概念。一是必具属性的概念。一是量的概念。(一)事物的属性某事物的属性是该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对于“性质”这个外延极广的范畴,正像数学中“集合”这个范畴一样,我们只能以列举的方法来加以说明:“温度为80℃”、“绿色”、“溶于水”、“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聪明好学”、“革命性”、“温和多雨”等等都是“性质”。重要的是任何一个性质都不是独立  相似文献   

17.
“单位”和“名数”这两个数学概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其本质区别。从定义来看,单位就是计量事物的标准量的名称,如米为计量长度的单位,  相似文献   

18.
在观察和研究周围的事物时,我们常常要比较或测定它们的长短、大小、轻重等,这些可以比较或测定的事物的性质都是量。因此,计量成为人们进行生产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计量就是把一个未知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那个作为计量的标准的量就是计量单位。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对计数单位“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们所探讨的文学形式,是文学对现实的抽象,是艺术抽象而不是抽象艺术。“文学形式”中的“形式”这一术语的含义主要是下面五种:各部分的安排,相当于结构的意思;所直接感受到的外观;物体的轮廓或界限;物体的概念本质(亚里士多德创造并使用,他提出事物“四成因”中的首席因素是“形式固”,依次是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心灵的赋予(康德创造并使用,体现于《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这种提法是波兰学者CF.TatarRiewicz在《AHistoryofsixIdeas(六种观念的历史)》一书中提出来的。本文通过对以上五种解释进行借鉴,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