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县管校聘”制度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教师共享性和流动性,优化师资配置和提高教师工作活力的重要政策落实载体与举措.在全面推行“县管校聘”的关键阶段,需要重视以教师留与流的矛盾、校长权与责的矛盾、教育系统内与外的矛盾为核心的落地挑战.为确保“县管校聘”的落地扎根,教育系统内外部多方主体需构建县域内统一的保证教师能动,促进教师想动,助推教师持续动的制度体系,为“县管校聘”的依法实施、公平保障、落实质量和社会认可提供持续的动力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嘉玥 《宁夏教育》2023,(Z1):28-30
“县管校聘”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重要改革路径,对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增强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城乡师资相对均衡等具有重大意义。“县管校聘”因涉及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学校和教师利益的再分配,政府就要通过着力加强“县管校聘”改革整体推进的统筹力度、提升“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监管水平、健全完善校园治理体系建设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有效推动“县管校聘”改革工作落实落地、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系统回顾我国“县管校聘”政策研究总体情况,主题涉及政策发展、政策文本、政策执行、工具视角、理论思辨与国际比较6个方面。这些研究对政策落实有积极意义,但亦呈现出区域政策横向关注有余而纵向发展研究不足、政策文本与实施分析颇多而政策过程分析欠缺等问题。未来可侧重开展“县管校聘”的纵向发展性研究,深挖其教育效率与产出,以多学科理论视角剖析“县管校聘”推动教师流动实效,探索其未来发展变量与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4.
对S省9个代表性地市的部分县区开展的“县管校聘”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现状调查显示:部分基层校长和教师对“县管校聘”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同县(区)间教师交流轮岗推进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教师流动主观意愿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监测与调控的专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县管校聘”政策背景下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师资交流轮岗问题的对策是:加强示范引领,提升校长和教师政策理解程度;积极运用调节杠杆,统筹省域政策推进水平;因人因事制宜,激发教师交流轮岗的主观意愿;加强监测与评估专业性,完善督导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5.
朱胜国 《中小学校长》2020,(3):13-17,21
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实质是引入内部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县管校聘”作为一项新的公共政策,蕴涵着效率与公平两种行政伦理,务必妥善处理二者关系,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实行“县管校聘”,需要我们综合考虑编制、职称、待遇各方面因素,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程序公正,对后进教师进行指导帮扶并予以人文关怀。与此同时,优化学校布局,整合薄弱学校,深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放管服”改革,促进“县管校聘”从良策到良方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县管校聘”是对教师资源配置行政权力的整合,是新时代政府公共职能的显著体现。“公共性”向度可以从根本上解释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逻辑框架,就是政府要求教师以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县管校聘”面临困境的本质是“公共性”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缺少法源性支持、机制架构引发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以及伦理品质的流失等。“县管校聘”的有效执行需要教育公共性理念的合理复归,通过确立教师职业专业性与公共性统一的法律地位、推进区域整体化治理、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有效模式,同时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提升教师资源配置活力等举措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制度文本、制度实践、制度偏差这三个基本概念与调查区域的概况入手,分别阐述了J县“关爱女孩”行动利益导向制度文本要求与制度实践状况.指出制度实践偏差的表现,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提出要使利益导向机制得到有效落实,至少制度文本要做二个方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强化统筹领导、强化制度设计、强化岗位激励、强化考核监督等四个方面,论述贺州市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举措、过程及初步成效,呈现整市(设区市)推进该项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县管校聘”是新时代义务教育教师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全国多地调研发现“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绩效欠佳.深入反思政策前提、管聘指向和执行模式,有助于深化政策认知、优化政策实践.“县管校聘”政策应不仅是结构性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个体性功利发展的需要,更是基于“结构-个体”整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管聘指向的应不仅是体制性的岗位身份,更是基于新情境的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执行模式应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政策传达和“自下而上”的需求关照,更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基于平等交往的话语互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史密斯模型,试图从政策文本、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厘清“县管校聘”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执行绩效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细化地方政策文本内容、保证政策目标的连贯性、推动“县管”主体履职尽责,促进“校聘”主体规范行为、平衡教师各方面的利益和提升家长支持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在实践中整体沿着“改革决策(政府)—组织管理(学校)—个体选择(教师)”的逻辑展开。在改革决策过程中,县政府遵循着“政策一统性”思维下的统筹布局;教育局体现为以改革任务为中心的压力实践;财政、人社、编办等部门体现为科层压力驱使下的保守应对。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学校一方面要迎合教育部门“要改革”“要绩效”的政策要求,还要兼顾教师“要稳定”“要生活”的利益诉求,体现为“服从改革指示”与“维护教师利益”间的张力调适。处于个体层面的教师更多是以“生活人”而非“专业人”的身份看待这项改革,其在改革中的行动逻辑主要体现为“生活人”姿态下的个体利益寻求。做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需要权责明确,理顺各行动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从制度层面保护行动者的合法利益,构建和谐改革秩序。  相似文献   

12.
教师资格制度开放化改革后,大批非师范专业人员通过“转行”或“跨界”的方式从事教师职业。对于非师范人员而言,由于缺少专门的职前训练,转行从教意味着其需要经历一个更为复杂的职业适应过程。研究通过对25名非师范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探索“职业转换”背景下非师范教师职业适应的特殊性,构建出转行从教职业适应的概念模型。非师范人员转行从教不单是个体的行为选择和适应过程,而是“制度—学校—个体”三者互动共演的产物。转行从教职业适应同时包括心理耗损与资本增益两个对立方面,二者在矛盾冲突中达成个体感知的适应性平衡与张力结构,情绪劳动策略和社会支持力度的不同决定了职业适应的结果差异。在教师来源多元化背景下,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做好教师选聘工作,增强教师职后培训的针对性和区分性,关注非师范教师的情绪体验并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办学自主权源自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以及教师专业自主权,其中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的基本前提,对于激活教师专用性人力资本及其育人主体价值起到关键作用。在“县管校聘”教育政策下,存在忽视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专业空间,削弱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等问题。因此,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应突出教师专业权力特征,完善“县管校聘”工作方案,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营造公平竞争教学氛围,强化教师权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县中振兴是“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之一。有效推进县中振兴需要从主体理性和制度规范的双重角度揭示县中发展的微观逻辑、剖析县中塌陷的制度成因,并探索长效振兴的可行路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发现,在升学逻辑指导下,学生家长、行政部门与普通高中三大主体会主动做出生源流动、生源留住与生源竞争的理性行动。制度漏洞是造成县中塌陷的关键原因:社会力量办学的制度尝试与规范不力导致市场逻辑冲击县中;“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体制导致县际高中教育经费差距巨大;生源保障制度缺失导致县中在生源竞争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历时性视角下,主体理性与制度规范之间呈现出“不同步变化的双向互动”关系。为尊重主体理性选择规律并有效弥补制度漏洞,需要引进、留住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县中教师,健全、落实和用好一套有效的县中制度,改革、构建和打造一个良好的县中生态。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省肇庆市G县为例,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分析山区县在推行县管校聘政策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G县实施县管校聘政策主要面临教师资源流动不畅、教师考核标准不一、教师参与意愿不强等问题,其原因在于顶层设计欠周密、政策激励性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对此,建议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推进教师有序流动;构建协同培育机制,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出台教师激励制度,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建设财政统筹机制,为乡村教师提供生活便利。  相似文献   

16.
师资差距很大程度决定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县管校聘”的实质是营造富有竞争力的“内部市场”。推行“县管校聘”,要坚定改革方向,变“单位人”为“系统人”;坚持业绩导向,优化教师收入结构;尊重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赋予充分的用人自主权;鼓励优秀教师扎根乡村的政策只增不减;保障教师在学校治理中的民主参与权。  相似文献   

17.
搞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新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课改到了深处改制度,落实制度靠常规”,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体会最深刻的一点。过去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统得过死、过严,要求千篇一律,有些制度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些条条框框甚至与新课改精神相违背,严重束缚了师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哈尔滨新区实行校长职级制、教师"区管校聘"、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区管校聘"和绩效考核制度,作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改革举措,旨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完善学校人事管理方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深入调查,在总结新区"区管校聘"和绩效考核制度落实情况的基础上,从现状问题、发展成效、优化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思考,提出建议性意见,为激发教师动力、增强职业自信、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廖群英  王余幸 《文教资料》2010,(24):135-137
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教师需要与学生、同事互动、交流,以达到和谐的状态。本文对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防范和减少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现象的对策,对实践中的新教师培训与成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部委     
正教育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强化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建设,教育部最近颁布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提出,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县(区)域内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公开招聘和聘用管理办法、培养培训计划、业绩考核和工资待遇方案,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