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属于东汉末年中下层宦游文人的作品,它上承汉乐府、下启建安文学,从主题、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显现了其过渡性所在。《古诗十九首》是社会动荡、价值观念体系崩溃的文人心声的抒情载体,特殊的情感心理开拓了后代的"寒士悲秋"、"闺妇伤春"的文学典型范式。哲理性的加强以及更加关注自我、人生的特点,与后来的"建安风骨"相应和;抒情性的加强和五言诗模式的形成是它形式与表现的过渡性特征。因此《古诗十九首》具有不同于此前、此后的诗歌而又与之相关联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树丫 《阅读》2005,(1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诗人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汴京,于是他跟随父亲几度漂泊流离,直到九岁才返回故乡。青年时期,诗人陆游曾师从著名诗人曾几学诗。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产量较多的一位作家,现存诗歌就有九千三百多首。他的诗风豪壮悲愤,是与唐代诗人杜甫齐名的一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一生中有两篇脍炙人口的写给自己儿子的诗,即“示儿诗”,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陆游那浓浓的父子情、爱国心。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读懂陆游的父子情。《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出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一首诗。诗中…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其诗中多次描写过男子簪花的习俗。其中,以诗歌《吉祥寺赏牡丹》最具特色。这首诗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众人簪花的情景,展示了一位性格饱满的苏轼。他既享受着与万民同乐的人生大乐,又追求着观览山水、自适自足的小乐。他既保持了强烈的淑世情怀,是儒家仁政的坚守者,又吸收了释、老"万物齐一"的思想,是"为老不尊"的叛逆者。这种能入能出、舒卷自如的人生境界,既是对儒家思想的坚守,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最终形成了他圆通自足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4.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蕴涵深刻人生哲理的诗歌。本文试图结合孔子和王国维的观点对这首诗进行新的分析。诗中以一个人生中再平凡不过的意象——"路"道出了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青年,中年,老年,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悲回风》表明屈原"在这生、死两难的情况下他自然要心思结曲而不可解释了。"《思美人》写作背景是:"怀王已入秦被扣,襄王已由齐返国即位"。《涉江》一诗表明,"屈原这次往溆浦是发自郢都,而不是发自陵阳。"  相似文献   

6.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有"天阙"、"天窥"两种版本之别,孰是孰非,学界迄今仍存争议。对杜甫诗集中共12首五言八行仄韵体诗进行声律、韵律、对仗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杜甫创作时有着把律诗的格局引入仄韵古体诗的心思,即尽量使用律句,尽力在中间两联使用对仗,尽力不用邻韵。按照这种心思,就应该把这首诗的颈联视为对仗,根据对仗的要求,从字的声调和词性上来权衡,应该是"天窥"而非"天阙"。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诗作大家,他在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经典诗篇的同时,也留下了对贫富、荣辱、生死大彻大悟的见解,并集中于"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之中。立足于陶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陶公"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会感悟到其中乐得其所、充实豁达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试论“许浑千首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浑诗在晚唐诸家中是很突出的。历代文选家都比较重视他的诗,《文苑英华》选一百三十四首,《唐诗品汇》选一百零二首。杨仲弘选《唐音》自谓详于盛唐而略于晚唐,但对许浑诗“取之极多”(《升庵诗话》卷九)。影响较大的《唐诗别裁》也选了他十五首,在晚唐作家中仅次于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打开许浑诗集,一个鲜明的印象是诗中写水特别多,不仅多用“水”字,波涛、浪花、雨露等也积简盈牍,满眼皆是,因而史有“许浑千首湿”之称。对许浑诗的评价历代毁誉不一。与诗人同时代的杜牧赞其“江南仲尉多情调”(《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斐使君见迎,李赵二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推重。《聊斋志异》以孝开宗明义,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甚至通过描写因果报应来宣扬孝道。为了弘孝他还总结了十二种行孝的方式。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大力宣扬孝道其原因有二:第一,蒲松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本人就是个行孝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简议"两种《水浒》,两个宋江汤国梁近些年来,在《水浒》研究中,关于"两种《水浒》,两个宋江"的评论分歧很大,争论不休。"两种《水浒》,两个宋江"之说,是中国《水浒》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大学教授张国光先生提出来的。他早在50年代初,就搜集有关金圣叹的论...  相似文献   

11.
1841年,道光帝下诏,以"禁烟不善"将林则徐"遣戍伊犁".林则徐在遭贬之后、赴戍之前,与家人道别,为安慰家人,作诗一首,即《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而"生死以"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崔致远是唐末僖宗时代的诗人和文学家,史书上没有他的传记,只《新唐书·艺文志》中载:他有《四六集》一卷,《桂苑笔耕集》一部。崔致远是骈文大家,可惜他的《四六集》已失传,仅留《桂苑笔耕集》二十卷,收入《四部丛刊》之中。清初编的《全唐诗》没有收入一首崔致远的诗。日本人上毛河世宁辑有《全唐诗逸》三卷,从《千载佳句》、《东人诗话》中辑录了崔致远一首绝句,七首诗的各一联共七个片断。我国唐诗学者似乎还很少研究这位诗人。崔致远又是朝鲜新罗时代的学术家和文学家,是朝鲜文学史上一位有名的诗人。朝鲜的历史与文学史中一般地提到这位诗人和作家,但翔实的论述也不多。这大概有语言  相似文献   

13.
智军 《阅读》2008,(9):18-19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七绝《示儿》同为著名的爱国诗篇。前者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后者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生平的最后诗作。两首诗一“喜”一“悲”,表达的是诗人心中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先后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姊妹篇《野性的呼唤》及《白牙》,本文在之前其他一些学者对两部作品主人公其"野性"和"人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两面性是矛盾强弱的体现,并不是指完全的转变。这种看似互不相容的矛盾两面性实际还是统一于同一主体之中的。  相似文献   

15.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迎合了当时为"白话文学"正名的需求,他认为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同时,他认为平民文学是用"当时"的白话来反映民生疾苦的文学,它应当有助于"救济社会"、"补察时政";他赞成宋人"做诗如说话"的主张,强调语言的通俗化与口语化,这也显示出他的文学评价标准的狭隘与偏颇,但结合当时的时代,他的这一主张也确实有助于白话的主流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曹禺先生的《原野》是一个关于"父债子还"式复仇的戏剧。仇虎的内心所背负的是来自父亲的责任压力,"父债子还"式复仇对他来说,是命运给他安排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部作品虽然最后以复仇的完成、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结局,但复仇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复仇本身。仇虎的"父债子还"式复仇则因自我精神的审判而消解,都变成对复仇本质的一种嘲讽。  相似文献   

18.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3,(1):50-52,83
《送童子下山》,是唐代释地藏于九华山所作的一首名诗,《全唐诗》、《九华山志》、《中国历代名僧诗选》等典籍,均有收录。文章对释地藏卓锡九华的年份和此诗所作的时间,力所能及地予以详细钩沉与确定;对《送童子下山》具体的诗由、浓馥的诗情、绵绵的诗意一一予以赏析;对地藏"普渡众生"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给予阐发与褒扬;对诗中充溢着的博爱情愫和关爱下一代的伦理道德,予以充分揭示。概括出《送童子下山》诗,给今天的文明社会和人,激发出精神上的深沉反思,在人格、伦理、道德上带来了美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的"是汉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汉语语法总结"的"的使用方法有十几条,然而还是不完全准确。"的"使用与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于语言的节奏,在学习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来学习。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让学习者去体会,因为该诗的节奏性很强。通过背诵这首诗,建立"的"字用法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的"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借美国音乐家J.P奥特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优美旋律和我国古体诗词的悠长意蕴,二者完美结合、浑然天成创作的一首学堂乐歌。整首歌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期为妙谛"的中国美学传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