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努力克服高校学报稿件处理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倩 《编辑学报》2004,16(4):254-255
由于人情关系等原因 ,使得高校学报编辑部在稿件处理中常常受到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从而影响到学报的整体质量。要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 ,学报负责人首先要以身作则 ,严把质量关 ;应实行责任编辑和审稿专家署名制 ;在专家审稿环节中实行“内审”和“外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13,25(6):531-533
同行专家审稿是保证科技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针对审稿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同行审稿存在的问题,提出结构式审稿的概念,并论述其在保证审稿质量方面的合理性及优势,以期有助于审稿规范化和专家审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史冠中  姚戈  李根  王淑华 《编辑学报》2015,27(5):473-475
科技期刊的审稿周期普遍受到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关注.地学类期刊论文在研究的地域性、多解性等方面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和相关的社会学因素对审稿专家选择、审稿周期和评审质量影响较大.调查分析显示,选择地域性相似的审稿专家,进行科学、规范审稿,同时考虑社会学因素,如审稿时段,可以保证审稿质量,有效地缩短地学类论文的审稿时间.根据地学类论文的特点及聘请专家审稿的经验,在分析国内外地学类期刊审稿时间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论文评审过程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郭红明 《编辑学报》2015,27(6):560-563
专家审稿是审稿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积极性高低直接影响审稿质量和速度.分析期刊学术影响力不高,审稿专家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保障、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编辑送审准备工作不到位、辅助信息提供不完整,以及编辑与审稿专家互动不及时等因素对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审稿专家的积极性,推动审稿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春梅 《编辑学报》2009,21(2):117-118
从审稿方式及审稿人的选择、审稿专家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审稿行为的管理等方面对影响科技期刊审稿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编辑应当认真把握审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审稿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与中文学术期刊相比,英文学术期刊对于审稿专家的遴选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如何快速、有效地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研究领域的稿件送达国内同行专家评审值得深入思考.以《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为例,分析2014年6月-2015年3月国内审稿专家的审稿行为,指出英文学术期刊在选择审稿专家时需首先考虑英文水平和年龄2个主要因素,同时综合其他因素,优先选择审稿周期短、审稿质量高的专家.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行专家对稿件的评价质量,分析综合性医学期刊同行专家审稿的规范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期刊可控角度系统提出规范同行专家审稿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制订明确的审稿规范,系统引导专家审稿,规范审稿质量评价,完善专家审稿库——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性医学期刊的审稿质量和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8.
对于学科或者行业内权威学术期刊,特别是国内SCI期刊,由于其稀缺性,来稿量巨大,稿件优选成为编辑部面临的难题,编审时滞已经成为影响期刊稿源质量和时效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稿件的优选和审稿过程的优化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稿件遴选分类管理是缩短编审时滞的有效方式,能够实现期刊、专家、作者等多赢的效果。通过在录用之前增加专业人士遴选,在浩繁的来稿中划分出不适合发表的稿件、待确定稿件、可发表需修改稿件、可以直接编辑的稿件等4种类型,及时通知作者并转入下个流程,有利于节约审稿专家和编辑资源,更能促进作者论文的评估、发表、转投、完善,并得到作者群的支持。通过随机预审遴选,也有利于规避潜在人情稿的发生,对于能够确定录用的稿件则集中优秀审稿专家和编辑资源,全面提升刊发稿件的质量。在此基础上采用稿件定向推送方式,结合反馈、随机推送和抢审,进一步减少压稿现象。通过遴选分类、批量推送、抢单快审等多种方式能够有效缩短审稿时滞,有望实现期刊编审流程的高效运作。  相似文献   

9.
影响科技期刊专家审稿的心理因素与编辑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幸建华 《编辑学报》2008,20(6):534-535
影响科技期刊专家审稿的心理因素包括思维定势、意识意志、情绪情感、个性心理特征,等等,表现为审稿中的名人效应、熟人效应,审稿思维情绪化、感性化,审稿责任意识弱化,出现审稿疲劳.提高审稿专家自我心理监控调节水平,约定审稿责任,加强编辑与审稿专家的沟通交流,提高审稿费用,建立激励机制,是克服专家审稿中的消极心理,提高审稿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制订"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规则"的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07,19(1):55-56
专家审稿是保证科技期刊审稿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尚无权威部门制定的专家审稿规范或规则.为使专家审稿进一步规范化,提高专家审稿质量,有必要研究、制订统一的专家审稿规则.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期刊为审稿专家减负的4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岭 《编辑学报》2014,26(5):459-461
为了缩短审稿周期,保证审稿质量,使审稿专家与期刊建立长期愉快合作的关系,科技期刊不能忽视专家在审稿减负上的需求。科技期刊可以从准确选择审稿专家、科学设计审稿单、灵活培训审稿专家、编辑人员和审稿系统协助减负等4个方面减轻专家的审稿强度,为他们创造更友好、更高效的审稿平台和审稿环境。  相似文献   

12.
应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向谊 《编辑学报》2013,25(3):274-275
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为稿件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邀请审稿人评审文章时,期刊可以在审稿邀请函和审稿单中加入相关信息,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这种简单的培训方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的构建及有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西巴珍 《编辑学报》2011,23(4):341-343
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建立的目的是方便对审稿专家的选择、审稿信息的存储和审稿工作的统计、评价等。科技期刊编辑部如能规范、系统地着眼实际、放眼未来构建审稿专家库,使之成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有力工具和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强大支撑并借助该工具规范、有效地进行审稿组织工作,则将在审稿工作效率、效果上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4.
中华妇产科杂志审稿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潘伟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02,14(1):29-31
为探讨科技期刊审稿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对策,抽取200份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年审稿单及60篇论著类文稿的144份专家审稿意见,分别对审稿时间和审稿质量进行分析.除去初审退稿外,外审时间最短7 d,最长206 d,平均42.7 d,一篇文稿从来稿到刊出平均最快要7个月;60篇论著类文稿的专家审稿单144份,共提出审稿意见263条,最少1条,最多7条,平均1.83条(两审意见重叠时,按1条计算).建议:1)根据来稿总量调整初审退稿比率;2)建立标准化审稿程序;3)完善和扩大审稿队伍;4)建立专业副总编评审制度;5)提高编辑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5.
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非常重要的质量控制机制,而编辑、审稿专家和作者是同行评议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同行评议制度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提出三者之间关系的重构与强化的策略:期刊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的合作与约束关系,审稿专家与作者的双向交流关系,期刊编辑与作者的反馈与诉求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三角关系,提升同行评议质量。  相似文献   

16.
论科技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聂兰英  王钢  金丹  张宁 《编辑学报》2008,20(3):241-242
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学术刊物质量的关键环节。《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通过确定审稿专家的审稿方向、加强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严把初审质量关、不定期召开审稿专家集体审稿会、控制审稿专家的工作量及不断提高审稿专家的工作热情等措施,正逐渐建立一支动态的高水平、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学术期刊文稿审理环节出现的问题,对初审、外审、复审和终审各环节的常见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如加强初审把关、选准外审专家、提倡编辑审稿、主编分层次终审稿件等.认为编辑部应根据期刊自身特性,在实践中灵活掌握审稿环节并不断优化完善,以有效提高审稿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reviewers' understanding and expectations of peer review, their incentives to take on the task, and the reasons why they sometimes declined were explor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pot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educ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Eighty‐four senior researchers from 27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who had served as reviewers in educ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returned a completed questionnai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reviewers' expectations and understanding of reviewing, mostly related to seniority rather than discipline. They valued peer review as a way of maintaining the quality of science publications, and were generally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system; their impression of peer review's effectivenes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own experience. They saw reviewing as a professional obligation and part of their pers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most frequently mentioned reasons for declining to review were lack of expertise and lack of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