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是我们党传统的工作方法,也是我党的新闻工作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的一个鲜明特点。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典型与人物报道划等号,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一、从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来认识我们的报道对象最早提出“过程论”的恩格斯曾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毛泽东也说过:“事物总是作为过程向前发展的。”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多年来,我们推出了一…  相似文献   

2.
第四步“棋”走准了,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关键。要定好这步“棋”,必须解决好以下两着: 第一着:分析矛盾,找出其本质。实践告诉我们,事物的现象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去感觉,但事物的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用心思分析事物的矛盾才能发现。毛泽东同志又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就会从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找到一  相似文献   

3.
寻找档案数据、数据档案两个概念的定义演进变化趋势,为国内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文本分析法和列举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中的档案数据、数据档案定义进行梳理、列举,归纳总结。定义演化过程可以看作寻找事物“属”概念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事物寻找其归属的过程。档案数据和数据档案定义的演化过程,均可以用“1F2N2”概括,即同一起源、不同个阶段、两种观点、N多属概念、两大类别。档案数据由档案到数据,数据档案由数据到档案,彼此相向对进,殊途同归,是一个最终趋同融合的过程,二者本质上是一事物概念(名称)由种到属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关于编辑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律又称“法则”,是指事物客观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列宁讲:“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律是特定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内在关系的真实反映,具有相对的客观真理性。人们在某种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认识过程,从事物表象的、外在的、事实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杨薇 《大观周刊》2012,(7):32-33
“一”与“多”是一对在哲学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范畴。古希腊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亚里斯多德一直都在试图从千变万化的感性事物中寻求其统一性,追寻世界本原,在“多”中求“一”,变中求不变。古希腊的宇宙论时期关于万物本原学说的嬗变经历了一元本原论、多元本原论和原子本原论三个阶段;经历从自因说到外因说再到自因说的过程;经历了思维方式从感性到抽象再到综合的转变,实现了本原学说的“正”,“反”,“合”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6.
刘勰说:“人是有心之器,不是无识之物。”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与环境”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关心的重要主题。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现在的生态环境,是  相似文献   

7.
王惟红  袁辉 《军事记者》2008,(10):28-29
心理学表明,人的感觉规律都有一个由陌生化到自动化的过程,当初次感受某个事物时,会有一种冲击直观情感的陌生感。但这种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又陷入司空见惯的麻木钝化中。俄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认为,在创作过程中,为创造出复杂化的形式和使事件在读者心目中发生变异可以采用“陌生化”手法,它能使人们在面对原本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产生新奇感,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8.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审美同时又受制于客观因素,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人的审美心理会受到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作品的刺激,从而形成欣赏上的心理激动。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不错,但是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事物的发展是渐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对事物的发展作些预测,加强报道的预见性是可行的。拿我们常州市的“企业群体”来说,就有一个发生、发展、巩固的过  相似文献   

10.
论出版物效益中的矛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出版物效益运动就充满了各种矛盾,并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立体性新闻(樊云芳称“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含义及其特征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它的“正象”,也同时反映它的“反象”;把事物当作一个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的透视,而不是当作一个凝固的物体的表象的反射;放弃以往固定不变的视角,对事物作多方位的扫描。这  相似文献   

12.
我发现,一些档案界的同行在谈到与档案的原始属性极相近的事物,或者有些本身就是档案的事物时,往往三句话不离本行,总要在这个事物后面挂上“档案”两个字。比如,说到照片,叫做“照片档案”;说到家谱,叫做“家谱档案”;名人手稿叫“手稿档案”;名人书法叫“书法档案”,还有一种家庭里过去留存下来的有纪念意义的证书、奖状等等叫  相似文献   

13.
张一鲲 《信息系统工程》2011,(12):152-152,155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播》2013,(3):78-78
所谓哲学自觉,“意味着我们对思想的主动认识”;“在于我们能够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理解,能够从较高层面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态势”;“还表现在对于理论思念的自觉培养”;“更表现为对辩证法的自觉运用,表现为对‘绝对真理’的放弃和对现实实践活动的最终关注”。对于哲学的重要性,任继愈先生说:“哲学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大到立国之本,小到为人处世,都与哲学有关。没有哲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所谓“镜头语言”,是指运用形象的类似电影电视的画面或画面组合的文字表达来表现事物的一种语言方式。电视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叙述故事、表达思想、展现生活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合乎规范的电视语法,由“单词”到“句子”,到“段落”,到整部影片,有着近似作文的文法及修辞等技巧和手段,这些就构成了电视的独特语言。其实,镜头语言并不是现代电视人的专利,  相似文献   

16.
文件象其他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从其产生到成为档案及至消亡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文件的运动周期,也可称之为“生命”周期。应当说,文件运动周期是客观的,具有内在的变动规律,中美档案文件专家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着这一规律。并为之建立了指导实践的理论模式与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的思维结构和认识能力也愈来愈精灵深邃,人们对世界的观审致思也已从宏观的、表层的现象直观,进入了对微观的、深层的本质和规律的精细研究。特别是自本世纪以来,现代科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人工智能科学等等为标志的现代思维,把人类的视界拓展到更高的水平上,人们力求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易于受众接受、理解和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注意和利用好“中介”。中介,指的是事物与事物、过程与过程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桥梁和手段。“中介”现象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它可以表现为一种“物”。也可以表现为一种“状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新华社时的讲话中,号召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可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之矢;只有“深入、深入、再深入”,才可能了解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底里,做到用革命理论之“矢”,射改革和建设之“的”,写出反映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好报道来。一近几年来,在新闻改革中创造了“抓活鱼”的经验。我认为,抓事物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问题,才是真正抓活蹦乱跳着的“活鱼”,才是抓促进事物  相似文献   

19.
比喻的故事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这样,可以使抽象生疏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是被比的事物(本体)和拿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构成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时会用上“象”、“好象”、“仿佛”“好比”等比喻词(明喻),或者用上“是”“成了”“变成”、“形成”等比喻词(暗  相似文献   

20.
“顾名”     
“顾名”是现代汉语申一种新兴的修辞方法,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所取得的一项成果。由一种事物的名字联想到另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这种“顾名思义”的修辞方法我们把它简称为顾名。报纸上运用顾名修辞方法是极为常见的。例如: ①他是怎样把“一潭死水”搞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