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自问世以来备受争议。文章以横向界说白话文观念和纵向铺展白话文与古文之争两条线索为切入点,从提出白话文学观念的历史环境和文白之争的历史演变着手,进一步阐释《白话文学史》在文学史视野观照下所凸显出来的文本特征,进而挖掘该著作本身的意义与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巨人,他的作品以其思想的无比深刻性和语言的非凡纯熟和精粹,显示出他的成熟和独到.作为白话文学的坚定倡导者,鲁迅以他的作品,显示了白话文强大生命力和丰富表现力,同时,他又以一种特别的白话文言味或文言白话味显示着他特有的风格.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的思想内涵,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惊隐诗社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社之一。该社产生过顾炎武、归庄、朱鹤龄、吴炎以及顾有孝、王锡阐等在当时影响力比较大的文论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主张。惊隐诗社成员将抒发"性情"作为诗歌的本质。诗人们认为"性情"并非一己之私情,而是与人品道德社会治乱相关的真情,因此涉及到"求真"、"守正"、"用世"、"存史"等方面。这是对传统"性情"说的突破,在清初盛行一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萨特的经典剧作《苍蝇》对于古希腊神话的改造入手,揭示40年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于早年"孤独的人"的自由观的超越。此时他关注个体与群体、思想与现实、文学与生活的联系,主张行动与介入,并强调自由与承担责任的不可分离。认为这一发展乃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自觉的影响,其无神论的思想以及积极介入生活的主张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基本理论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体系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创建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延安文学语言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在延安文艺整风之前,中国文学语言虽然经历了"五四"时期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历史变革,但此后"欧化"、"文人化"的语言模式不符合当时的革命需要,也不为时人所接受;延安文艺整风后,延安文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新的文学观逐渐形成,他们开始学习和运用民间的语言、农民化的语言。这种被新的意识形态所要求的话语形式因其大众化、通俗化的特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也为逐渐形成的革命白话提供了丰富的生存土壤,进而成为现代汉语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唐宋派作为明代众多学术流派之一,在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运动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论观。他们提出"唐宋并举"、"文章千古一脉"的进步主张,不以时代先后论文,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致用。在具体的创作中,遵循"法",但不斤斤于字句,主张神明变化以为"法"。面对当时文坛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文风,他们以"直抒胸臆"的本色论为创作原则,给明代的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他们的文论观也存在着局限,未从根本上解决明代文学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早在五四时期就以《人的文学》为其文学宽容观奠定了基础。他重视文学的个性化,要求充分尊重各种不同的艺术个性与创作主张,认为文学是永恒发展没有止境的。由于这一文学观始终与时代潮流相悖逆,因而遭到误解与非议。但是,正是这一文学观,为我们提供了时代潮流所未能提供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慎到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虽然他被后人称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法律思想独树一帜,也是法家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慎到最负盛名的是他提出的"势"与"事断于法"。他主张君主的绝对权威与独尊地位,但是反对君主独裁所谓的"身治"与"贤人政治"。慎到崇尚法治。与此同时,慎到关于"公"和"私"这两个概念的解析强调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新兴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以为"公"与君主和各级官吏在内的阶级利益以为"私"表现了慎到对于个人利益的保护。这是先秦时期法律思想的一个高度层次,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延陵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代白话诗人,在新诗创作、外国诗歌及其理论译介、青年诗人培养等方面均做出积极的贡献。他的诗作处处洋溢着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精神,除此之外又有很多超越"五四"时代的诗学旨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创作实践及生活等方面所秉承的自由精神,这种创新的自由精神贯穿在其诗歌创作及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对于"五四"启蒙初期的诗人来说,这一主张无疑是伟大的、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赠序文从维护大一统政权的长治久安为出发点,一方面极力主张士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方面也呼吁朝廷为士人的出仕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在他的人才观里,又贯穿着儒家思想中固有的"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矛盾.就文学观而言,他的"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突出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和"抒怀"、"发愤"的特质和作用.同时作者认为韩愈的文学观主张节制美,反对放纵美,主张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来进行创作,可见,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是韩愈文学价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将魏晋时期较为成熟的文学样式诗、赋、文、小说中涉及"体育"的部分划定为"体育文学",从中窥探当时体育的发展状况。指出魏晋"体育文学"呈现了当时军事、侠士、射猎、走狗、登高、垂钓、棋弈、击壤、养生等体育形态,但这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将现实中的体育活动与历史、人性、生命本体、社会存在等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开辟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孔子,仁在孟子学说中被降格。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认为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的理解失当,即便是主张土地、税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上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他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潘盛 《江汉学术》2011,(6):82-85
基于学界对"新时期文学"时间节点的众说纷纭,《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以文学现场的复杂性、"转型期文学"的过渡性为论述基点,将"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限定于1976~1987这一时间段。该书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入手,把文学知识谱系研究与"场域"研究相结合,既有纵向的历史视角,同时也注意到横向纬度,对被二元模式遮蔽的"新时期"文...  相似文献   

14.
成仿吾是现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与他艺术派的立场相一致,他主张文学是“表现”而非“再现”,提出文学批评应有“同情”与“超越”。从具体的批评实践看,他的“同情”显然更在他的同志一边,而他的“超越”一方面凸显他的独特,但又时显偏激与片面,造成某种倾斜。这一切又与他峻急的性格和“超越”的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及新文学运动前后 ,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态演进的关键时期。西方叙事诗学及其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抒情文学中心地位的式微 ,使当时的”新体”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批评 ,呈现出新的创作形态与艺术追求。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白话叙事诗”及其创作形态的出现 ,为中国叙事诗艺术现代文体类型的确立与理论批评体系的重构 ,规定了基本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总命题,并断言"知识分子改造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随着"工农兵方向"的确立,阶级斗争观念上升为审美的主旋律,人性也遭到阶级划分。就当时批评界对"毒草"的种种诟病来看,显然,文学规范的确立者认为,非无产阶级的人性,绝对不属于无产阶级人物的"真实"内心,因而是必须予以清除的。于是,诚心归顺,但又尚未完全泯灭其主动性和个体性,受着复杂的现实人生"蛊惑"的作家们陷入了尴尬的难局……  相似文献   

17.
公共哲学是拯救个人的,以开化公共性的活私开公为其理念。墨子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设定大同理想社会的公共哲学始祖。他站在人民的公共立场,以民意为公共的准则,追求公利,主张兼爱的哲学。兼爱是为公共的"利他",同时也是为了个人的"利自"。兼爱即是克服活私开公的公私二元论。墨子批评该当于公的统治阶级的奢侈与浪费,为了公共的人民基本经济生活的保障,主张"节俭",这也是立足于公共性的。并且,现代公共哲学上重要的主题是和平。为了实现国际公共世界,兼爱非攻的和谐精神是必要的价值理念。墨子为了实现兼爱的大同社会,成立了墨家集团。墨家集团批评属于公的统治者的蛮行和独裁,专在扮演为民的公共利益代言的角色。墨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世上的公利。这是与今日新上场的公共哲学在目的上的相通之处。于是,墨学是定立公共哲学的理念的学说,笔者认为墨学对公共哲学的实现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苏南语言学家裘廷梁、吴稚晖、陈衡哲、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庄适等为改变国家教育的落后面貌,积极提倡和响应白话文运动,他们主要开办白话文报刊、撰写白话科普作品和白话小说、编写白话文教材、开办白话文学校,最后督促政府颁布"国文"改"国语"的语文政策。苏南语言学家的所作所为影响了民国时期国家的语文政策,为国家的语文改革和语文教育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的文学主张是配合他改造社会、适应维新变法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其骈散结合的散文理论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语言革新与言文合一的主张以及对报章文体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改良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