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一词在我们的使用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新闻事实,或新闻信息。一是指新闻作品。“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事实的策划,有如企业在公关工作中,策划、制造出一些新闻由头,以便让新闻机构报道,那么这是不足取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反映、报道事实。如果他们的活动本身也成了新闻,如“质量万里行”的报道活动,那只是“无心插柳”的结果,而不应刻意为之。否则他们的活动就有制造新闻、甚至使自己成为新闻之嫌,就会损害新闻工作的声誉。“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作品的策划,那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作品只有如何构思写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3.
现在读新闻,发现号称“惟一”,“第一”的新闻多了起来,而许多经不起推敲,有的根本就是假的。别的不说,就拿服刑犯人登记结婚这事,近年来一些媒体就不断冒出许多个“惟一”、“第一”来。年初,我参加一个新闻评奖,其中一篇作品说的就是某监狱一  相似文献   

4.
“文章发表后深受读者好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对这样的话,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总结自己的工作,推介自己的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讲。尤其是在一些新闻业务刊物中,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或者用自身的新闻实践论证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从最近一个时期一些报纸发表的现场新闻作品来看,其中确有不少上乘之作,读者视为珍宝爱不释手,它们为报纸增了光,添了彩.但是.也有一些挂着“现场新闻”题图的新闻作品,却不像现场新闻.有的属一般消息、通讯;有的像新闻故事;有的叫“故事新编”更合适.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易碎品。”人们常常这样说。“新闻评论大多也是易碎品。”一位对新闻评论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说。读了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闻评论,我颇有同感,其中绝大多数的确与年俱老了,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破碎”;相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仍葆  相似文献   

7.
安宇 《新闻传播》2004,(8):47-47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新闻精品,不外乎是新闻作品被评上哪一级“好新闻”。其实这种观念给我们多出精品、全面提高新闻质量带来很大误导——就“好新闻”而抓新闻,忽视一般性的新闻基础工作,这很容易将新闻工作引入狭隘的新闻功利的泥沼。  相似文献   

8.
在读对纸质媒体的批评中,最多的恐怕要数对一些新闻作品的“干巴”、“枯燥”和“没意思”的指责了。许多媒体虽年年都在进行着增强新闻作品可读性的努力.却至今未能有根本性的改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我的调查分析。新闻作品中缺乏故事是减弱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读反映。在相当多的新闾作品中,抽象概括多.现象罗列多.空话套话多,而过硬的事例少,曲折的情节少,生动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10.
面对复杂的新闻舆论环境,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遇到诸多困难,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迫在眉睫。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构也为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生产工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支撑。基于媒体融合的背景,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及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本身、作品传播渠道以及作品来源等角度剖析蕴藏在作品中的新闻舆论“四力”,并通过对作品局限之处的分析,对融媒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借助新闻产品提升新闻舆论“四力”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阅读外国优秀的新闻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高自己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但由于各自的国情不同,导致一些读者对外国优秀新闻作品的表达方式、艺术价值等缺乏一定程度的理解,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由王蕾编著的《外国优秀新闻作品评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6月版)  相似文献   

12.
赵秉新 《记者摇篮》2008,(12):62-63
新闻生产通常要求操作者(包括采、编等多环节相关人员)付出大量艰辛的调查研究,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时效性、准确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新闻作品会把“日前”、“最近”、“近日”这类表示时间的模糊词放在稿件的最前面,还有些新闻作品会用“某某”这样的词代替一些必要的新闻要素,  相似文献   

13.
同为新闻工作者,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好看,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不好看呢?近日拜读了一些新闻名篇和一些新闻名家论新闻写作的书籍,感到受益匪浅。我从中感悟到,要想写出既有影响又好看的新闻作品来,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取、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固然重要,但对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地运用材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说到根上就是“取舍”二字。说到取舍,往往是“取”易“舍”难。许多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时材料记了一本子、一脑子,下笔时思量来琢磨去,舍弃哪些材料都觉得可惜。事实上,有些稿件往往是因为有一些…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特征之一是“新”,也就是说,“新闻”反映的客观事物以及表现手法等都应与一般不同。可惜的是“新闻”的这一特征在我们新闻工作中还没完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的报纸上,不时有一些老面孔、老一套的新闻作品露脸。特别是在县(市)报,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比如说,有关工业、农业一些方面的报道,许多都是今年重复去年。有些作品从标题制作到结构形式、语言表达大致差不多。面对这样的新闻稿件,报社“老总”是“弃之可惜”,又“食之无味”。新闻见了报,读者们或不看,或仅看标题,或为某种需要耐着性子读下去。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15.
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凑在一起,谈起某些老同志采写的新闻作品,往往议论道:“缺少文采,干巴巴的。”“英雄割剧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舞文弄墨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可是,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文采”呢?有的青年记者以为,华丽的词藻多些,景物、天气、人物心理动作描写细些。这样的文章才有“文采”。所以,在一些新闻作品(特别是人物通讯)中,一些同推进情节、塑造人物毫无  相似文献   

16.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17.
我和段献民同志合作采写的通讯《延天扩地工程——武穴市农业高效模式访谈》受到一些同志的称赞,我思考再三,觉得还是写“追求科技新闻的感染力”为好。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十分重要。每位记者的每件作品出手,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去读、喜欢读。要达到这一点,除了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事件具有重要性外,就要看作品对读者是不是有很强的感染力。感染力强,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以致产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就能很好地起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科技新闻所涉及的题材,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类作品如果过多地或单纯地使用专业化语言表述,作品就会显得生硬、呆板,以致“圈内人”嫌“不过瘾”而不愿读,更多的“圈外人”则似懂非懂而感到乏味也不愿看。因此,科技新闻更要追求很强的感染力,这是作品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三月召开的一九八四年全国电视新闻评比暨经验交流会,评选好作品的结果,竟爆出了一些“冷门”:有些设备人员条件较好,“众望所属”的大台却没有拿出相应的作品,而有些边远省份、不大起跟的地方却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好片子;一些初涉电视新闻的新手得了奖,而具有几十年拍摄经验的老记者却名落孙山。比如,贵州电视台的新闻专题片《红水河畔女财神》,几乎是全票通过被评为专题一等奖。获新闻一等奖的《农民雕  相似文献   

19.
手头有本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别开生面的新书,名曰《一句话点评框新闻》。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此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框新闻”,即报纸版面上为引起读者关注而特别为作品四周加了边框的短新闻;二是“一句话点评”,即编辑用一句话为新闻作品所写的点评。可见,无论是新闻作品本身,还是为新闻加的点评,都是以短小或曰袖珍为特点的。在人们崇尚快节奏的今天,短小的文章自然是赢得读者的重要方面,然而,短小并不与优秀划等号,短而空、短而臭的文章并不比长而空、长而臭的文章好到哪里去,而只有“短小”加“精悍”的文章才是受读者…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