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资讯     
正[评刊]挖一口深井又何妨?文/陈华文独立书评人十年前,我在一所大学从事编辑工作,非常关注新闻出版期刊的阅读。其中《出版广角》就是我关注的杂志。至于以前该刊登载的一些内容,现在都印象模糊了,然而杂志中的"广角"二字一直记在心田。后来,我离开了编辑行业,从事其他工作。三年前,我重返编辑战线,《出  相似文献   

2.
刘先生并《出版广角》各位编辑同志: 94年冬在北京开会,得知你们正在筹办《出版广角》,便不能不有点担心。因为在你们之前,全国出版类期刊、报纸不可谓少,其中一部分凭借各种各样的优势,已在读者中扎下了根。你们是后来者,居上不居上且不去说它.生存还是死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对于一份初创刊物来讲,形成特点特色,并努力加以保持,是如同打江山与守江山一样艰苦的事业,它需要时间,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年过去了,我欣喜地看到,《出版广角》正在以它独特的面貌,出现于读书界出版界众刊之林,假以时日,它会长成参天大树的。以我之见,创办一年的《出版广角》已经在“大”  相似文献   

3.
《出版广角》作为广西的刊物,我对它实在太了解了。我在广西从事出版工作26年,见证了《出版广角》15年来创办、发展和越来越有影响力的过程。在广大编辑眼中它就是我们做好出版工作的"了望哨"和"广角镜",是编辑案头必不可少的专业刊和参考读物。  相似文献   

4.
自费订阅《出版广角》,感到杂志总体较好,杂志定位比较准确。结构比较合理,最喜欢的栏目有书人写真、精品幕后、著译者言、学者风范、海外文讯、译事品评、先进出版社,印象较深的文章有《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台湾出版史话》、《百年读史的思绪》、《渐渐走近埃尔韦·巴赞》、《吕敬人和他的书籍装帧艺术》、《造大船——杨德炎访谈录》等,印象最深的作者有柳鸣九、辛广伟。希望杂志社开展专题讨论、笔会等活动;希望多介绍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出版社负责人和出版  相似文献   

5.
与《出版广角》结识十年,其一以贯之的办刊主旨、鲜活的内容特色,颇具亲和力和执行力的办刊团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与《出版广角》结识十五年了,算是老朋友;老朋友每个月都能见到,熟稔着呢。但是每一次岁末年初,总也会有新鲜而陌生、陌生而新鲜的感觉。——《出版广角》每一年都有些新的变化,或形制设计,  相似文献   

7.
老子描述的小国寡民,是对耕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向往。作为一份专注于传播出版行业信息的杂志,《出版广角》18年来甘于只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得陇望蜀,实在需要非凡的勇气。专注于"小"。《出版广角》改版后,有所坚持有所变化。在保持原有专业性的基础上,通过更细致更明确的栏目和每期鲜明的专题,紧紧抓住出版行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新观察"和"专题"栏目,聚集了全国实  相似文献   

8.
我是台北远景出版社社长,由于职业关系,常从《出版广角》上了解大陆出版界的信息和动态。最近,由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健康状况的关系,不少读者对他的兴趣愈加浓厚。我作为在台湾最早出版《百年孤独》的出版者,一直在寻找一部有关这位作家的传记作品,恰巧这时我读到《出版广角》2001年第1期上一篇“《百年孤独》出版前后”的节选文章,拜读之余,使我喜出望外。这不仪因为那段摘登文章读来引人入胜,更因为文  相似文献   

9.
由《出版广角》编辑部编辑的广角文存《同步的足音》(三卷),今年4月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广西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出版广角》是一份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的出版专业刊物。刊物编辑部同人努力面向全国,观照海外,以反映大出版、服务大出版为己任,力求与中国出版同步。多年来,他们逐步组织了一支阵营强大的作者队伍,培植起刊物的一种恢宏  相似文献   

10.
嗟乎,十年寿     
《出版广角》十年了。1995年创刊的《出版广角》到今年已历十个年头,到今年4月已出足百期(1995年—1998年为双月刊,1999年后改为月刊)。十年不长,百期不多,但在我国出版专业期刊的发展中,这十年恰是大浪淘沙,风流争竞的十年,值得一寿。“寿”什么?不外乎歌功颂德。在人家生日之际,好话总比坏话中听。但一味的吹捧,又违了科学的精神。“寿”的意义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甚至主要不在于《出版广角》,而在于整个出版产业——在于出版产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张新玲  朱丹 《出版广角》2017,(21):48-50
编辑出版类期刊是我国编辑出版理念传播和传承的中坚力量.文章通过调查7种编辑出版类CSSCI期刊——《编辑之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中国出版》《编辑学刊》《出版科学》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消息,统计各刊阅读量较大的微信消息及主要内容,提出提升微信消息阅读量的策略,以构建更优质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进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知道《出版广角》,我还在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任上。那时,《出版广角》经常在全国分片举行论坛。论坛邀请全国出版界的部分人士聚集一起,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纵论出版大势。这种论坛,我参加了两次,一次在南昌,一次在南京。  相似文献   

13.
这十年,我最喜欢的刊物有三个:《收获》《万象》《出版广角》。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给三刊的策划、组稿、编辑难度作一连线,所成折线或曲线,由前向后必然呈上升状。《收获》依托海派文化,每期作品数最有限,一部长篇小说就占去半本的篇幅;《万象》倾向于读书界的小资味儿,海外作者就占一半的固定作者群。《出版广角》立足于全国出版业,而策划、编辑的眼光并不止步于出版,而是具有全国性的文化视野,将这个行业刊物做得高于全国同类刊物之上。这,端的是眼光和能力的体现,硬实力、软实力缺一不可。有时老王会窃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出版界唯一的一本纪年体实录——《中国出版年鉴》1995年刊近日出版。1995年刊年鉴约160万字。它以《出版界权威人士谈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开篇,对出版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有指导意义。“专文”,刊载了新闻出版署于友先署长的《总结经验 深化改革 促进图书发行事业健康发展》一文,对现阶段我国发行体制的改革提出了重要意见。刊物介绍了1994年我国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版权及发行  相似文献   

15.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出版广角》,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精心编辑,积极探索,在区内外,行业内外有了一定影响,已经趋于成熟,1999年起正式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这是一件喜事、好事!《出版广角》是社科类杂志中的一束新花,愿她永开不败,越开越鲜艳夺目,绚丽多彩!此时此刻,我想提几点希望和建议:《出版广角》应当积极地担负起两大任务:一是宣传党的出版方针、政策,研究新时期出版理论,探索出版业改革与发展新途径;二是宣传出版  相似文献   

16.
第二届《出版广角》接力佳作奖评选已于日前结束。陈昕的《中国出版业应积极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获一等奖,奖金一万元。本届评奖范围为2000年《出版广角》月刊发表的作品。《出版广角》编辑部根据刊物出版后的反响和效应,从2000年出版的12期杂志500多篇文章中初选了31篇佳作,供评委评选。评委从这些作品和自认为应当补入的作品中评出12篇获奖作品,然  相似文献   

17.
理事寄语     
拙版广助百期寄语: 弘扬时代精神做出版人良师益友 —刘玉山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刘玉山 在《出版广角》100期到来之际,我代表河北教育出版社全体员工向《出版广角》全体制作人员表示衷心祝贺,并感谢多年来对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隋况下,望《出版广角》以广博的胸怀、敏锐的目光、虔诚的态度,构建出版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繁荣出版、繁荣明天。 一~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邓子平 《出版广角》是所有认真奉献子中国的图书事业的出版人可依靠和信赖的朋友。你们的视野里充溢着出版人的思想和智慧。因此,…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出版广角》年终关于图书的盘点似乎多少有点"非主流"的况味。概而言之,相对于报纸和网络,广角的盘点稍欠时效;相较于别的刊,广角盘点的面不够广。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本刊的图书盘点缺乏一定的敏锐和新意,尽管,在以下的盘点中,数据有所缺席。但是,在该专题中,所采撷、甄选的这些来自一线责任编辑之于2007年文学艺术、人文社科和少儿这三大类图书出版的思考和感悟,同样是不  相似文献   

19.
王振铎先生《质疑“核心期刊”论》一文(刊《出版广角》2000年第12期,以下简称“王文”)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对我国的期刊出版管理而言,“核心期刊”论能否用于对期刊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能否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判期刊质量的优劣。在“核心期刊”日益泛滥的今天,这是一篇注定要引起纷争的文章。不出所料,2001年张林祥先生发表《学术期刊的评价与“核心期刊”》一文(刊《出版广角》2001年第9期,以下简称“张文”),对王文进行商榷。张文的立足点就是:“刊以文名,文因刊贵”,对论文学术水平的认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发表文章的刊物。在笔者看来,张文的这种商榷与王文的“对接点”、“交锋点”并不准确,商榷得也不“精彩”。鉴于张文对“核心期刊”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具有代表性,颇有“市场”和“群众基础”,这里不妨对张文的“商榷”再度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0.
如上期所言(指《出版广角》2012年第9期《中国的按需出版:理论实践的双重互动》(上)),舶来品之按需出版在中国发展已有十几年,在此期间,出版理论界对其概念的学理界定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所指逐渐明晰。西方语境下的按需出版嫁接到中国的出版实践,进行着"中国化""本土化"的调试。近几年国内的按需出版轨迹便是实证。进一步说,在东西方出版文化背景指导下的出版实践的张力场上,按需出版之发展殊途同归、异中求同,普世性愈发彰显。本期沙龙接下来探讨的是:按需出版的"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按需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的关系以及按需出版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