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以理想人格塑造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美学建构,从人的自然性切入人的生命本能去探究趣味生发的始源性,驻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以阐明趣味的丰富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互动,寻绎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彰显趣味所映现的人与宇宙生机无限的统一性,从而将生命愉悦、人间情韵、宇宙诗心对于趣味人生的建构的有机关联和重要意义揭示出来。从梁启超说"趣"的方式及由此而赋予的"趣"的基本内涵来看,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现代文化语境中深入探讨生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或其他文艺学、美学问题,既富有启迪意义,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人之称其为人 ,即在于其有情欲 ,有理智。因此 ,异于一般动物的人的生命存在 ,本质上可划分为两大系统 :情感欲望系统和精神理性系统。此亦可视为人的两大生命需要。情感欲望方面的需要 ,主要表现为人对生物欲望或说物质欲望的满足的孜孜追求 ,它具有一定的动物性 ,但也不失为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是: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的小说中洋溢着一种来自生命本体的自由生命体验,以此为基础的人物关系也获得了平等,其艺术世界并因此具有了以个体自由生命体验为内核的全民性和广场性意义。汪曾祺是以日常生活中的“风俗画”的方式艺术地呈现自由生命体验的,与拉伯雷以狂欢节为根源的呈现具有完全不同的魅力。汪曾祺的自由生命感知及呈现方式来自于常态的民间生活。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中国的消费化语境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成为内在必然,其中蕴含着主体精神的诗化趋势。而相应地,在公众言语行为中也出现了种种"恐怖主义化"的表象。面对"意义渗透的文化"的"中国图景",需要确立大众生活的审美趣味尺度,以生成"审美新感性"来真正实现公众言语和主体精神的诗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7.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及涵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无疑,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然而,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野心日益膨胀,科学技术作为满足人们欲望的工具和手段而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面对物欲横流与科技理性充斥于其中的时代,作为需求全面发展的人面对单纯的物质繁荣带来的虚假的幸福时,人的精神被异化,人类失去了依靠,生命的价值被现实追求所淹没,人不可避免地沦为“单面人”而丧失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工具理性思想在教育领域中主要体现为:把教学视为一种…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人同在,直接体现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的社会性,因而"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的交互性,又决定了语言表达--写作学习的交互性,写作需要一种轻松的人与环境的关系,需要能让人产生表达与交流渴望的情境,这种情境需要师生共同创造.  相似文献   

9.
广告表征是以独特的审美方式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产物。作为影响人们主观现实的决定性力量,广告表征的外在形式及内在意蕴均以生命美学的法则为建构的基点。  相似文献   

10.
话本小说的产生、发展、流变和盛衰,都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消费功能及艺术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话本小说不仅具有满足市井细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具有满足市井细民欲望想象的功能,与消费需求相适应。话本小说形成了谐趣与严肃兼备、节义与忠孝并重、英雄与美人纷呈、诗词与散文结合、传统与时代博弈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困境与出路:人的现代性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现代性问题是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突破教育现代性研究困惑的有效路径是进行研究方法论的调适,从人的现代性视角研究教育的现代性具有其合理性。教育现代性研究源于人的现代性,服务于人的现代性的启蒙和提升。人的现代性与教育现代性的互动关联既变革着人的现代性,又言说着教育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并不具有伦理意义 ,它只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表现和中介 ;“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评价和判断一切行为活动的标准的一种价值观 ,它并不必然导致人类沙文主义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反 ,由此出发同样可以提出保护环境的任务和责任 ;一个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感觉能力”不是它们是否应享有道德关怀的依据 ,而主要取决于道德主体对他与这些存在物的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为了保护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人类理应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贡献 ,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人的成长历程,探讨了莫利森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并由此得出作者的主张,即人类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完整的存在,实现人类大同,必须尊重、牢记、见证并传播自身价值的精华,在此基础上,认同并继承发扬个体的文化身份。这样,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完整的精神自由,超越个人与种族的自爱与自恋,插上思想的翅膀,实现全人类的飞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当代创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 ,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对当代全球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和深远的意义 ,尤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党的十六大提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人类初始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一体的。人类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也使人类在生态危机等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人与自然尖锐对立。当今人类正在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本质上一体性关系的断裂,即人类片面追求知识和力量,只在乎直接操纵、控制和改造自然,不追求智慧和德性的结果;而加速生态危机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阎存在着不合理的关系,即人类在社会经济实践过程中不舍理的社会关系加速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在重新界定语言、思想、存在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语言是精神的活动,活动的本质是完成。完成意味着把某物本质的完满摊开,意味着把它带入本质的完满——做出来。只有所是的东西,才能真正被完成。“所是”首先是存在。思想完成了存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但是,思想并不制造和引起这种关系。思想把这种关系交给存在,只是把来自存在的某种东西移交给存在。这种提供的依据是,在思想中,存在到语言中来。语言是存在的寓所,人住在这个家里。人用词思想,用词创造,是看家的人。  相似文献   

19.
刘丽红 《天中学刊》2005,20(3):40-42
人类总是在一定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界发生某种联系。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与自然已经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怎样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是一个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从根本上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解答这一课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寓于现实的劳动活动之中。人的劳动活动包括三重维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外在性条件,而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规定性。从三重关系角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推进其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