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1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从立法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对证据认定中的自由心证制度,但实践中自由心证的适用存在着"不自由心证"和"超自由心证"的情况。文章解析了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真正落实民事诉讼中的自由心证原则并建立相应的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证据裁判原则作为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原则是历史发展到文明社会的产物,在诉讼历史上证据原则的形成是由证据规则、诉讼模式和证明标准相关的制度作用的结果.从历史的、哲学的和价值论的角度分析可以充分论证证据裁判原则的合理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证据分类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 ,并对证据的不同分类在诉讼证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有益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诉讼诈骗行为的成立必须要求行为人主动提起诉讼,其既可以在民事诉讼领域也可以在行政诉讼领域,既包括审判程序又包括强制执行程序、仲裁程序等非审判程序。定性诉讼诈骗行为时应具体考究行为人实施诉讼诈骗行为的主观目的,在行为同时触犯多个罪名时依据牵连犯从一重处断原则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5.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一切诉讼活动都将围绕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展开。离开证据,就形不成诉讼,充分而确凿的证据是诉讼胜诉的基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全面掌握了证据并客观而科学地运用了证据,谁就能掌握诉讼的主动权,在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对证据概念及其属性的理解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诉讼证据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则是一般证据。所谓一般证据就是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中,我们用以证明某个事实是否存在或发生的凭据。但是,仅仅用一般证据的概念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发展至今,经历了由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再由法定证据失权模式到酌定证据失权模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立法者不断探索和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在我国司法环境下能够良性运行的证据失权制度。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失权制度的修改体现了立法者旨在缓和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之间矛盾冲突的价值考量。但是,立法规定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健全、法官释明权的行使缺乏实际指导性等问题使得现行证据失权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效果不佳。须通过完善立法规定、健全配套制度、强化法官释明义务解决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以期证据失权制度能够在我国真正发挥其功效。  相似文献   

7.
实践中 ,在证据对某一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 ,对盖然性较高的事实予以确认 ,我国诉讼证明中的最高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即高度盖然性 ,法官通过采用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对已有的证据作出评判 ,因证明标准具有的特征 ,使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 ,弄清认定证明标准及其依据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书提出义务制度是保障当事人证据收集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使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更为丰富,对于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并做出公正的司法裁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的文书提出义务制度中主体范围较窄,仅对当事人做出了立法规定,未将诉讼外的第三人纳入到该制度的调整范围之中。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人介入诉讼的案件愈加频繁,对于第三人持有文书证据的法律规制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保险行业协会的价格自律行为是指保险行业协会在自律公约中的固定保险费率和固定手续费的行为,这两类行为在实践中屡屡因为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而遭受处罚。保险行业协会价格自律行为,虽然在形式上限制了竞争,但运用合理原则进行分析,价格自律行为能有效阻止恶性竞争,保障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维护消费者远期利益,不应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国内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机制要基于实体法、程序法与对应配套机制三个维度展开健全。基于实体法层面,应该优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式的法律位序与适用关联性,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付标准、取缔契合损害赔付方式的法律位序界定等,同时明确所对应的判赔倍数的程度。基于程序法层面,制定出在知识产权损害赔付诉讼证据汇集环节确定诉讼证据公布准则及其对应的保全准则~([1]);在诉讼庭审环节中确定举证妨碍准则与减少证明规范的健全意见。在对应配套机制层面,应该重点呈现出知识产权损害赔付司法方针的引导效应;加强知识产权案例引导机制的司法典型效应,并在明确损害赔付额度时运用知识产权损害赔付评价体制与司法会计体制~([1])。  相似文献   

11.
消费民事公益诉讼中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实体法理论基础是惩罚性赔偿的制裁与威慑功能理论,程序法理论基础是诉讼担当理论。适用惩罚性赔偿应当遵循合法性原则、审慎原则和适度原则。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应当以法定倍数赔偿标准为基础,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造成后果、获利情况、经济承担能力、将要承担的其他财产责任等进行综合考量,确定相对合理的惩罚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诉讼时效直接决定着当事人是否具有胜诉权,且海事诉讼时效制度尤其是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又与民事诉讼时效的中断不尽相同,从诉讼时效制度设立意义的角度及我国司法现状出发,对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共鸣,并对实务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财产保全、先予执行与大陆法系的假扣押、假处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二者仍存在明显区别。本文认为,借鉴假扣押与假处分的相关规定,对于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保全制度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历来被国家所重视。文章从建立行政诉讼调解的社会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宪法学基础作了一番分析,认为在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当事人举证与仲裁庭查证的关系问题是我国仲裁法学举证责任制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争论的焦点。我国民商事仲裁举证责任的配置应当按照现代民事证据制度的一般法理与民商事仲裁的通行做法 ,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正确地划分当事人举证与仲裁庭查证各自的范围并完善相关的保障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面对“诉讼爆炸”时代的到来,案件数量高位运行,法官工作压力倍增,基于司法认知能够使得当事人对某些事实能够免于证明,且具有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的功效,而被我国一些学者所看好.但是,立足国情,其在我国的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认知是否具有可行性,有待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的母法,是市民社会中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本文通过探析确立民法基本原则的准则,以期重新审视我国民法基本原则在我国的适用问题,使我国民法基本原则渐趋科学、规范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为司法实践中有关基本原则适用问题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和平台.  相似文献   

18.
公平责任原则指,"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无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它不同于民法中的公平原则,也不同于衡平。公平责任原则不应作为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它不宜作为原则;它有悖于过错原则和无过错原则;定义中分担的应是损失,而不是责任;它威胁法律安全。建议:在保留类似特别条款规定的同时,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分担损失加以规定,以保证民法典的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9.
法律基本原则一直是一个法学中充满争论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民法中,对于法律基本原则的定义和具体种类众说纷纭。而作为海商法这个特殊的部门法来说,在适用海商法而遇到法律暂无规定或者需要对法条进行进一步解释时,就必须借用民法的基本原则进行。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实际问题,但在法理上并不十分妥当。因此,从海商法具体的适用上对其作具体原则分析,从而总结出若干可以指导司法的具体原则,这对实际司法能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将改判和发回重审的两种措施杂糅一处,以及将事实认定错误和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两种情况一律定为发回重审的做法,既不便于实践中的操作,也有违现代司法理念。但客观地讲,发回重审制度也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分析其利弊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其适用范围。一审诉讼程序违法或者存在瑕疵、二审中出现了符合证据法要求的“新证据”、应由法院调取的证据材料而一审法院未依法调取等情况则可以适用发回重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