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文教科书普遍存在性别不平等问题,师生对教科书的性别偏向有所认识;而教师缺乏性别教育意识,性别教育仅处于萌芽状态。教师与教科书共同参与了传统性别观念的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包含很多因素,使用教科书是其中的重要成分”一,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模型正是对霍尔、霍德提出的CBAM模型的改进.而提高教师教科书评判意识”,不仅是教科书质量保障的重要前提,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事实上,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创造性用教材”的理念已经深人每一位教师的内心,科学、合理地评判教科书是教师创造性用教材教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师教育》2020,(1):87-93
从学生学习满意度视角对教科书质量、价格及其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未来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究。结果表明:教科书的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直接因素,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态度和程度是教科书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度的间接因素与路径;在教材建设上,以出版社为核心代表的教材建设者应主动提高担当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提高教材出版质量;在教材选用上,要进一步加大教师选择的自主权,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提高质量意识和服务学生意识;在教材购买渠道和方式上,改变学校集中统一代购新书的方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时注重参考学生所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系统学习和学习满意度的提高;充分注意吸收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意见和改进意见对于教材建设和选用等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发达地区师生使用语文教科书的实证调查表明,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体上受到师生的好评,容量恰当,但难度偏小,选文因性别而受欢迎程度不同,教科书封面设计、插图、课后习题练习系统等评价不高。调查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数地区适合的教材难度,在发达地区师生看来就太容易了,再一次表明教科书多样化的必要性;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实际上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不宜泛泛号召;教科书编写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别而选择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封面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需要重点改进的是练习系统。  相似文献   

5.
2001年开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教科书作为师生展开教学对话的文本、媒介和工具,师生对新教科书的认同情况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通过对师生基于教科书认同现状的文献梳理,发现教师对新课程教科书的内容选取及呈现方式等认同度不高,而学生对新课程教科书的插图、内容难度等的认同度较高.师生对教科书的认同程度受到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差异、学习兴趣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质量是课程质量的主体和外显形式,是课程评价的焦点之一.对教科书质量进行研究,可以有效提高课程质量,深化课程评价理论.教科书质量可以分为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前者相对于教科书文本而言,后者特指教科书实施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效果.教科书文本的内容与结构是教科书内在质量的关键要素,而编排特色则是教科书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的生命线.进行中小学教科书外在质量的分析,必须紧紧围绕教科书、教师与学生而展开.教师是影响教科书外在质量(即使用质量和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之一.教科书的外在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借助教科书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水平和实际发挥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教科书。要把教科书用活,需要校长活的办学理念和感人的言行。校长应该成为师生的表率,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校长应是教师教学业务的指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师生生活的关心,学校发展的规划,用自己的心血不断丰富学校这部“教科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西北三省17所农村初中学校的153名语文教师为样本,对语文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助学系统的使用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助学系统具体内容的认识与熟悉程度不够,对助学系统中附录与插图的使用存在差异性,对助学系统的使用调适有余而创生不足,课堂中对学生助学系统的使用引导不够,课后对助学系统反思内容、方式较为单一.究其原因,农村学校升学取向的课程定位、语文课程制度的缺失、教师专业素养的局限、教科书助学系统编制的缺漏等,成为制约教科书助学系统有效使用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建立语文课程优化机制,建设农村教师教科书研究的专业共同体,提升农村教师教科书使用分析方法和评判意识,改进教科书助学系统编制,助力教师教科书研究与使用的专业性.  相似文献   

9.
李荣 《中学教学参考》2011,(29):108-109
新课程理论明确指出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教科书和开发课程资源",可见教科书已经不再作为知识的唯一载体来供教师讲授,"教科书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因此,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科书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并根据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立足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科书的发行从数量到质量,民营机构都占据绝对优势,由此形成教科书编写中社会广泛参与和自由竞争的局面。这一局面有利于教科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取长补短,可以满足来源不同、形式各异的各级各类学堂教学的需求。但由于编写者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对新旧学的取舍标准不一,内容程度相去甚远,影响了教育进度和水平的划一,特别是不利于甚至危及清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统一教科书就成为清政府的重要教育任务。1906年,中国第一套由中央官方组织编撰的现代教科书正式发行,这套教科书寄托了晚清政府试图通过教科书来实施社会控制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专业课程教材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涛  吴敬兵 《培训与研究》2007,24(8):104-106
教材质量是教学质量和学术科研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国内外学者在教材质量评价研究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专业课程教材质量评价系统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并从教者和学者的认识方位设计了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视野中,教科书编者作为学科知识的供给者和语文技能的言说者,居高临下,远离阅读教学的视野。进入新世纪,在新课程的话语情境中,教科书编者继学生、教师、文本之后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科书编者如何进行多重对话,成为教科书编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教师、学生、教材、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提升师资水平、改进教材教法、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而教材评价是教师的重要职业活动。本研究调查和分析广西高中英语教师对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评价以及不同教师群体对教材的评价差异,并建议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优化教材使用策略,提高自身评价教材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科书使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教科书使用取向决定着课堂内教师如何使用教科书内容。教科书使用取向一维模型是当前分析教科书使用取向的主要模型,但教科书使用取向的内容考察具有局限性、价值导向存在风险性、转化路径可行性不佳。为突破以上限度,有必要超越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教科书使用取向二维模型,指出教科书使用取向二维模型的基本内涵与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17.
依赖教科书是全世界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取向对教师以及学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但在短时间内教师很难实现根本转变。创造性使用教科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在现实情境中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应然取向。调适教科书是一种合理又可行的取向:教科书具有存在的价值,使用教科书具有合理性;教师使用教科书对于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具有积极意义;调适教科书是多数中小学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又可以做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徐龙年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6):97-99,123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极其重视语文教材建设,他编写的语文教材数量多、质量高,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主张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凭借和例子,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并经过科学合理的安排,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健全的、善于处理工作和生活的普通公民。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继承和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使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数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中学数学教学》,在编写方式和内容上,与国内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数学教育学》或《中学数学教学论》迥然不同.该教材的特点: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内容编写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习者自学;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区别化教学思想;重视教师对教学资料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