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是使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为人们认同、接受、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增强人们的道德智慧与勇气的一种道德活动形式。由于“道德教育,在于锻炼意志。人有强固的意志,始能实现高尚之理想,养成善良之习惯,造就纯正之品性”①。所以,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使人向善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道德教育具有使人们“得其道于心”②的功能和作用,故此,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尤为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一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  相似文献   

3.
道德不靠教导。据介绍.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基本的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4.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通过形成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伦理观念,是人们修身、养性、做人的学问。“道”,是指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规则、道理;“德”,是指道的表现,即一个人思想上的道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实施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着重抓好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和道德监督四个环节。就学校教育、学科教学而言,要着重以明确道德规范为前提,以开展道德教育为基础。英语是文化的载体,中学英…  相似文献   

6.
盛莉 《中国德育》2007,2(1):96-96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是人在公共场所展现的面具或者外观,其意在呈现与己有利的形象,使得社会悦纳他”。它从客观角度揭示了人的生命本能和社会本能的矛盾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体自我认同受到曲解的现象。“人格面具”的发展如果超过合理的限度,则会对个体产生负面作用。“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恪面具”现象的心理学发生机制,跟踪人的心理发展,从而在道德教育中做到及时引导和补救。其一,要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建构“伦理-心理模式”;其二,加强道德感、道德信念与道德意志力的培育;其三,引导学生采用“自我表露”法,与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个体性)和社会利益(整体性)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道德范型。不同的道德范型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范型,而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范型最终都取决于人的时代生存状态。历史地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群体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相一致,依次也有三种不同的道德范型:规范伦理、个人主体道德和商谈伦理,与这三种道德范型对应的道德教育范型分别是灌输式的、个人主体式的、交往式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使得道德教育必须确立双重的任务:既要成为个人主体的催生剂,又要成为个人主体的解毒剂。为此,在弘扬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要健全以公正为核心的德性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8.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认为,我国道德教育之所以难以走出困境,就德育工作自身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存在于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中,而在于我们对道德内涵知识的错位。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的,公平是调节人与人关系最基本的准则。但长期以来,我们却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而且往往是无条件和不加前提的。这种道德价值观常常使“君子”吃亏,“小人”得利,不利于公平、公正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我们所宣扬的道德标准为什么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我国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承认合理利己的合理性。我们认为,我国道德教育应该确立两点认识: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二是,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贴近“大众道德”。  相似文献   

9.
冉乃彦 《今日教育》2007,(11S):32-33
陈旧的道德观.由于漠视人的主体性.只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单纯外在的约束、管理人的方法.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热衷于灌输、控制、训练人。而现代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从重规约人走向重发展人。因此当代的道德教育应该探索如何从重在“教道德”走向重在“学道德”.使人的道德发展真正成为主体的内在建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论点摘编     
反思今天的道德教育,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对“道德”进行正本清源,还道德的人本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以人为目的,尊重人的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的生命道德教育。(1)生命的道德教育是“有我”的道德教育。我们道德教育的失误就在于不承认“我”的价值,把“自我”当作道德“恶”的根源加以消灭,导致道德教育教人说假话,而不是内心的真实表达。其实,为“己”不是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道德的“高标”与“底线”一直都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思考的话题。长期以来,二者此消彼长,论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在当前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该如何处理道德高标与道德底线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12.
培养现代青年的高尚道德品质,研究道德教育的规律,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既要受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和教育外部条件的影响制约,也要受到自身的成熟程度、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系统等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作为教育者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应研究其心理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品德的心理成份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个人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社会道德现象是无数个人品德的概括、集中。因此,研究社会道德教育,首先要分析个体的品德心理。研究品轴心理结构是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13.
略论终身道德学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人们对道德学习已有一定的研究,对终身教育则有更多的研究,但对道德教育重点向道德学习转移的趋势,特别是对终身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甚少见。本试阐明道德教育重点从“培养论”到“学习论”的转移、终身道德学习的意蕴,阐述终身道德学习的理论依据,论证终身道德学习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及终身自我道德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15.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有效的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形成的前提。现实道德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对此,必须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和开展道德实践,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作为道德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也各有主张,但在总体上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都是围绕两个基本层次展开:一是对道德主体进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二是促进道德主体德性的养成。道德主体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通过内化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经由道德实践外显为主体的道德能力,道德能力的提高既是形成道德素质的核心,又是检验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准。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与个体德性的养成相统一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借此才能达到道德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叶莉洁  包燕 《教书育人》2006,(12):14-15
一、诚信与诚信教育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信”是一种外化的道德行为。诚信是一种道德价值取向,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要求。诚信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道德原则、规范等的内化,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按照环境道德价值观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和观念。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强化环境道德意识。增强环境道德价值观念,发挥环境道德意识对人行为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结合法治教育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回归生活,在德育实践中加强理解正逐渐成为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在道德教育中如何认识理解、如何实现理解、理解带来的效果如何等都成为学校教师实施德育的现实问题。当我们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时,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日益凸现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一、道德教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景中,道德教育不可能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道德教育要关照人类生活着的意义世界,道德教育是…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方面入手。 从现实情况看,青年学生在遵守基本公德方面并非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复杂多样,但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对道德主体的情感诱导,忽视了道德情感在协调人与人关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使青年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停留在“服从律令”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