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宏杰 《海外英语》2014,(3):145-146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过程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动态的口译行为就是口译人员对说话者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对译语进行判断选择,以确保听者可以通过相似的推理过程理解源语信息的交际意图。通过寻找最佳关联,口译人员能够准确地理解并传递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码的社会交际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行为,译者自然成为与译文背后的异文化相互沟通互动的媒介。研究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关系对于提高口译水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口译交际理论的角度阐释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口译能力的正相关关系,并对如何通过强化学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促进口译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孙丽婷 《海外英语》2011,(10):216-217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为了实现交际目的而进行合理阐释的言语交际行为。它的交际观和语境观可以为口译过程的各个阶段提供合理和有效的解释。基于这一理论,口译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以语言信息为载体,以交际为目的的双重的明示-推理过程。口译员作为说话人和听众(或交流双方)的中介,承担了推理和明示的双重任务,是实现交际意图的重要主体。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应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寻求话语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更好地实现交际双方的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口译交际是在不同语言文化的交际者之间清除语言障碍、实现思想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与其它交际方式相比较,口译交际具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即:语言的简洁性;译员素质的综合性;内容的被动性;环境的现实性和效果的即时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特殊交际方式的口译,体现着很多交际语言特点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能力体系。这些特点以及语言能力都在口译测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分析口译测试中的语言能力对于提高口译教学质量,改进口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口译及口译测试的相关内容,对口译测试中体现出的语言能力加以提炼分析,以期为口译教学与测试提出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口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主要是指在不同国度之间的贸易谈判或沟通中,进行的语言翻译活动。尽管口译是主要针对语言的一种行为,但是在实际沟通和交际中,有大部分内容都是非语言性质的。因此,翻译人员不仅要重视口译活动中的语言表达,更要重视非言语的交际内容和形式。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非言语因素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口译者要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特征,知晓非言语因素在其国内代表的含义,进而正确的翻译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本文首先对非言语交际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非言语交际在口译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非言语交际手段在口译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汉英口译作为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主要涉及说话者、译员和受话者三方的明示和推理。由于交际各方语言和思维方式不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注重汉英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译语表达及受话者的需求,以求最好地传递说话者的信息和交际意图,提高口译的质量和听众满意度。因此,口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中英句子结构快速转换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在动态的交际中进行口译教学,而不是单纯依靠口译结果进行学生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8.
张兴福 《海外英语》2014,(9):161-162
语言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了交流而诞生的,而翻译则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为达成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沟通而产生,而口译是翻译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翻译形式。从语言交际层面来看,口译与传播学有着惊人的相似的地方,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行为。从传播学的效果论、价值论来探讨口译的交际效果解释了深藏在语言背后的强大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9.
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既是一项交际活动,又是一项认知活动。关联理论强调信息的传达,为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对口译源语进行理解的过程中,语境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翻译往往要求译员能够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推理,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根据关联理论,译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源语,继而比较准确地把它翻译成目的语。通过对源语的认知和动态的理解,译员能够运用最佳关联,把说话人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听话人。本文结合口译课的特点,通过分析关联理论对口译过程中的最佳意义选择的影响,并以关联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解决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运用关联理论来讨论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处理为口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该文主要从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方面着手来阐释语境在口译中的作用并对因语境制约而造成的翻译困难探讨译者所采取的应对方法.笔者认为,语境是连接言语交际双方的纽带,在言语交际中,言语交际者必须不断调整自己,适应语境.口译是一种双语的动态交际过程,作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沟通桥梁,口译时译员同样应恰当地适应语境,领会原文的意义和功能,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口译的质量与速度,避免误译和错译.  相似文献   

11.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是《金瓶梅》研究史上的三大谜案,迄无定论,有研究者认为这类考证研究已无意义可言。而实际上任何一种学术的探讨都不可能仅是一个纯学术的问题,它必定有其深广的社会历史文化成因。对《金瓶梅》作者、成书年代的考证是为了认识作者,建构发生的语境,起到知人论世之功效;而版本的探究则是为了保证阐释的有效性。总而言之,对《金瓶梅》斯芬克斯之谜破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破除阐释过程中的主观性,联系作者与当时历史环境,客观阐释作品,达到阐发作者与作品本意的目的,这是中国千年阐释传统的现代延续。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pres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igious world in Chinese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The data cover six major subjects at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ndates a separation of religion and education, Chinese textbooks introduce students to a variety of religious traditions. These traditions are either presented as independent learning units or integrated with textbook content across subjects. Three discursive frames are used to categorise the information selected to represent religion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curriculum texts: a de-mystification frame (deconstructing the mystery of religion and presenting a secul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gious world); a de-modernisation frame (representing religion as associated with pre-modernity); and a science/humanities frame (comprising two lenses for interpreting relig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although the framing of religion in China’s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reflects the state’s secularisation agenda, it also leaves spac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religion.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口译中译员的整体意义传递是口译质量评估中的要素之一。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元功能理论,聚焦概念意义下的及物性,人际意义下的情态动词、人称代词,语篇意义下的衔接等研究变量,并利用UAMCorpusTool语料库工具,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三名职业译员与一名学生译员的英汉口译过程,探讨译员在口译中的意义协调过程,旨在拓展口译意义研究的内容和视角,并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口译意义研究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训诂是解释古代文献的语言的。“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词的意义是被社会所制约的”,因此,在确定词义或对词义阐释时,必须遵循语言社会性原则,注意词义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切忌脱离词义的社会性去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18.
赫施的意图论从容观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决定文本意义的是作者意图,他提出了两个关键的词,即意义和意味,实际上这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对话和调和。在新的解释学视野中,他的关于解释有效性的自身限度的问题是有启示意义的。在对话的语境中,如何通过作者意图达到一种客观有效的释义,作者意图与读者意图之间如何调和,这些自然成为一个颇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语篇理解模式是建立在感性的直觉判断和无意识的宏观结构基础上 ,这一模式对于跨文化语篇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借鉴英伽顿阅读现象学的理论说明跨文化语篇理解必须从语言形式出发 ,从语音层、语义层、再现客体层及图式化观相层四个层面上对文本的意义进行阐发 ,思维批判意识的构筑表现出明显的层级性。  相似文献   

20.
宪法解释方法: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区别及其法理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宪法解释方法与现代宪法解释方法存在着形式和实质上的区别。形式上的区别表现为解释客体和解释者的积极性程度不同;实质上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从宪法文字文本中探求制宪者的意图,后者着重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产生这些区别的外部原因主要是二战后对基本人权保护的重视和强化;内部原因则是20世纪初以来法理学的新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解释方法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