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无论是从理论基础上还是具体步骤上,中值淘汰法与分支学家常用的方法都不相同。在构建分支图之前识别祖征与反向进化,直接衍征与环极向衍征有悖于分支学的基本原则;而在具体运算过程中仅以2个分类单元求取中值又会掩盖反向进化;新的中值必须全部包括分支图上下面的中值的原则事实上是不承认反向进化。中值淘汰法产生的分支图不及Farris方法产生的分支图简约。  相似文献   

2.
 中国竹亚科分类自70年代末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高山竹类的属名、种类处理,青篱竹属在中国是否存在,以及丛生竹的属级界线等问题上,国内学者间,以及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间存在不同意见。读了林万涛关于中国牡竹属的两篇文章后,认为有必要就牡竹属的范畴作一讨论,其中也涉及国内竹亚科分类的若干方法论问题。根据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广义牡竹属”是一个单系类群。参照Clayton对属级分类阶元提出的几条原则,特别是性状的选择,讨论了椅子竹属与碟环慈竹属的归属问题。笔者认为,数量分类学并不探讨类群的起源问题,研究系统发育则需要多学科的证据,因而单从营养体个别性状的相似性来推测系统发育是不可取的。最后本文归并了椅子竹属和碟环慈竹属。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述了分支系统分析中最简原理或简约性在系统发育推论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在系统   发育推论中使用简约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既无法获得最简约的系统树也不一定得到一个单一的解   决办法。基于此,本文作者接受了Hennig用衍生性状来判断生物之间相似性的同时,用近代大多数   生物系统学家接受的进化论各项原理代替Popper的简约性原理,以寻求单一的解决办法和获得确定   性的结果为目标,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支系统分析方法——中值淘汰法,用以研究系统发育。这个方法除   了使用衍生性状来判断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外,还强调包括原始的也包括衍生性状在内的性状镶   嵌组合在决定分支和辨别分类群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缕梅科(广义)的叶结构及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缕梅科(广义)Hamamelidaceae包括29属,约140种。  此科的化石出现得较早,是双子叶植物中的一个比较古老的科。 本文的目的是系统研究此科透明叶的各种性状特征,并检验它们是否具有分类学意义。 本文研究了金缕梅科29属、60余种的叶的各种性状在科内的分布及演化趋势,并根据这方面的证据对此科的分类提出一些修正意见,系统描述部分介绍了金缕梅科各属叶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金缕梅类科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分支分类的方法对金缕梅类进行了系统发育的分析。金缕梅类作为单元发生群包括下 列19科:昆栏树科、水青树科、连香树科、领春木科、杜仲科、金缕梅科、悬铃木科、交让木科、假槲树科、双颊果科、折扇叶科、黄杨科、西蒙得木科、木麻黄科、山毛榉科、桦木科、杨梅科、马尾树科和胡桃科。木兰科在分析中被选择作为外群类。在对大量性状进行评估之后,选择了32对性状作为建立数据矩阵的基本资料。性状极化主要以外类群比较、化石证据和通行的形态演化规律为依据。首次引入了不合谐数的概念来检测性状极化结果的正确程度,并对少数不合谐数较大的性状的极性进行了调整。采用最大同步法、最小平行进化法和综合分析法进行运算,按照最简约的原则,选出演化长度最短的谱系分支图,作为本文讨论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缕梅类科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蓝钟花属Cyananthus及整个狭义的桔梗科Campanulaceae(s.str.)的花粉、   染色体和形态性状作了深入的系统研究,表明蓝钟花属是该科的最原始类群,它的亲缘属有党   参属Codonopsis和细钟花属Leptocodon。  对蓝钟花属中各个种及它的亲缘属的地理分布分   析,揭示了该属是典型的中国-喜马拉雅区系的成分,横断山地区是该属的频度和多样性中心;   认为中国西南部及其邻近地区至少是桔梗科原始属的保留中心,甚至可能是该科的起源中心。   作者最后对蓝钟花属各个种的性状作了生物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属进行了全面的分类   修订,把原有的26个种9个变种归并为19种(包括2亚种);对该属的次级分类也作了修订。   首次报道了该属的染色体数目和细钟花属的花粉形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201种禾本科植物幼苗的60个形态和解剖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将禾本科植物分为四个大类(一级聚合单位)—狐茅类(Festucoid)、黍类(Panicoid),竹类(Bambusoid)和画眉草类(Eragrostidoid)。这四类基本上与分类系统中的亚科相吻合,只是芦竹亚科植物的幼苗分散聚到了其它类中。推测芦竹亚科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类群,狐茅亚科、黍亚科和画眉草亚科可能是在芦竹亚科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除个别种外,大多数同属的种在较低的聚合水平上聚在一起,超族在亚聚合单位中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来。  研究证明禾本科植物的幼苗性状在禾本科植物分类中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沿阶草亚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沿阶草亚科(Ophiopogonoideae)3属39种1变种叶   片远轴面的表皮特征。认为这些气孔器周围的邻近细胞和表皮细胞特征在分类上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主要是:(1)有助于沿阶草属、山麦冬属和球子草属种间和属间种类的鉴别;(2)给这些植物类群的分类提供了有用的性状;(3)对沿阶草属的归类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4)为探讨沿阶草亚科内3个属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证据。并认为,这三个属的气孔器邻近细胞和表皮细胞特征的演化趋势为无气孔带类型→无角质突起类型→具角质突起类型(具气孔带)。根据这些特征和外部形态性状认为这三个属 的亲缘关系比较密切,应归属于同一个大类群—沿阶草亚科。  相似文献   

9.
中国主要禾本科植物花的基本类型与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分析了禾本科33个族、174个属(632种)的花的性状;讨论了重要性状演化   的趋势。根据花、尤其花中鳞被的比较形态,把禾本科植物的花概括为三大类型七个亚型:竹   型(包括真竹亚型,稻亚型、芦竹亚型、针茅亚型)、早熟禾型(含早熟禾亚型)和黍型(包括画眉   草亚型,真黍亚型)。其结果与花的基本类型相对应的大类群,以及与幼苗基本类型、颖果基本   类型相对应的大类群是一致的,即竹亚科、稻亚科、芦竹亚科、针茅亚科、早熟禾亚科、画眉草亚  科,黍亚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用电脑图象分析手段对芸苔族5属13种植物进行了核型分析。其中蓝花子Raphanus;sativus var.raphanistroides、白芥Sinapis alba等植物的核型分析结果,都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的。笔者建立了十字花科芸苔族植物的染色体数据库,这是国内外第一个专科性的植物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并且首次将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应用于分类学研究。例如,比较分析芸苔族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以及探索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得到了若干新的核型论据。笔者认为,植物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A brief review is given on problems of species conceps in cladistics and evolutionary sys- tematics, and some advances in the study on species problem are introduced. Particularly Nixon and Wheeler's phylogenetic species concept and two procedures of delimitating phylogenetic species— Davis and Nixon's population aggregation analysis and Brower's cladistic haplotype aggregation arereview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数量分支分类,提出一种构造演化树的实际计算方法,称为最大同步法。桔梗科6个种的数据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并对这种方法做简单的评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讲,进化学派承认分支学派对系统学的研究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如应用分支分析方法重建系统发育,应用共有衍征确定分类群之间的分支关系以及应用外类群方法来判断性状的极性等,都对系统学的方法有所改进。但分支学派的致命缺点是拒绝接受并系类群。我们属于进化学派,认为并系类群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根据分子资料分析,Zabelia属可以包括于Abelia属内。Zabelia属不但在花粉上和Abelia属不同,可能由于它占有了新的生态位,获得了新的特征,如叶柄基部膨大两两联合,并宿存以保护腋芽。有理由认为它们应独立成属,并不由于Zabelia属从Abelia属分出而使后者成为一个并系类群而把它们合并。分支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生物名称作为交流的工具和生物信息储存系统应有明晰的、唯一的和稳定的特性。但具等级的林奈命名系统并不具有这些特性来命名分支和种。最后,PhyloCode被提出。PhyloCode对分支的命名方法有3种,即分支结点定义、分支基干定义和衍征定义。我们认为林奈命名系统作为传媒系统在生物学界的应用已近250年,若要废弃它而采用PhyloCode,必然会在命名方面引起一片混乱。但我们并不是说PhyloCode的拥护者所提出的建议一无是处,我们建议他们宜继续进行研究。由于应用生物学种概念于植物界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多为植物系统学家所抛弃。分支学派的兴起,推动了系统发育种概念的提出。该概念基于3个特征,即自征、区别特征和基本排它,因此分别命名为自征种概念、特征种概念和谱系种概念。事实上,目前大多数植物系统学家仍然应用着形态–地理学种概念,但我们在划分种时,必须有尽可能多的资料,特别是要将传粉、繁育系统、分子系统学资料和形态学资料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明介绍了现代分支系统学的分支格局原理和组份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李朝銮(1990,表2)的中国白粉藤属14种植物数据的分支分析。得出13个可能的最简约的二歧分支图,图长41步。这些分支图与李(1990)图2:13的比较表明,中值淘汰法不如组份分析方法有效,而且中值淘汰法有表相学和(或)进化系统学的疑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猕猴桃属植物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国产猕猴桃35个分类群的代表植株,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其新鲜叶表皮毛的微形态特征、形体大小、细胞结构、分布和密度等多态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该属植物的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可归纳为6个类型:1)单细胞毛;2)单列多细胞毛,包括线形单列毛、泡状单列毛、扭曲毛、直壁单列毛、曲壁单列毛;3)多列渐尖毛和急尖毛,包括多列曲壁渐尖毛和急尖毛、多列直壁渐尖毛和急尖毛; 4)多列粗毛,包括柱状毛、多列渐尖粗毛、多列急尖粗毛;5)星状毛,包括薄壁星状毛、厚壁星状毛(分正常状况和莲座毛、盾形星状毛、叠生星状毛等特殊状况);6)二歧分枝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据矩阵,并选择猕猴桃科藤山柳lematoclethra lasioclada作为外类群,应用Wagner法和UPGMA聚类法对中国猕猴桃属植物进行了分支分析和表征分析。分支分析结果表明:梁畴芬在1984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的净果组为单系类群,而其它3个组(斑果组、糙毛组和星毛组)均不构成单系类群。表征分析反映了猕猴桃属分类群间的表征亲缘关系,特别是反映了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两个物种间关系较近,而与硬齿猕猴桃两个变种间的关系较远。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分析方法对研究猕猴桃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亲缘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paper aims at introducting Dahlgren’s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the angiosperms.  Phenetic and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s are discusse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used by Dahlgren are explained.  Dahlgren’s opinions on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such as the origin of angiosperms,  the flowers of primitive angiosperm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cotyledons and monocotyledons,  the origin of the monocotyledons,  the treatment of the “Amentiferae” and of the orders of the “Sympetalae”,  are all expressed.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Dahlgren’s system and three other current systems,  viz. those of Takhtajan,  Cronquist and Thorne is also given.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the various mathematical methods applied to taxonomy are intro- duced to readers.  Some approaches to the classification induced by statistics, graph theory, information theory, fuzzy mathematics are discussed. An example of classifica- tion (6 OTU’s with 8 characters) is given for convenience of discussion.  The original data matrix of this example is obtained from 6 species in the family of Campanulace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