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可以促使文化转化为软权力,也是各国软权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化认同、文化载体的选择和传播力三方面探讨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宏观策略,尝试为中国软权力的提升提供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这部重读张爱玲的著作,着重于从历史缝隙中找到这位民国“临水照花”女子在创作中对历史、女性的论述与传统男性论述的差别,以及她的论述与权力架构、历史文化范畴和性别意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方式的重读,对于我们认识张爱玲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及其与性别政治的关系,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亦译作软力量,软权力,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对)概念后,中国社会有关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软实力真正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性概念还是在中共十七大上.软实力在中国浮出水面的背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面对国际文化竞争的现实情况,具有国际竞争意味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进入了中共十七大报告.自此,软实力成为从官方到民间,从政治、文化到经济等各个领域中国人的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4.
“软权力”理论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点对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展示出的柔性力量加以阐释。档案是国家软权力提升的重要倚靠资源,档案部门应该充分认识自身在国家软权力提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参与国家软权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挥档案独特的价值。本文从意识形态、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阐释档案与国家软权力的内在联系,从认同性推力、文化性推力、制度性推力三方面挖掘了档案对国家软权力提升的三个维度,并回归档案工作收集、开发的核心业务,从档案的宽口收集、多维开发探索档案对国家软权力提升的助推策略。  相似文献   

5.
按照约瑟夫·奈对“软权力”的理解,作为资源实力的国家资源有一个软权力化的过程.美国称霸世界就是通过对国家资源进行软权力化采实现的.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国际机制、文化、意识形态等美国国家资源的核心要素都是通过国际传播而实现软权力化的.  相似文献   

6.
媒介经营管理是媒介发展的“软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雅文  金瑞 《今传媒》2010,(7):33-35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亦译作软力量、软权力,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对)概念后,中国社会有关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作为彰显中国力量、展现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已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文章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面临的困境,解构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其在新时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冉明仙 《传媒》2007,(4):21-23
如何改变报业数字化发展的滞后呢?有人前不久撰文建议通过政府等权力力量主导报网联合,笔者认为这必将重蹈历史覆辙.因为自1993年中国第一份日报《杭州日报》开创电子版以来,中国报纸的网络化已经有10多年历史,北京、成都、重庆等地的有关方面7年前开始就先后实践了权利力量主导的报网联合,但当前仍有90%的报纸网络版停滞在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跑马场》讲述了20世纪最初二十年的一段历史,表现了一座城市和她的性格,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情感的力量,带有一种此前电视剧所匮乏的文化与历史的力量. 一、青春、历史和城市 《跑马场》故事角度独特,细节超凡,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革命党人为以青春生命保卫家国、保卫青岛、维护人民主权所做出的努力,可以让观众重温那段历史,触摸一个时代的光影想象,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文化软权力化的一种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 《当代传播》2008,(3):13-15
本文力求对文化软权力化作出一种传播学的分析。作者认为,文化要转化为软权力,就必须借助大众媒介传播到国际社会中。在文化传播力的积极推动下,一国的文化可能提升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世界文化(或国际文化)。基于此,国家在制定文化软权力化的大众传播策略时,首要的是要明确对外传播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美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它却能把软权力(Soft Power)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前,美国好莱坞电影具有全球影响力,美国的报刊与广播电视等传媒几乎垄断了全球视听市场。在新兴的网络和手机文化方面,美国也占据着霸主之位,由此构成的文化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中国软力量的基础上,探讨国家软力量发展与党报实现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寻一条通过成功地改革党报来提升国家软力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档案对软权力建构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档案服务于软权力建构的三种推动力:文化吸引力、制度推广力和国际规则塑造力,并提出了实现档案推动力的三种途径:分别从档案的收集广度、整合强度、利用力度三方面入手,提升软权力的广泛性、渗透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胡钰  景嘉伊 《青年记者》2017,(22):45-47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面向全球的发展倡议,是具有改变、引领世界格局意义的宏大构想,这一倡议不仅是经济的,更是文化的,不仅关系全球财富再创造,更关系人类发展新理念.要将这一倡议全方位推进,不仅要关注经济项目等“硬力量”建设,还要关注国际传播等“软力量”建设,让中国的声音广泛传播,让中国的理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软力量”这个词,最先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JosephNye提出。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存在两种重要的力量,即“硬力量”和“软力量”。硬力量指的是军事、经济等物质力量,是通过经济利诱或者军事力量威胁别人去达到一些目的。而软力量指的是通过精神、文化、制度、舆论等,影响、吸引和诱导别人做一些事情。从软力量本身来看,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其弱点是作用间接而缓慢,其优点是能消除对方的抵抗意志,使对方认同自己的基本价值和政策目标,达到不战而胜。而衡量一国软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一国的国民文化水平、自身权威公认度、文化底蕴等是…  相似文献   

16.
韩晗 《编辑之友》2021,(3):92-98
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印刷技术与近代市民文学同时在中国出现,两者构成了生产工具与产品的关系.以文化产业为视角论说,现代印刷技术依靠推动文化权力的下放,并借助市民文学的传播,以技术介入的形式参与推进乡村城镇化、居民市民化与文化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其启蒙价值.作为启蒙的动力之一,现代印刷技术可有效提升市民文学的启蒙作用,使得市民文学有着更广的传播空间与更多的接受群体,并在实践启蒙的过程中逐渐因产业化发展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因此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促进现代印刷技术与近代市民文学形成了双向启蒙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城市电视台在数量上有了一个飞跃,成为中央台、省台和城市台三级电视播出机构“四极化”收视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城市不但决定了城市电视台的传播空间,还是其重要的文化符号,规定并赋予了城市电视台的文化身份.文化建构者是城市电视台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其文化身份角色的又一次形塑,而多种身份角色共存的城市电视台反映了其身上不同文化权力的斗争关系,城市电视台通过文化政治帮助实现城市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公益广告作为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广告形式,承载着塑造公共道德、规范公众社会行为、整合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任。本文以权力话语理论为视角,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出发理解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研究其中的话语变迁与权力博弈,以期对公益广告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蒋京兰  张昊 《新闻世界》2011,(8):325-326
时尚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体现着一种社会的权力关系。时尚塑造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一整套社会机制。在文化记忆所显现的"时尚"的历史轨迹中,笔者发现,推动时尚的,至少有政治意识、资本逻辑以及人的心理因素这三种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单波 《现代传播》2004,(1):10-16
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文化创造的历史 ,也是传播媒介的创造史和传播关系的发展史 ,在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 ,人的创造性、反思性是永恒的“调适器”。在现代性视野里建构的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 ,注重的是媒介资本的扩张 ,而不是媒介的均衡发展和信息的双向流动 ;追求的是媒介的权力 (power)及其对他种社会、文化的支配 ,而不是媒介的权利 (right)所包含的对等、互利、相互尊重传播主权、广泛的参与等价值观念 ;推行的是传播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单向流动与单一控制 ,而非在文化间的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的全球化传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媒介的影响 ,以及媒介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 ,均不是直线过程 ,而是要通过权力关系体系起作用。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现时代代表着三种发展观和三种力量 ,它们共存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内 ,它们之间的张力和搏击正是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同时 ,也形成了建构媒介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