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本文对"走西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其形成的社会背景、文化属性、人文本质等方面进行探讨,对这一时期蒙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西口文化"以及二人台音乐的渊源关系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认为"西口文化"本质上是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在历史的发展中,探讨这一文化现象,对于进一步加深北方草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认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口”辨     
《走西口》是晋、蒙、陕、冀交界区域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民歌,它描绘了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晋民北流现象,是“走西口”移民生活的缩影。但“西口”具体指什么地方?目前有多种解释,哪种是科学的、历史的呢?通过多年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研究,我们认为“西口”所指就是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西口”是人们对归化城的俗称,而且这一俗称来源于商人,只与商业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走西口"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对三种音乐体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月23日晴 在看过电视剧走西口之后,对山西商人的艰苦创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让我感到山西这片土地富有着神奇的色彩,经常幻想着有一天能近距离感受他们的艰辛与成就,今天终于有机会随着山西日报报业集团《青少年日记》杂志社来到了山西的北大门右玉县西口,即杀虎口。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7月17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荆楚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各高校科研院 所、荆楚文化研究会、省特色文化研究学术团体的30多位青年学者与会。学者们围绕"荆楚文化与凤文化"论坛主题展开研讨,主要探讨了中国凤起源、楚文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上限时间,过去不少学者主张从1938年11月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时算起,现在看来,上限时间应当再往前延伸到1932年.因为桂林文化城的进步文化活动,或者说是抗日救亡文化活动,从"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1932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后,直到1938年,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加强对这一时期桂林抗战文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加以研究,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国时期,走西口移民大量涌入绥远地区,给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带来很大冲击.近代以来历届政府出于移民实边、充裕国库的需要鼓励老百姓走西口,但并没有对整个移民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也没有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障移民的权益,使他们能够在移入地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因此,"走西口"移民活动完全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一种无序的状态进行的.加之近代绥远地区政局动荡不安、灾患频仍不断、基层控制能力薄弱以及移民自身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部分移民最终走上了匪盗之路.  相似文献   

8.
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此前,发生于1935年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与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具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互为动力的,在这次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也促进了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是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次,1930年代也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这次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文化建设的原则、途径、方法及文化的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促进人们更加理性和清醒地思考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最后,在这次论战中学者们提出的关于文化的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表述的雏形,论战同时引发了关于文化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以及如何使之中国化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是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后作出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9.
"东路二人台"是一个融民歌、舞蹈、民间丝竹乐、曲艺、戏曲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艺术。它的形成,凝聚着人们走西口的历史情缘,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蒙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流传百余年来,该剧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和合学"是张立文教授"自家体贴出来"的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自称开创了人类哲学发展的新阶段,超越了中国近代以来包括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在内的各种文化主张,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的"最佳、最优化的文化选择"。近20年来,"和合学"引起了一些批评和质疑,学者们从中国文化发展规律、中国现当代哲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和合"概念意义解读、"和合学"与辩证法的关系以及学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讨,有助于对什么是学术创新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1.
自“六书”始,历来学者对汉字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探索。从传统的“六书”“三书”理论到如今的“字符”、“字素”等新术语的出现,汉字结构的探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发展脉络。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逐渐认清了汉字结构研究中要区分造字法、用字法、汉字的动态构造方法与字形的静态结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用于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文化观念。这种极具时代色彩的,旨在保持封建政治秩序和道德观念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学"的文化观念从萌生那天起就带有先天的、不可避免的名实不符性和矛盾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明交流、融合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保存与发展,亟需对"中学"和"西学"的内涵,"体"与"用"的关系做一个全新、现代化的诠释,用新型"中体西用"文化观建构一个居于时代先进行列的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好太王碑重新发现以后,一百三十多年来出现了许多种释文,其中荣禧、金毓黻、杨伯馨对碑文缺损部分进行了补释。特别是第三面首行的文字补释,有的学者不屑一顾,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自作聪明的”、“使人受骗的”释文。根据学者们的记录及相关资料考证,我认为这三位学者的补释文字应该是有所本的,那就是亓丹山的拓本和王志修的诗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明清天主教史资料的积累以及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以明清之际《圣经》人物形象入华作为新的研究视阈,通过集中探讨入华的"上帝"、"玛利亚"、"耶稣"等形象在汉语语境下的历史际遇,揭示出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本质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审视和探明明清之际以传教为媒介的中西文化之间的文化接触与碰撞、文化变迁与共融的实质,并对当前汉语界有关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讨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特色栏目是彰显学报个性魅力的重要因素,《钦州学院学报》一直重视特色栏目的建设工作,“北部湾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打造的哲社版特色栏目,栏目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随着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钦州学院学报》应适应学校转型的需求,塑造和凝练学报新特色.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前"教育救国"长期处于被批判地位,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教育救国"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救国"是近代知识分子对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一种尝试,尽管它以失败而告终,"教育救国"对开启民智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当今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科教新国"具有借鉴意义。对"教育救国"新材料的发掘是下一步研究的生长点,对与"教育救国"相关因子的研究是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富矿。  相似文献   

17.
朱姝  李灵琴 《教育与考试》2011,(3):24-27,43
高中师生对《关于X省新高考方案》调查问卷中开放性题目"您对我省新课程高考方案另有哪些意见或建议?"的作答显示,他们对新高考方案的意见与建议主要集中在新高考方案改革幅度、统一高考命题与阅卷、统一高考科目设置与权重、选修模块考核、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焦点问题。高中师生对新高考方案关注的焦点与观点也体现出了理论研究结论中所不具备的复杂性,这恰恰是省会与偏远地区之间、不同类型高中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等诸多现实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周秦文化互补",是指关中特别是指其西府宝鸡市传统文化的主要模式,系"周文化"与"秦文化"的对立统一,今日应以前者为主导。关中"西府"宝鸡市的凤翔"秦文化具有改革开放、自强不息、广纳贤才等品格在文化领域,对秦文化的"焚书坑儒"和霸道,应予反思和批判。周公创设的"仁政",开创并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以仁爱、和谐、礼乐、"无逸"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等为价值观念选择的政治-文化模式,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本土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体。西安大都市圈即关中文化建设战略,要使"以人为本"价值观建设与关中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包括应抓住继承发挥源自本地的周公仁政价值观念遗产,并促其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转化,关天区这里也有一个"两河流域",指的是泾河和渭河,它们都与关天和西府关系密切。关天地域文化具有"泾仁渭霸"结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了"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论题,本文从这一文献中抽绎出三组对比,以揭示"伪士"所指:以种种不健康的主体态度去接受、操作现代知识的人;进而指明鲁迅的批判如何击中中国这一后发国家在现代化中的困境:"伪士"所操持的种种口号、学说、主义、思想只是"外在于己身"的"半生不熟的名词",由此引导的启蒙是不合法的;最后通过对《伤逝》的解读,来讨论如何通过"抵抗"以避免"伪士"而实现"真的人"。  相似文献   

20.
当赵本山成为社会公众人物进入大众视野时,赵本山的身份开始变得复杂与暧昧起来,随之形成的赵本山现象也开始进入文化艺术研究领域,并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以赵本山的影视、小品为载体,围绕着"雅俗之争"、"农村题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喜剧的语言艺术与表演风格"、"春晚之于赵本山的意义"、"农村影视的叙事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无论是媒介批评还是学术批评,都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于赵本山的高度关注,而恰似这些关注与阐释,无不证明赵本山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丰富性所在。对赵本山现象研究现状的梳理,不仅是对一个文化现象的再认识,更是对当代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