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赤峰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赤峰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人数不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层次比较低,国家级和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的数量较少;社会指导员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水平不高.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赤峰市体育社会指导员现状进行研究,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赤峰市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发展和赤峰市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2010年之前取得资格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统计方法对其数量与项目分布、年龄结构、学历与职业、培训与鉴定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旨在为相关研究及我省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提供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和国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新兴职业客观定位的重要性,并就这一职业的定位和培养途径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指出国家要加强宣传力度,努力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拓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渠道,从而保证社区体育健康、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通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偏低,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场地,操舞类、武术类和气功类是其主要的指导项目.通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受经费、宣传力度、组织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根据以上制约因素提出应加大政府对社会体育的投资力度、扩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机构、利用高校资源联合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提高通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对在校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优势和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较社会上的体育指导员优势明显、职业固定和业余时间多、有完备的体育设施及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智囊团作支持等。同时在校学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有诸多条件支持,可使学生指导健身人群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健身教练是当今比较热门的职业之一,当好健身教练必须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健身教练课程是一项职业性非常强、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作为职业院校学生选修的第二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研究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可充分利用实训时间进行专业训练,提高专业指导能力及服务意识.利用学校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合作平台,训练与提高学生健身教练指导能力及实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法、比较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就健身教练课程内容进行研究,从而构建高职院校健身教练课程,为把握健身行业发展的核心、规范健身教练市场、提高健身教练职业素质服务.  相似文献   

7.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体育发展的质量。池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适应需要。池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一些问题,积极建议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龙明 《华章》2010,(13)
近年来,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特别是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界限不清晰、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准入制度难以落实、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机制滞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不够等.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探索,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若干建设性发展对策:严格区分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强化体育行政执法职能,落实职业准入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市场机制,可持续发展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旨在为相关研究及我省政府部门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提供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深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指导活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经过10余年的发展,指导员数量少,且技术等级越高所占的比例越低,等级越低所占比例越多,城乡分布不平衡,高素质的指导员比例低;指导员的培训、管理、退出、激励和指导等各项制度均不完善,导致大多数指导员成为摆设,指导员没有充分服务于社会。针对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一些完善性的建议,从而为深圳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组织及深圳市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从无到有,日益壮大,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群众体育的中坚和灵魂。但与日本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通过对日本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经验的研究和分析,指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网络化管理、队伍的发展、整体素质、类别结构的研究和加强体育院校和其他学校在培训与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作用,六个方面论证提出加快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新课题层出不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工作的需要,其专业化程度和政治理论水平亟待提高;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继续教育,需要健全继续教育体系、科学规划培训内容、构建专业化机制,以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发展的要求与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论述了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与促进作用,为当前体育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扩招之后,高职学生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应从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创新三方面采取措施,才能确保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4.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基本内涵可理解为: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目标,以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为基本要求,以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基本特征,使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逐步走向专门职业和特定专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有利于正确定位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提升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要通过职责分解、任务分流、功能分化,使辅导员能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和研究,为实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辅导员工作必须秉承“德育首位”理念、人本理念和科学化理念。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其工作理念须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理念的转变。已有的辅导员技能培训模式、理论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实践反思模式培育研究型辅导员,是辅导员专业化的基本模式和现实路径。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需要加强三个重要环节:学科资源的利用和学科意识的培养,学术问题意识的养成,辅导员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育教师的素质与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关乎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对远程教育教师素质的研究都是基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特点展开的。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从学习者的视角就“电大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这一主题开展大样本调查,主要包括基本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与反馈,以及资源开发与技术应用五个方面。结果显示,大部分学习者认为电大教师这五个方面的素质比较全面;在认同程度方面,成人学习者非常认同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胜过对教师高学历学位的认同,不同分校在这方面的认同程度又存在差异;对于教师“基本职业素质”的认同程度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其他方面都显示有差异;学习者对教师的教学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认同;学习者对教学生动性、实用性的期望值较高,并且渴望教师的充分理解以及与教师的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绪疲惫、去个人化、少成就感三个维度处于中等严重程度的水平,男辅导员的情绪疲惫程度显著高于女辅导员,重点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情感疲惫程度显著低于一般本科院校、高职大专院校的辅导员,但在去个人化和少成就感方面不同学校的辅导员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生的成就感显著低于本科和大专生.教龄不同在职业倦怠的情感疲惫上有显著的主效应;月收入不同在职业倦怠的情感疲惫和成就感上有显著的主效应.  相似文献   

18.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出现,新形势下的辅导员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结合高校辅导员年级文化的背景,充分挖掘年级文化的内涵和现实作用,建立起属于高校辅导员特有的年级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重的一支骨干力量。但是在现行的辅导员制度下,存在着诸多显在和潜在的问题,使辅导员工作并未取得相应的绩效。公正与诚信是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阿莉阿德尼线。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seven graduate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and 187 (91 online; 96 tradi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about perceptions of differences in instructors' demands and support and student' motivation, self-regulation, satisfaction, and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in these environments.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perceptions on all variables except self-efficacy. Results indicated a strong effect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perceived instructor affective support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s. Although students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s ranked instructors' affective support higher, the variable had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with online students' satisfac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tudents' reports of instructors' academic support, instructors' demands,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 with medium effect sizes. Results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s created by instructors that relate to students' affective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