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P.t.1078bis《悉董萨部落土地纠纷诉状》是一件重要的文书,反映了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一起土地归属纠纷.通过对该文书的汉译和写成时间、涉及人物及其重要事件的考释,可以认为文书内容反映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处理民间纠纷的一般程序和基本办法,同时认为吐蕃曾在808年为敦煌部分农户分配"籍田"(rkya zhing)并征其赋役,以保证寺院或僧官系统的供给.  相似文献   

2.
法藏敦煌藏文文书P.t.1097《官府支出粮食清册》应该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当地官府支出粮食等物品的账目记录清单,文书中记载的职官押衙(am va gav)、长史(jang shi,亦可译为长使)、人名ya ya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文书中已出现,并非只是在归义军时期才出现的职官,不能据此将该文书定为归义军时期文书。  相似文献   

3.
吐蕃占领敦煌后进行过多次制度性的改变和调整:公元790年政治上废乡里、建部落制,经济上建突田、突课制是第一次变革;820年建沙州汉人二军部落体制,是第二次变革;而832年(鼠年)推行的第三次变革,则人所未知。本文通过敦煌永寿寺系列文书,钩沉出此年吐蕃统治当局曾下令民间契约一律用吐蕃文书写的命令,同时下令收回佛教信众供养给佛寺的所有农田草地林苑,重新分配给百姓为口分地,这是其统治晚期鼠年的又一次变革。此次变革的社会效果有限,其产生的社会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了吐蕃在敦煌统治的覆灭。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敦煌文书P.3620《无名歌》的研究,考证《无名歌》的作者和写作时间,进而探究敦煌民族英雄张议潮的生平,分析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与唐王朝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陆离 《家教指南》2005,(3):93-98
敦煌文书P.3699<祈愿文>中的天下僧统触坚为公元824年以后的吐蕃佛教宗师;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都教授为当地最高僧官,下属有若干寺院教授,每个寺院教授具体负责管理敦煌僧团中某一方面的事务,该做法应来自吐蕃本部,为吐蕃僧官制度所特有;吐蕃统治敦煌中前期有一位翟姓沙州都教授,法号当为乘恩,原名翟涓.  相似文献   

6.
西藏山南隆子县卓卡寺保存的吐蕃时期专供赞普御用的<喇蚌经>,与敦煌藏经洞所出藏文写经<十万般若颂>内容和形式完全一致,部分抄经生与校经师的姓名也相吻合,又据相关的背景资料,可知这批经页为吐蕃统治时期在敦煌抄写并运送至吐蕃本土供奉于赞普的.<喇蚌经>是西藏地区保存下来的写经,它反映了敦煌在吐蕃历史特别是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唐宋时期有一类有关财务方面的文书——历,之后逐渐消失在书面记载中。所幸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为数众多的社会经济类文献中保留着近五百件此类文书,主要是寺院、官府和民间有关财务方面的文书,我们称之为"历文"。这类文书主要是吐蕃统治时期以及归义军统治时期的产物,在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语言学方面,敦煌历文口语色彩强烈,其间夹杂方俗语词,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应该引起语言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敦煌文书P.3568号<普贤菩萨行愿王经>的译者吐蕃沙门无分别进行了考证,认为他就是汉藏传世史籍记载的赞普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在位时期的吐蕃著名僧人朗巴弥垛巴(rnam par mi rtog ba),又称为南拨特计波.<普贤菩萨行愿经>在吐蕃、汉地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敦煌文书中保存有多件汉、藏文译本,对研究吐蕃佛教史、唐蕃交流史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密教与其他信仰之关系为研究中心,对吐蕃时期敦煌的佛教信仰、密教与佛教内部派别之关系、密教与其他宗教信仰之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对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宗教、信仰认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对佛教的扶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2.
一已有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在伯希和、斯坦因自敦煌搜去的一批古藏文文书中,有一些不属于吐蕃统治河西时代的,而是其后沙州归义军节度使、甘州回鹘和于阗国相互交往或官府使用的文书。由于8、9世纪吐蕃分别统治过这些地方,皆曾使用藏文,所以在吐蕃统治结束后,藏文仍然通行,尤其是三地之间彼此交往,不论用于阗文,回鹘文,汉文都有一定困难,至  相似文献   

13.
杨森 《家教指南》2006,(5):107-109
唐代敦煌寺院中的僧人为僧、尼等赠送物品所用词汇多用"助供"、"助"(吐蕃占领时期);而五代、宋时期不见用或少用,但这类形式依然存在于寺院和民间,形成一种民俗活动,展现了唐宋时期敦煌寺院内外的一些赠纳习俗和互助活动.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文书P.2991正反两面抄写的《报恩吉祥之窟记》,记述了僧镇国及其汜氏家族在莫高窟建窟事,并追颂了汜氏先祖在吐蕃占领敦煌前后的各种事迹。本文考证其成书时间在吐蕃统治敦煌晚期的公元840年左右,僧镇国所造窟可能是今莫高窟第361窟;记文中称该窟内特殊形制的盝顶帐式佛龛为“富阳”,当为古代敦煌特有的石窟建筑结构部位的名称之一。  相似文献   

15.
晚唐五代敦煌康氏家族是敦煌粟特人中势力很强的胡人,他们是唐敦煌从化乡的主体,从石城镇迁徙而来,成为敦煌的豪族,从事商业手工业经营,同时还在吐蕃及归义军政权中担任各种官职,亦官亦商是他们从政的基本特点,敦煌文书中留下了他们很多丰富的记载。康秀华就是他们中的代表,吐蕃统治时期出任吐蕃部落使,并经营胡粉等高级奢侈品生意,归义军时期出任归义军使衙判官,最后升迁为瓜州刺史。  相似文献   

16.
敦煌写本吐蕃文雇工契(P.T.12974)为探究吐蕃文契约的样貌及其雇佣关系的性质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本件吐蕃文雇工契与同期汉文雇工契相比较,在文书格式上保持独立特色的同时,更多地承袭了汉文契的模式;在雇佣关系方面契约双方地位较为平等,基本上是以役力换取粮食,属于帮工性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9世纪前期的几份敦煌具注历日、《康再荣建宅文》、P.2729v《太史杂占历》等文书的考察分析,认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汉民族依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延续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信仰习俗。从信仰角度来看,传统的建宅发愿行为乃至传统的占卜术数及相关的信仰习俗依然存在,遭受吐蕃压制的道教也融含于这样的信仰习俗之中。《太史杂占历》出自熟知或亲历西北唐蕃战事的道教术士之手,而这种涉及两国交战、带有反抗吐蕃侵略和统治色彩的道教占卜及法术活动,则以隐蔽形式流传着。  相似文献   

18.
敦煌汉文卷子S.9156《沙洲诸户口数地亩计簿》,是一份写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田册残卷,其中以“突”为十亩之数,就是这个时期的标志。这件田册残卷,记录了敦煌百姓元琮、武朝副等二十户的占田数。据统计,这二十户中,有十八户的占田数是一人一突;其余两户与此数只差几亩。此外,又有内容相同的S.4491号文书。在这份文书中,登记  相似文献   

19.
赵晓星著《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密教研究》一书,2017年3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24章,62万字。上篇《综合研究》,整理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与敦煌密教有关的大量文献与图像资料,对汉藏文献和图像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与比对,讨论了吐蕃时期敦煌密教的特点与发展阶段,总结了中唐密教在整个敦煌密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虫皮考--兼论吐蕃、南诏虎崇拜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离 《家教指南》2004,(1):35-41
本文运用敦煌、新疆出土的吐蕃文书简牍以及敦煌、云南等地石窟中的壁画、雕塑和题记等,对吐蕃、南诏大虫皮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创立了该项制度,给立有战功者奖授虎皮制品,并授予"大虫皮"等称号.南诏仿效吐蕃建立了自己的大虫皮制度,吐蕃、南诏、大理的虎崇拜意识实际上都与古羌戎有关,对后世藏、彝、白、纳西各族的虎崇拜有着深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