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为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中美两国都出台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两国都注重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连续性.在内容的广度上看,两国标准并无明显差别,但在内容标准强调的重点上中国标准侧重于知识技能,美国标准则侧重于能力.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实施应注意加强统计与概率教学与其它数学知识的联系,加强概率统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中美初中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标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美都出台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 数与代数” 领域两国标准有异有同,有优有劣.与美国《标准》相比,中国《标准》偏重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教学目标的重心在“ 双基”,包含内容更广,教学要求更深;在案例支持上,中国《标准》显得过于简单.“ 数与代数” 领域的教学应注意:以“ 模式” 为平台,加强代数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 数与代数” 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日本分别于2011年和2008年颁布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统计与概率”领域,两国标准有异有同,各有侧重。日本在小学几乎不涉及概率,对统计知识的要求更为广泛;而中国更注重统计与概率两方面的平衡发展。在统计基础内容的选取上两国大致相同,但在内容结构的组织上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在6个学年的内容组织上呈现多而散的特征,而日本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相似文献   

4.
为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中美两国都先后出台了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其中对比两国统计和概率内容的标准可见,两国各有侧重。统计和概率内容标准的实施应注意加强统计与概率教学和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加强概率统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与概率的基本内容已成为一个未来公民必备的知识.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以及对事物可能性的判断,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决策,从而降低决策风险.近年来中美两国高中学段都对“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积极的尝试.两国在“统计与概率”的内容选取及要求上究竟有什么变化?笔者试着对我国新近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新教材"统计与概率"的实验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全新的内容.新教材“统计与概率”的编写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题材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但在编排的层次、题材的选择和可操作性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几何概型”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框架中必修3模块第三章第三小节内容,是新增加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将其定位为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但在要求上是“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会进行简单的几何概率计算”.教学上的基本要求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简单化、机械化,恰恰相反,本节内容是极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8.
以“内容分布、素材选择、编写呈现、图表分布”为分析框架,研究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编排情况.内容分布的特点是以统计为主、概率为辅,年级贯穿且交替编排;对学生统计活动的训练连贯且大致呈正态分布;素材以生活学习为主,呈现方式丰富,编写上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图表可作为广泛散布在教材中的隐性元素辅助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注意加强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形成整体观,加强"统计与概率"和其它3个领域的联系形成全局观,把握教材的层次与脉络,突出问题驱动的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各个学段中设立了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新的数学内容领域,本文对此作一探讨.1 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标准的基本认识 《标准》在数学课程目标的设计方面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并且在各个目标下又分别设了几个分目标的内容,大体框架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需求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教学疑惑是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第一是“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是新课改编排进教材的内容,以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涉及过概率的内容.对于部分教师来讲,没有以前的教学经验的依托,也距离他们在学生时代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起来觉得有困难.第二是“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几乎被安排到各个学期,但是每册教学的编写内容都比较少,在教材中的地位就没有那么显著,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第三是当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在他们现有的生活领域中,运用得并不经常.也不能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关注.所以,这部分知识到底应该怎么教学?是摆在一线教师们眼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3.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6.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7.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8.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简约与精约内涵:简约就是用简单的创意设计手法表达最本质最理念的艺术效果,精约是更讲究、更直接、更彻底的"简约"设计;剖析了二者共性与特性:简约与精约都是形式的现代化和简洁化,强调功能工艺的精致和效果的完美,将空间美感与神韵真实的存在于环境的自然、人性的真实之中;探讨了二者在实际中应用:简约力求以简单的方法,精当的建筑元素来获得建筑的力量,力量所带给人的美感;精约则提倡文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重。  相似文献   

20.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