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自文 《甘肃教育》2008,(13):26-26
教育的使命在于启迪人的智慧,通过启迪智慧,一方面使绝大多数人具有劳动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使部分人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完成教育的使命,形成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于生活智慧的教育,它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展开并为了生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智慧-幸福”构成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链条。追求幸福生活需要人的各种智慧,而教育是通过知识促进人智慧发展,提升人智慧力量的活动。但现实的教育并不必然指向智慧、通达幸福,大量背弃智慧和幸福的教育实践活动,阻隔了人们通过教育得享幸福生活的愿望。为此,教育要回归生命智慧,在“转识成智”中收获幸福;提升智慧力量,通达幸福;追求智慧人生,得享幸福。  相似文献   

4.
教育现象学为教育智慧的养成提供了方法论。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体验是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核心,是教育现象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智慧的养成有赖于对生活体验的探寻。教育现象学视域下教师的教育智慧养成机制包含通过“悬置”的现象学态度和诗化的语言追忆、描述“此刻”的教育生活体验,通过对教育生活体验的惊奇、教育现象学主题意义分析和洞见创造进行教育现象学“反思—还原”,教师智慧成长共同体等维度。基于教育现象学的教育智慧养成,应当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的所有发展都离不开智慧,促进人的智慧发展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童话教育对于小学生是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催生了儿童智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的所有发展都离不开智慧,促进人的智慧发展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童话教育对于小学生是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催生了儿童智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必然关注人(学生)的生命、智慧和生活幸福,这样生命—智慧—幸福就成为了教育生活的一个基本链条。因此,教师应该是人(学生)生命的警醒者、智慧的开启者、幸福生活的促引者。  相似文献   

8.
正像我们生活在阳光下一样,我们也沐浴在智慧之中。我们爱智慧,追求智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给学生以知识,学生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接受的是意义失缺的教育,生活在意义缺失的世界里。在对"塑造知识人"这一教育信条反思的今天,我们追求着教育的智慧,追求着智慧教育,从塑造"知识人",走向培养"智慧人"。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该怎么想,又该怎么做?其中,孕育着智慧的思考,充满着智慧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智慧是教育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教育学视角下的智慧是建立在对生活、生命发展的体悟之上。以人的生命成长为根本符合教育学思考一切教育问题的立场。而现实的教育存在着大量背弃智慧的教育现象。关怀智慧成长,“转识成智”,重构生活是教育学对人生命价值的反思与追究。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局长李泽亚深信,教育是思想者的行动,教育是智慧者的布道,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智慧发展,教育的核心是智慧的施为。历史周遭,唯道不变。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只有坚守"智慧教育",才是青羊教育的发展之道,"学有良教,质量领先,办智慧教育"就是他本人对教育之道的深情注解和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杨进  柳海民 《教育研究》2012,(11):11-15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3.
孙双金 《江苏教育》2012,(Z2):51-55
【我的主张】培养情智和谐共生的大写的人教育与人息息相关:教育指向人、为了人、提升人。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教育所面对的,不是空洞、抽象的符号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的生命、情感与智慧的具体的人。儿童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生命个体,其内在的生命与人格、情感与智慧的生长,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与尺度上,我们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在承传学校历史命脉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鲜明提出"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并试图以"情智和谐共生的大写的人"的培养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实现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内在超越。所谓情智教育,是指教育者用自己高尚的情感和丰富的智慧营造出情智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得到培养,蕴藏的智慧得到唤醒和发展,从而培养出情智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情智教育不等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形成和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劳动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智慧劳动教育已有兴起之势。为了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立足于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挑战,研究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切入,探究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从教学环境、立场、功能和形式四个方面对智慧劳动教育进行剖析,揭示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劳动教育环境从传统课堂到探究社区,劳动教育立场从“固本培元”到“融会贯通”,劳动教育功能从“生存工具”到“自我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从“单一学科”到“教育生态”。研究剖析了智慧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能为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完满生活,只有回归生活视域,才能让劳动教育回归教育的根本,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劳动教育向立足生活、创造生活的转变,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观念,谋求劳动教育内容与方式的生活实践性,拓宽劳动教育的社会生活场域。  相似文献   

16.
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学术品格、大胆的批判精神使李海林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富有理性、充满思辨的语文教育专家之一。他主张语文课就是言语课。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语文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语文生活.而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语文生活教育。人性的发展有三个层面。即工具智慧、情意智慧和言语智慧,人的语文生活需要的正是这种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17.
智慧,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布鲁纳、皮亚杰等人都十分重视智慧教育。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其核心也是对人的智慧的培养。知识教育的异化要求教育“转识成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人的智慧,教人学会质疑,张扬个性,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智慧人格是在人的智慧系统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智慧人格是不同社会形态所共同具有的基本人格,社会形态不同和人智慧的高低而使人对生活方式选择的方式和内容有所区别,从而在人格上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智慧人格与道德人格并不对立,智慧人格的提出,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去理解道德人格。智慧人格观对教育的启示是,教育要促进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但归根到底是要促进人的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落脚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立足于社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实现幸福。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换言之,  相似文献   

20.
"开放而灵活"是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引领。追求开放而灵活的教育需要通过视界开放、智慧共享和文化融通等实践策略加以探索。视界的打开是为了激活教育的思维;智慧的共享是为了促进教育的互动;文化的融通是为了增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