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审读制度一是发稿前的三审制,二是出书后的快样(印刷厂在一本书大批装订之前先试装进审的样本)审读制。它们对于保证出书的方向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照理,有了如此严格的审读制度.我们的出版物的政治质量和编校质量应该是很有保证的了,然而,事实上.出版物的质量问题仍然是层出不穷.尤其是编校质量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每次抽查,不合格品占了相当大比例,令出版界内外人士十分忧虑。为什么会这样?毛病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人机结合提高编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中国编辑》2004,(4):89-91
长期以来,科技图书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图书出版的难题。实践证明,只有在人机结合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作者、编辑和校对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为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把关,才能构成科技图书的质量保障体系。人机结合的编校流程见第91页图。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图书编校质量标准,出版物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下为合格品。对于教辅类图书来说,这个标准不能算高,因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图书事实上的差错率不超过十万分之一。难道能说在40年后我们把标准降低了,反而增加了难度吗?  相似文献   

4.
周奇 《编辑之友》2008,(3):68-69
2007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检查教辅读物的编校质量。京城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两种教辅读物均不合格,差错率均超过2/10000,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批评。该社领导很是生气,下令责任校对作出书面检讨。责任校对很委屈,打电话问我:只让校一次,而且是外校,编校质量不合格。我该检讨吗?我回答说:“果真如此,该检讨的就不该是你,只校一次,而且是外校,能把差错率控制在3/10000以下,校对质量应该说是不错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得从“灭错率”和“留错率”两个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5.
1997年,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图书质量的分级、标准和管理,以及奖励与处罚,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前两年对出版图书进行质量检查的结果表明,图书的合格率相当低,其中编校差错率超标问题最为突出。 从前两年的统计资料看,图书编校质量合格率约为1/3左右,其余2/3左右的书编校差错率超标。是否可以这样分析:这是由于平均约有1/3左右的编校人员具有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据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甘新出(1998)116号《关于1998年全省报刊编校质量检查结果的通报和进行第四次报刊编校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档案》杂志在省新闻出版局开展的1998年全省报刊编校质量检查工作中,以1.10/万的差错率列33家达标期刊的第5名,这表明《档案》杂志编辑部两年来抓编校质量初见成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全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榜样。”而多年以来,报刊中的病句、错别字、滥用繁体字以及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7.
从“万无一失”谈起郑梦熊经常听到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无错不成报”。这是人们对一些报纸差错多表示不满。其实,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对消灭差错是十分重视的。记得前几年在一次中央主要报纸的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人民日报差错率很低,受到表扬。在那次抽查中,差错率...  相似文献   

8.
去年四五月份,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组织部分新闻出版界资深人士对省内报纸的编校质量作了一次抽查:从抽查的结果来看,全省70家公开出版的各类报纸,大多数重视编校质量,并且取得了成效:然而,这并不是说报纸的编校质量已经很不错了,可以沾沾自喜了。事实上,不少报纸的差错还是比较多的,有的还是相当严重的。有些报纸的总差错率虽然没有超标,但个别版面或专刊的差错率已超出了标准。为了努力杜绝差错,进一步提高报纸编校质量,我们特请参与此次编校质量抽查的吴有德、余丹同志,将报纸差错情况综合分类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奇 《中国编辑》2003,(4):16-19
二十年来,图书的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了困扰我国图书出版的老大难问题。新闻出版署先后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并从1993年开始,不间断地对全国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但是,从总体上讲,“无错不成书”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再次敦促全国各出版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编校工作,提高编校质量。编校质量保障问题,又一次成为我国出版界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0.
为制止图书编校质量的全面滑坡,各个出版社都在当前的质量检查和出版过程中,学习、贯彻新闻出版署1922年制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增强对校对质量的管理力度,力求扭转“无错不成书”的不正常现象.但在执行图书质量管理试行规定中,大家普遍感到,把编校差错率控制在一万分之一以内(合格品起始标准),难度很大,信心不足.那么,万分之一的差错率作为合不合格的分界,是否过紧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由于出版物的编校质量问题使得“无错不成书”几乎成为全社会对出版界的总体印象,由此引起读者的强烈反感,撰文声讨者有之,向出版单位索赔者有之,对簿公堂者亦有之。可见,新闻出版总署确定2007年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是一个顺乎民心的决策,对于树立中国出版业的良好形象,促进出版业的科学管理、产业繁荣、质量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按我的理解,新闻出版总署所说的“出版物质量管理”应包括内容质量管理、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2.
编校质量是出版单位内外众多工作人员劳动成果的直接体现。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 ,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能只强调系统中的某些环节而轻视或忽视其他环节。笔者认为 ,只有加强系统内的宏观管理 ,用规章制度来保证“质量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落到实处 ;只有各有关部门及个人同心协力 ,相互配合 ,整体作战 ,才能有效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一、领导重视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领导对出版物编校质量的重视程度 ,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编校质量的好坏。领导的认识 ,在出版单位内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只有领导重视 ,出版单位才可结合…  相似文献   

13.
新闻出版署对图书的编校质量有个最低的要求,即差错率在十万分之一之内。现在一些出版单位的要求是差错率不应超过万分之一,与署规定有较大差距。但是,事实上新版书符合这个要求的实在不多。因此,图书重印的时候,用得上一句成语:“亡羊补牢”。将全书仔细地通读检查...  相似文献   

14.
讲质量出精品,应强调防重于治,与其事后勘误,不如事前把关防漏,消灭隐患。这除了编校者要有质量意识、强化敬业精神,对出版物原材料精加工细制作以外,不妨再发动承印厂的工人挑错,在出版的最后环节上加一道关,力求把出版物的差错率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5.
图书质量问题及其根源分析国廷生一、出版质量问题的种种表现尽管近几年来我们的出版物的质量,在稳定中有某些方面的提高,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存在的质量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甚至质量事故的苗头频频出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编校...  相似文献   

16.
无错不成书?     
《今传媒》1999,(2)
现在,关于出版物的编校问题,人们口头上流行着一句话,叫做“无错不成书”,言下之意就是没有编校错误的出版物是不存在的。在读今年1月18日的报纸时,又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于是,为了明确了解当前出版物编校上的情况,笔者即将1月18日出的《光明日报》《中国青年...  相似文献   

17.
几次参加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深感目前出版物的质量问题的严重性。现在的出版物,不仅错别字多,标点符号、语法、修辞方面的差错。知识性、常识性的差错也不少。 产生这样的“硬伤”,原因是多方面的。著译者固然难辞其咎,但主要是编校质量不高造成的。 参加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历次书报检查的人,多数是首都出版界的资深校对。既然他们能从书报中查出差错,那么,如果各个出版社培养几位能够胜任通读理校的校对人才,让他们在图书付印之前,将校样通读一遍,像检查书报编校质量一样,把三  相似文献   

18.
“编校合一”——出版文化发展与进步的反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对382种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检查中发现,合格率仅为19.37%,不合格率高达80.63%,其中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五的有60种,占15.07%,差错率最高的达万分之二十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出版》在2002年9至12期特别策划了“图书编校质量专栏”,发表的十几篇文章从多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五条:一是单位领导只顾抓效益而忽视了质量;二是“三审三校一读”制度执行不严;三是编校人员整体素质下降;四是执行行业标准不严,甚至完全不了  相似文献   

20.
日前,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公布了2007年启动的全国教辅图书大检查,对华文出版社.崇文书局、岭南美术出版社等19家出版编校质量不合格教辅读物的出版社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出版质量差错率在万分:乏五以上问题图书收回,开出1万元罚单。从抽查的158种图书统计,教辅图书的合格率为84.7%。近年来,教辅图书一直是编校质量不合格“重灾区”,也是历年检查的重点,但质量并不容乐观。教辅图书市场岂是一个“乱”字了得。本文作者身为教育研究者,为根治教辅图书市场乱象开出了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