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浩  李群 《天中学刊》2002,17(4):60-62
余华在90年代以流畅的故事叙述、人道主义的文学主题标示其创作背离了他在80年代后期的先锋实验,一度被人们认为他在90年代丧失了先锋性。潜心研究余华此时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余华貌似回归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实质是以此介入当下文化语境,重新捕获读者的认同,利用大众趣味巧妙地传达其对现实的批判性认识,其小说的艺术形式依然承继了他前期的先锋探索。  相似文献   

2.
从第一篇余华研究论文《一月清新的风》到2007年5月,对余华的研究已有23个年头。到目前为止,余华研究大体上从五个方面展开:1.在对余华创作观的探讨方面,余华主张的"精神真实"及其文本背离现状的"虚伪的形式"是研究热点。他以决绝的姿态对不可信的现实进行反叛和颠覆,往往把生活提纯后放在自己的逻辑框架中,结果阉割了生活的原生态,给批评者留下了把柄;2.在先锋精神与创作转型领域,研究者难以达成共识,怀疑者认为余华从1980年代愤怒地写作到1990年代虚伪地活着;肯定者认为余华与现实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缓和;3.在其作品的表现世界里,批评家相继发现了暴力、死亡、苦难、欲望几个关键词,指出这缘于他对暴力形式的迷恋,也缘于其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4.在关于余华"怎么写"的文本形式研究中,对其作品的叙述语言、文类颠覆、重复叙事等层面的研究经久不衰,而且呈现出"细化"倾向;5.在关于本土和外来影响层面,余华和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因关注了人性的阴暗残忍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至于川端康成如何影响了余华的创作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心理描写与余华叙事形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对福克纳心理描写技巧的领悟夹杂了他对其他外国作家的理解,福克纳的影响是泛化于余华的文本之中的.相比福克纳虽然前卫但却关联着传统文学元素的文本,余华割裂传统的先锋叙事形式要略显单薄.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一位对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家。当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着余华小说中的循环圈时,似乎将他小说中的另一片风景遗忘了。这就是余华小说在空间形式上的并置链。本文试图从叙述学意义上探讨其并置链空间的三种组织形式———相同事件并置,相异事件并置,相互否定、缠绕事件的并置,以及此三种形式在文体上的创新。最后,就这种空间结构模式,作本质意义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胡素花 《文教资料》2010,(18):85-86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余华的文学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启发。卡夫卡对生存的思考诱发了他自己的生存思考,他的痛苦绝望与卡夫卡西方式的情绪一拍即合,异曲同工。表现在具体作品中,两人都超越了生活的表象,揭示了困惑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本文将从文本形式、主题思想和创作观三方面阐释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就地取材多思善取当下,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作家余华回答记者关于他的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时,余华风趣地说,他识字不多,所以语言简洁。而在一些文学随笔中,余华还表示,当他有话想说时,一种表达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我们纵观余华的许  相似文献   

7.
余华在自己的小说中,一直坚持对于苦难的叙述,他的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同样对苦难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叙述.而在《第七天》中,作家余华另辟蹊径,同时建构了“现实世界”与“亡灵世界”,两个世界平行发展,互相照应.他正是通过“亡灵世界”的欢乐祥和来反衬“现实世界”的悲苦冷漠,这样的欢乐祥和,却正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8.
余华《第七天》借用大量社会新闻,并对这些新闻进行重构和改编.小说在对有些新闻的借用中,作者赋予了新闻原型中平面化符号化的人物以鲜活的生命.但从总体上来看,余华未能处理好新闻和文学之间的转化,存在简单搬用、生硬搬用、细节不真实等问题.近年来,余华开始尝试在创作中借用社会新闻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关注,但其实很难单纯通过新闻媒体全面而又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现实,此外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借用社会新闻时,需要清楚地知道文学与新闻之间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9.
余华是活跃在80年代的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过分迷恋形式结构和语言技巧,在颠覆了传统规范的同时,那种艰深晦涩、故弄玄虚的本游戏,既破坏了自身的美学趣味,也使大批读疏离了小说,这是余华付出的最大代价,由于余华小说公然拒绝读,它们的生存能力已降至最低点,进入90年代,余华告别了“虚伪的形式”,由“先锋”转向了现代写实。  相似文献   

10.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11.
郭文静 《文教资料》2008,(23):33-34
余华的中短篇小说以鲜明又独特的风格在发表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余华在中国先锋小说作家的地位也慢慢开始确立.在中短篇小说中,作家用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文学观念为读者塑造出了特别的场景,暴力事件在余华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同时余华小说中的生活也颠覆了人们对正常生活的理解,而在这些看似荒诞的图景背后隐藏着的是作家对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另一种思考和理解,余华用他的中短篇小说对生活和人性做出了更进一步和更真实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以其极具先锋性而著称.在他的创作中,暴力、死亡、生存构成了余华先锋性倾向的关键词.通过对余华创作中的暴力叙述和死亡叙述以及对人的生存困境深层次的追索,去追寻余华创作中的先锋性,可以从中得到让我们思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祁敏 《文教资料》2008,(27):13-15
作为一位先锋作家,余华在现代叙述上的严格训练与实践使他建立起了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和语言觉悟.余华认为能够贯穿作家一生写作的只能是语言的方式和叙述风格.他将小说创作的现代叙述弥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叙述中生成文体,用感受的方式去表现细部的丰满,在词语的前进过程中开始获得独立的力量.这种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和语言觉悟让余华散文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散文文体和散文语言.  相似文献   

14.
余华:在细雨中无声的呼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的冷酷和残忍,多少都有点"作秀"的意思,是他在先锋精神笔罩下,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写作策略。在作家心中是暗藏着热情的。余华小说的变化,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本质上仍然故我,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仍然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余华在现实力量感召下创作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时,他真切地体会到,描写现实比形式探索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15.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小说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实验。他自觉吸收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语言本体论以及陌生化理论,并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中,使他的小说语言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语言迥然不同的风貌。本文试从修辞学的角度阐释余华小说的语言新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作家对能指形式的关注,其次是在语言陌生化方面的探索,最后是有关审丑和非理性描写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余华在其随笔散文中,自觉对文学创作进行积极反思.从创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哲学对意识的分析方法,对自己的创作哲学进行阐述,主要从形式、真实、虚伪三个方面展开,揭示出余华的创作哲学和作品风格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十年磨一剑",余华的<兄弟>自推出后就争议不断.善于通过内容方面的荒诞和形式方面的技巧在文坛上狂飙突进的余华这次抓住了文革和当下两个时代的特点,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探究,本文旨在从亲情、爱情、时代和看客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前期先锋作品带有浓郁的文本实验性,对形式和技术极度迷恋,通过对常识的反动及对文本的颠覆,实现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展露了余华对“虚伪”形式的极端偏好。而在他后期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作者开始关注民间,对表现内容和形式重新选择,回归理性世界,呈现出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余华在《呼喊与细雨》反复提到"恐惧和颤栗就是人的至善"这句名言,在小说《颤栗》中,余华甚至不惜笔墨,成篇累牍地诠释他对"颤栗"的感悟。余华对"颤栗"情有独钟,文章结合小说文本,探寻人物"颤栗"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20.
余华与陀斯妥耶夫斯基都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浓墨重彩地展示了自己对人类苦难的关注与追寻.然而面对人类苦难的追寻与出路的勘探,两位作家却在追问的途中产生了分岔.相比较而言,毫无疑问余华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不在同一层次的作家苦难追寻途中.然而正是在面对同一主题的探险与思考追问中,余华体现出难能的冷静和令人惊异的细致发现,而陀斯妥也夫斯基则是凸显出了他深刻伟大得多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正是伟大作家与一般好作家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