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本文从歌德创作《浮士德》的过程及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探究分析了该小说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并指出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反映了歌德的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屈原与浮士德并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典名著屈原辞中的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浮士德则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但浮士德到底不是歌德。屈原和浮士德相比,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也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以毕生精力探索  相似文献   

3.
歌德的《浮士德》从开始到完成历时近60年。《浮士德》对于歌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忠实记录了歌德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创作《浮士德》又一次次将歌德从精神危机中拯救出来。它是歌德一生智慧的总结,又成就了歌德这位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几千年的文学史中,竖立着四座丰碑: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歌德的《浮士德》。尽管"浮士德"的传说在欧洲流传已久,然而到了歌德这里,浮士德的形象却有了不同以往的生命价值,他是歌德所属时代的精神体现。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灵魂。  相似文献   

5.
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影响了宗白华的一生,他研究歌德的主要篇目是《歌德之人生启示》。宗白华对歌德的研究旨在从歌德或浮士德精神中找到当时中国青年解救的办法乃至当时整个中国的出路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切,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之中。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  相似文献   

8.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人类精神困境的完全阐释者与体现者,他的命运体现了歌德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与回答。本文通过对《浮士德》事业悲剧的解读阐释其审美意义,并由此展现歌德“审美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歌德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纵观百年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歌德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近现代历史的时代因素和社会思想变革对于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所关注的正是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学者与古人相联系来看待、认识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指出了歌德及其作品中蕴含的一种人生积极奋斗精神。在对歌德及其浮士德的研究接受中,中国学者对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的阐释中也蕴含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歌德的《浮士德》和荷马的《伊里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享有崇高的声誉。别林斯基说:“无可争辨,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里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丹纳指出:“近代两部巨大的史诗,《神曲》与《浮士德》是欧洲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缩影。《浮士德》确实是一部时代生活的广阔的史诗,它规模宏大,包罗万象。但是在诗剧中,歌德正是以其艺术家对生活本质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手腕塑造了浮士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典型形象才获得如此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踏上西天取经的修行之路,终成正果.<浮士德>中源自天帝和魔鬼的一场赌赛,浮士德与魔鬼订立了灵魂契约.开始了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之路,并最终战胜了魔鬼.本文通过对比孙悟空与浮士德内心深处善与恶的较量.揭示出"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东西方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歌德是怎样描写浮士德的性格矛盾的?促使浮士德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围绕着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歌德把浮士德的性格矛盾作为一个层迭的过程来描写。其次,指出这是浮士德不断抛弃旧的自我,走向新的自我的过程,是其自身的不断否定。最后,论述了浮士德形象的典型性。通过浮士德自身的否定和思想性格的演变,展示了整个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精神发展的过程,认定了人类在矛盾斗争中才能求得前进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歌德及浮士德精神影响了宗白华一生的人生道路,“拿歌德的态度做人”是他青年时期的口号。宗白华通过对歌德的人生启示的探讨以及对浮士德难题的当代解决,试图在艺术和审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解决现代人的心灵归宿问题。艺术和审美作为个体完满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中介,成为近代人心灵生活的归宿和内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以来,浮士德题材在西方文学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对同一题材的书写往往变异多过继承.文章以德国歌德的《浮士德》和当时苏联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加丽塔》为例,以主题、叙事、结构等多重视角展开分析,以呈现这种变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很多人以为,迷茫、颓废、"作"是属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专利。但你是否知道,这种青春期特有的迷茫现象,在200多年前也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盛极一时呢?《浮士德》的作者——大文豪歌德在25岁时写过一部令自己声名大噪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一个年轻人,来到  相似文献   

17.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陈筱忱 《文教资料》2011,(36):12-14
歌德在《浮士德》第二卷安排浮士德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结合.两人爱情的结晶欧福良是歌德梦想的体现,即“力与美的结合”,同时也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但这一梦想的实现,又存在着诸多困难。欧福良是歌德的梦想,体现为日耳曼强劲有力的精神与古希腊美丽多姿的艺术的和谐融汇.但这一梦想的实现又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陈玲亚 《文教资料》2006,(36):73-74
读完《浮士德》,一种困惑油然而生。在“围海造田”的大事业中,歌德终于让浮士德心迷神醉地喊出了那一声“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以此圆成了浮士德一生的不倦追求。然而直接引发浮士德迸出这句可能使灵魂沦丧的心声的满足感,却是一种“盲目”的虚幻幸福:人们挖掘壕沟、构筑自由王国的声音,其实是鬼怪的掘墓声。尽管天使最终将浮士德拯救了去,他实质上还是一个受骗的瞎子。于是疑问产生:这个“美”,究竟是怎样一个可以为之万劫不复而不悔的澄澈之境呢?浮士德自以为已“得”,现实却与之悖反;浮士德本该下地狱,但最终却升入天堂。歌德通过这样…  相似文献   

20.
歌德和袁枚分别作为德国和中国的著名作家和理论家,两人的文论思想有一致之处.由于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土壤和生活环境之中,两人的文论思想又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性.以<歌德谈话录>和<随园诗话>为中心,比较分析两人关于创作题材论和文学风格论,可以看到两人文论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