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亚明 《江苏教育》2012,(Z2):116-117
人物小传:孔国娣,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心小学副校长。她心系教育,情牵学生,在身患癌症后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敬业爱岗之歌。1997年,这位被医生断言生命期限不超过半年的姑娘,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更加真切地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术后,她主创并推动的学校特色教育"丹徒田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发展过程,逐步实现了田歌特色教育的艺术化、课程化、课题化、品牌化。在孩子们心中,她是一位童心、童真、童趣的捍卫者;在同事们眼中,她是一位有着刻苦钻研精神和忘我奉献精神的教育者。她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从2008年起在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三生教育",受到了国内国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2009年5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中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论坛",这标志着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和教育模式的诞生。"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思潮兴起后,各个国家纷纷开展不同形式和主题的生命教育。从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到澳洲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再到美国的品格教育、迎向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价值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以生命的眼光观察与体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人""知识""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信息,学校教育也应当承担起生命的责任,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视域中的学校教育应实现从崇尚"占有"到引导主动生存,从病态适应到唤醒生命自觉,从"制器"到培育完整生命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5.
《上海教育》2012,(25):26-29
"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何金娣——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校长用生命谱写篇章她提出了"生存教育"的教育理念,以科研为抓手,通过医教结合,带领全校教师开始艰难的教育教学改革。她在全市第一个实现"零拒绝",组织教师义务送教上门。为了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成长,她主动担当起培养年轻骨干教师的责任。她发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更多的生命谱写绽放的乐章。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12,(17):26-29
"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何金娣——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校长用生命谱写篇章她提出了"生存教育"的教育理念,以科研为抓手,通过医教结合,带领全校教师开始艰难的教育教学改革。她在全市第一个实现"零拒绝",组织教师义务送教上门。为了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成长,她主动担当起培养年轻骨干教师的责任。她发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更多的生命谱写绽放的乐章。  相似文献   

7.
<正>"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这是李伟平教授在谈到当前学校教育的走向时的观点:把学生和教师看做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师不再被看做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不再被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从"生命关怀"的意义出发,教育就不应该是一厢情愿的给予,而应该为其生命健康、主动的发展提供时空,架设平台。冰心是一位心中充满爱的伟大作家。她爱孩子,因此,她笔下的这篇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  相似文献   

8.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能够深入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载体功能,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本文将通过一篇散文《淡竹》的教学案例来解读生命教育在具体教学中的细微体现。  相似文献   

10.
人物速写     
正她,出生于农民家庭,是一位70后。"沈玉芬"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与她出生的年代、成长的家庭无比匹配。工作后,不知哪个姐妹取其名字中的"玉"字,顺口喊她"玉米",于是,她就成了大家嘴里的"玉米姐姐"或者"玉米妹妹",每次她都答应得爽爽脆脆。她说:"玉米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延缓衰老,保持青春,要多吃玉米。"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隐含了她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四个校区的教学分管工作,包围了她的生活。名师工作室、学科研究中心、苏州名师共同体,组块教学研究所等研究  相似文献   

11.
常丽华 《山东教育》2003,(13):12-16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教育能为每一个有尊严的个性提供发展的空间吗?教育如何让生命之间展开对话?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由每一天的生活质量决定的,教育能决定师生的生命质量吗?常丽华老师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她的日记,留下了她对生命教育思考的轨迹。也愿我们有更多的老师能像她这样,做一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教育实践者。  相似文献   

12.
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教师教育的伦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关乎人的生命的活动.教师教育是关乎教师生命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师教育应内在地关注置身其中的教师之作为"人"的生命属性与价值追求.实现教师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提升,是教师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根本旨归.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教师教育的伦理精神和伦理特质,探明教师教育的生命向度,寻回教师教育的生命意义,实现教师教育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的超越,使教师教育成为富于人文关怀并有益于教师幸福人生的伦理实践,是教师教育走向纵深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13.
生命虽然不是教育的基点,但教育有责任呵护生命,促进生命更高意义的实现。教育对儿童的生命世界缺乏了解,对于生命的成长缺乏真正的关心和促进,以致有可能对生命和精神的发展造成扭曲。本文从对生命的理解出发,认为护生、厚生是教育的使命,并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原则: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尊严;关爱生命,实现生命共生;承诺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德化生命,实现生命幸福。  相似文献   

14.
《江苏教育》2012,(26):19
她系出名门,手承"中央大学附属小学"的衣钵。滋兰树蕙,源远流长。110年沧桑历尽,"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她不负教育强国的使命。她又是不折不扣的后起之秀。从时代变迁的落寞与迷失中走出,她在"诚者自成"中找回自我,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踏上追寻理想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5.
甘亚锋 《教育》2012,(7):50-51
老子曰:"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此言意为声名、货利和生命比起来显得微乎其微。泰戈尔也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所以,我们认为,教育首先关怀的应该是人的生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生命正常发展。2009年笔者所在学校引入生命教育理念,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探索。2010年7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最具有生命性的事业。个体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是"因生命而生"、"为生命而成"的活动。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基准,使教育回归生命的原点,同时,它也使得教育的目标从生存转向生活,教育的立场从社会转向个体。生命化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一种应然追求,而且,更是"以人为本"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进化过程中,青少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极端生命行为,生命教育受到关注。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有"从生论生的生命关怀伦理取向"和"从死论生的死亡体悟生死取向"两大主流,其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独具特色,对大陆开展生命教育的启示有: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作用;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生命教育校内外课程资源;建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8.
教育创新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激活师生的生命潜能;追寻师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师生生命的质量;彰显教师生命的本性,超越"习惯化"的生存状态;唤醒教师主体性,增强教师自主发展动力;彰显教师教育生活的意义,实现教师的职业幸福。实现教育创新的可能路径主要有:问题意识是教育创新的前提;自我反思是教育创新的途径;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2021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 "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角度,还是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推动生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大众对于生命教育的了解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如何推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丁慎武 《中国教师》2013,(Z1):238-239
"教育无痕"是当前教育界盛行的教育理念,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高的教育境界:没有夸夸其谈,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有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她让被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自觉自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