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先秦散文的分类,现有的几部中国文学史都将其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指《左传》、《春秋》、《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主要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历史散文主要是记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诸子散文主要  相似文献   

2.
游记的议论     
游记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它总是叙山水之胜,状见闻之奇,或记探幽寻胜中的情趣.游记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者,记事之文也.”(吴讷《文章辩体序题》,下同)记事之文,以善叙事为主.我国最早的“记”体散文,都以记事为主,山水游记也是这样.但是,“后人作记,未兔杂以议论”,或者“专尚议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游记中有大篇议论,是否就成了议论文?正像小说中有议论不失其为小说、书信中有对山水风景的描写还是书信一样,这都不能改变它们体裁的性质.有的人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当作议论文来分析,不仅忽略了文学的艺术形象,而且混淆了体裁的分类,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游记散文本来“兼备各体”,或记述,或考据,或议论,或抒情,意之所至,笔之所从,神从笔游,舒卷自如.所以张相在他编的《古今文综》里把山水游记分为记实、考据、议论和抒情四类.当然,这种分类是就它们的主要特色而言的,好的游记,往往是记述、议论和抒情三味浑然一体,达到了一种相互结合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以编年体史书《左传》、《后汉纪》的历史叙事为纵向参照探讨《资治通鉴》,可以见出它在载人和记事两个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其载人之法主要是借鉴了《后汉纪》"连类同书"的叙事之法,创造性地运用了缩小类比人物密度、反衬、记述重大事件与表述主要人物相结合的方法,在扩大记史容量的同时,更好地使历史发展的大势得到了连贯的纵向延伸。其记事之法则主要是借鉴了《左传》的叙事手法,运用丰盈细腻的文字,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大的时代主题。并以记言形式来丰富记事,从而使载人和记事同时成为牵动编年体史书叙事发展的两翼,进一步推动了编年体历史叙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初中历史教材,是采用“以事系人”的办法展开历史内容。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历史人物,像《战国七雄》课的中心人物是商鞅;《繁盛一时的隋朝》课的中心人物是隋文帝、隋炀帝父子;《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课的中心人物是岳飞;《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课的  相似文献   

5.
《旧唐书·顺宗纪》勘误三则《旧唐书》卷14《顺宗纪》在干支和记事上有多处差错,但标点本都未在校勘记中指明,列举如下。一、贞元二卜一年二月“辛卯,以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按:“辛卯”为“辛亥”之误。《新唐书》卷7《顺宗纪》:贞元...  相似文献   

6.
魏骥为明初萧山人,官至尚书,著有《南斋摘稿》等,是台阁作家群体中的羽翼人物。他坚持文以明道的文学观念,主张散文应以六经、子史及唐宋散文为榜样;诗歌应当以《诗经》、唐诗为典范。他的散文致力于宣传教化,风格中庸、和平;他的诗歌作品有的清新平淡,有的偏于俚俗。魏骥继承了宋濂等人的理学传统,且致力于诗文创作,用心培植后学,为明代浙东文学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所谓“辨体”,即从形式、题材、风格等层面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骈文、古文和小品文的体裁特征是不同的;诗、词、曲三者是有区别的;而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非典型的诗,也非典型的文。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三个特点。《古代诗歌与散文》以“辨体”为基点,其显著特点是:在体例上以文体为经,以时代为纬,在内容上注重文体知识的系统介绍和文体类型的深入分析。与通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相比,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项目的《古代诗歌与散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类型给予了更为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新红史》是继《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赞普传记、《吐蕃王统史》、《红史》、《青史》等著作关于吐蕃王统的记述后另一部关于吐蕃王统记载的史册。其中的民族史观与世界笔法是《新红史》一书的主要记述特点,总体写作特点由前代以叙述宗教内容为主转变为以叙述政治势力为主。本文对《新红史》中西藏吐蕃王统部分史事上的考证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新红史》记载吐蕃时期这段历史时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一部最早记载夏、商、周时期统治者活动的历史文献,也是我国思想文化史发展的源头。它以记言为主,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上古时期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该书中的"五誓"就是统治者宣扬治国思想的典型之作。从治国思想核心的天命观、任人唯亲和选贤举能的任命观、严厉惩处的军纪观和不得外戚干政的执政观四个方面,对《尚书》中体现的上古时期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古文《尚书》又被称为“晚书”,学术界关于其真伪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但不少学者对其持有保留态度,并为其证明。古文《尚书》是研究《尚书》的重要部分,也是必要途径,即使其真伪仍然有待商榷,但其中的语言内容、思想内容和历史内容等对于当今的各领域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对此,文章分析了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现状、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背景及意义,重点从并列式复合词、偏正式复合词和其他复合词类型具体研究了古文《尚书》的复合词,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春秋公羊传》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典籍,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当是先秦至西汉初的公羊氏子孙及沈子等一批儒生,成书年代当由口耳相传,至汉景帝初年写成定书;流传过程乃成书后,经与《谷梁传》《左传》的地位论战,两败俱伤,渐至衰微,至清代重受重视;其特点是重在释经(以《春秋》为经),对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产...  相似文献   

12.
<尚书>乃现存中国书籍中最古者,它基本上是周朝君臣的文告和言行记录--亦即用至春秋前期的散文.其流传过程至为复杂,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其行文则佶屈聱牙,令人读来尤感困难重重.本文即笔者三十余年课堂讲授<尚书>及其选文之简单总结,今不描愚陋抛将出来,期得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应用写作是人类协调生产劳动,组织社会生活,沟通人际关系,管理国家事务不可或缺的写作行为。中国的应用写作实践源远流长,人们对应用写作的研究亦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易经》中所说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为契”,实际上就可看作是对实物记事、符号记事一类近似应用文创作活动的简要总结;而甲骨文、钟鼎文的出现,则实际已标志了记事性和领资体应用写作的滥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生产劳动、人际关系和国家事务等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应用写作行为也日益繁丰,人们对应用文的研究也就不断深入。北齐颜之推在《严氏家…  相似文献   

14.
词的本义,即词的原始意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一词多义的问题,而且知道不论一个词有多少项意义,几乎都是由它的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申演变而来的。如: “左、右”,甲骨文里一个象左手,一个象右手,这就是其本义。后来除了表示方向的意义以外,转化为助手、帮助、协助的意思。如《尚书·毕命》:“周公左右先王”。如果字形加了人旁,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右手力大,专指神的帮助,写作“佑”或“祐”,《尚书·汤诰》: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有力地刻划了人物形象,它与以前的历史著作《尚书》、《春秋》不同,与《左传》、《国语》电不同,把人物提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上来,表现了人的历史主动性。这是对“天命神授”观点的突破以至否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质的跃进。本文接着就项羽、刘邦以及韩信、李斯等人物形象,具体探讨了司马迁刻划人物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文学经验,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传统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强调指出:司马迁以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殉了他的事业。学习为文,要学习为人。  相似文献   

16.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 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地图学理论形成于魏晋时期;而中国最早的实物地图则是绘制于宋代的《禹迹图》和《华夷图》。对于具有悠久历史和古代科技文化比较发达的文明古国而言,无论是地图学理论的形成,还是传世实物地图的历史,这都是相当晚出的了。正因为如此,以致有的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既缺乏绘制地图的先驱,又没有相应的文字可资借鉴”。继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地图出土之后,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4块7幅木板地图,以无可辩驳的实物和文字资料证明,中国早在距今2300年前就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实用地图,中国古代地图学理论也早在…  相似文献   

18.
前辈大师郑振铎,以他对人生的热情与真诚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几个春秋,一九五八年,他悲壮地化作一团烈火,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一如“取火者”那样的雄浑。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歌、戏曲、散文、美术、考古、历史、文艺创作和翻译,介绍世界名著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学创作活动涉及小说、童话、诗歌、戏剧、散文等领域。本文论述的对象是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  相似文献   

19.
一个青出于蓝的《左传》选本─—读《左传纪事精选》高海夫诚如梁启超所说,《左传》乃“秦汉以降史界不桃之大宗”(《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章),为有志于研究中国古代史者必读之典籍;而且其“文章优美”,记事者“严谨而分明”,“委曲而简洁”;记言者“渊懿美茂,而...  相似文献   

20.
典故,在《辞海》中的释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典故,就是把一段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为一个句子或词组.它是古人写作中常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