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在儒家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人们常常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孟子的际遇,往往以孔子的为转移。尊孔时,孟子被奉为亚圣;批孔时,特别在十年动乱时期,他也跟着成了复辟狂。究竟如何评价孟子,至今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历史地看,孟子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尽到了为新制度的诞生而呐喊的责任,是我国古代一位应予肯定的杰出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孟子(公元前385年——前304年),鲁国邹邑人。他出生时孔子去世已经一百年,他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孟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各个方面;纵观《孟子》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政治、哲学等思想理论是互相贯通融汇的,本文试对散见全书的教育思想进行综述评论,以期今天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从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德治思想是与他的仁政、民本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论依据就是"性善论"。本文从孟子性善论角度出发,从民本思想和"仁政"的伦理依据为基点,看人性善是如何论证出仁政思想,同时,客观的来评价孟子的性善论。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孔子,仁在孟子学说中被降格。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认为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的理解失当,即便是主张土地、税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上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他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5.
在义利问题上,孟子没有忽视人们物质欲望的正当性,承认人们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抛弃利,肯定人们对财利的欲望是人们的基本欲求,所以他不反对求利。但是,他又把义引入了求利活动,认为义即精神才是人的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他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统治者和士人求利,须受义的规约,义利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取义,必要时,当舍生取义;平民百姓求利,则尽力予以保护,不必加以过多的道德约束。孟子的义利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社会变迁思想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它分析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方式。从变迁的原因上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类物质生活需要是社会变迁的原始驱动力,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则是推动社会变迁的现实力量。2、民心向背决定社会变迁的趋势。3、古圣先贤是促进社会变迁的历史人物。从他论述的社会变迁的方式上,他有两个著名命题: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他并以此命题展开了具体的论述。孟子的社会变迁思想对处理现实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语》和《仪礼》等孟子以前的儒家文献都对基层治理有所关照,士君子是实现乡治的动力之源;而《孟子》中少量关于基层治理的讨论,都是从王国政治的角度展开的。孟子从“性善—仁政”的逻辑出发,将治道的主体赋予君主。面对战国中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他不惜对儒家政治学原旨做出改变。孟子忽视基层的治理,在战国儒门各家中比较少见,在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中也非主流。但孟子的“上行”政治路线,为儒学作用于国家政治打开了局面。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良心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所谓的“良心”实际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层面上的善性,是“性善论”的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的联节点,具有根本性、先天性、可塑性、可变性、层次性等特征。研究孟子的“良心观”对我们目前反腐倡廉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推上伦理思想史的舞台,更是对后世学者对义利关系的讨论有着重要影响。从讨论孟子“义”、“利”含义着手,通过对其义利观内容的解读和对义利观背后矛盾的考察,厘清孟子“义利之辨”的原本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0.
接受视野中的孟子诗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和孔子、荀子相比,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方式的最大不同,乃在《孟子》和孟子诗学中蕴含的思想智慧,是在接受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古代文论发现和吸收的。按"言各有畛"的原则分析孔孟之间诗学主题上的根本变迁,可以看出,孟子"以意逆志"说中可以与西方文论、当代文论相呼应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文论在接受过程中对"以意逆志"说进行的重大理论改造及其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国古代文论对孟子"知言"、"养气"思想智慧的发现和吸收,表明了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大而化之"的影响方式的思想威力。  相似文献   

11.
后人耻于言利的观念 ,往往追根到孟子 ,这是对孟子“利”的思想的误解。从《孟子》书中义与利的关系和孟子轻利的时代背景分析 ,孟子所轻之利是违义之利 ,是自私自利 ,且只针对当时的君主官吏纵私欲、坑百姓的行为而言 ;通过孟子的乐利主义和利民主义思想 ,可见孟子真的利观并非轻利 ,甚至相反  相似文献   

12.
张国强 《职大学报》2007,(1):106-108
道德教化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孟子道德教化的目标依境界高低分别为圣人、大丈夫、君子和士;道德教化的途径分为自修之道和施教之法;孟子提出的这些理想人格目标和教育方法,对于当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孟子的影响和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奉为"亚圣",他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性思想家.在那个时代,他以协助统治者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为己任,高举"王道"的旗帜,为实现理想游说诸侯,和孔子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人格丰碑,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富源之一.孟子思想中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孟子及其著作在宋代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二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从相似的角度研究了《孟子》的心、性、理、情等概念,肯定了孟子在儒学上的地位,但二人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有差异。总之,程氏兄弟通过对《孟子》及其它经典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为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第 8章《清代的学术和思想》说 :戴震“在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原善》与《孟子字义疏证》。《孟子字义疏证》一书 ,初名《绪言》 ,后改定为《孟子私淑录》 ,最后定为今本名。”张先生认为三书有先后的承继关系。但翻阅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80版《戴震集》 ,不仅收有《孟子字义疏证》 ,同时还收有《绪言》、《孟子私淑录》。那么 ,《孟子字义疏证》与《绪言》、《孟子私淑录》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按照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记载戴震之言说 :“仆生平著述 ,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 ,此正人心之要。”由于戴震…  相似文献   

16.
孟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观点,这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统一性。孟子"制民恒产"经济思想肯定了物质生产条件是形成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因素,发展了人民生活稳定对于保证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孟子"仁民爱物"的生态观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哲学支持,对于我们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孟子>中的心性学说,讨论<孟子>中的"心"和"性"的多层含义,探讨儒家哲学实现理想道德人格的机制.认为孟子谈到的心包含本然心、自然心、应然心三层内涵,性则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两种,理想道德人格的实现就是以本然心为基础,扩充至道德完善的应然心状态.孟子的心性学说为当今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优秀的古代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墨学盛行,为了维护儒学的地位,孟子对墨学进行了批判和攻击。但是,在对墨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孟子对墨子思想有所继承和吸收。对比《孟子》和《墨子》,我们看到,《孟子》的“民贵君轻”、“罪战”、“舍生取义”、“众乐独乐”、“社会分工”等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墨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岐《孟子章句》与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孟子》两种代表性注本 ,其中的句读多所一致 ,但仍存一些分歧 ,兹例举如下。《孟子·公孙丑下》第 7章 ,赵岐《孟子章句》句读为 :“孟子自齐葬于鲁 ,反于齐 ,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 ,事严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木若以美然。’”朱熹《孟子集注》句读与之不同 ,其为 :“孟子自齐葬于鲁 ,反于齐 ,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严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木若以美然。’”赵岐、朱熹句读上之差异 ,从各自的注文可清晰看出。赵岐注文曰 :“孟…  相似文献   

20.
孟子教育思想中对学习方法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他提出了渐进的学习规律、恒定的学习途径以及融会通变的应用方式,其目的是达到自得的学习状态。自得是学习者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是经过不懈钻研后的领悟,是融通后升华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