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理性人”是博弈论中的必要的假设前提,即假定博弈局中人都是理性的(rational)。理性的人就是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然而,在某些博弈中“理性人”面临着困惑。“理性人”不能使自己的得益最大。“理性人”假设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2.
《唐璜》因反映一系列强调人的性欲存在的合理性事件而成了不道德的典范,这一传统的评论定位否定了人性中“性”存在的合理性,强调了人作为理性存在的片面性。若以人性解放为标准,不道德的不是用反传统的强调“性爱”来颠覆理性专制的《唐璜》,而是压抑人性的理性。《唐璜》的悖论性主旨正在于通过对传统精神之爱的革命来颠覆理性专制,彻底实现人性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3.
“科学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的发展异化为人的“技能”发展,“价值理性”受到冷落,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被边缘化。坚持发展性是思想道德教育彰显其生命力的重要原则。为此,要在正确看待人与技术辩正关系的基础上,以“引发”受教育者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为契合点,遵循“适应——超越”的内在规律.以求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学研究的“整体感受”,是从现实感出发对历史的感受和最大程度地“客观”化了的“主观”感受所形成的学史“语境”感中对人的生命感。但是,感受欲望中意志、情感与理性内在相联系,在当下研究中,现实人生体验和感受生成的精神资源如何转化为对史料的理性思辨力和理性概括力,以实现微观层面感性形态的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理性形态的学史话语的转换,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康德说,一切东西都要经过理性的审判。从理论上看“理论理性”与“实际理性”是有区分的,因而探讨合“理性”与“合理”性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成为必要。由此深入到理性与法的关系的考察当中,以便更好地理解法律文明的“当下性”和“当地性”二重维度。  相似文献   

7.
以“理性人”标准作为事故过失责任认定,实质上是以“理性人”的注意水平来确定过失之有无。“理性人”标准下会导致分配成本不当之后果,但放弃个别标准带来的分配所得换取成本的减少是有效率的;在弱的意义上看,“理性人”标准下过失责任会比严格责任事故数量少。“理性人”标准与个别标准两者权衡时,应遵循:当决定一个人应尽注意水平的成本较低或若用减少引起事故的行为代替增加注意的可行性越强,背离“理性人”标准很可能是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8.
郭店《老子甲》的“道”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甲》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甲》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9.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中,作为地名,作者之所以周“青枫”弃“双枫”,是因为“青”作为颜色是事物最鲜明显著、最富于感性直观的特征,能给人极强烈的视觉刺激并迅速引起人的美感,与此相反,“双”诉诸理性,而审美活动恰是一个自觉、联想的过程,是模糊思维中最典型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在《科普法》中是否应删除“伪科学”一词,之所以近来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争论热点,与这一讨论实际上聚焦了我国社会环境良性建设和学术环境良性建设中的诸多重大的冲突因素大有关系。如果“伪科学”问题值得法律关注。那么应当在《刑法》和《教育法》中进行设置。在《科普法》中出现匪夷所思。“伪科学”一词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常见提法。没有准确定义。一些新的科学理论最初也被冠以“伪科学”受到某种势力的打压而难以得到承认和传播。是“科学”还是“伪科学”更是法律所没有能力判断的,因此在法律中删除“伪科学”一词具有合理性。一是并不影响法律对以任何名义恶意欺骗的犯罪进行打击和惩罚;二是保持了法律的纯洁性和理性原则;三是维护了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认识自由、思想自由和科学研究自由。由于科学认识理性尚未在中国完全建立,一方面有些人科学认识理性素质低下。对现代科学成果盲目质疑。幼稚地宣称有“最新重大科学成果”发现;另一方面有些人以打击“伪科学”为名,不自觉地对科学创新活动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资源持错误的虚无化的态度。成为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只有培养公民的现代哲学认识理性和现代科学认识理性。才能够逐渐消除我国科学创新领域出现的这些低级现象,形成真正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使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4.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5.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7.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