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重视爱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将其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爱欲发端的古希腊哲学,重在阐明爱欲的真正内涵以及灵与肉的辩证关系。中世纪神学哲学的爱欲观否认人本能之性的独立存在价值,表现出强烈的禁欲主义和工具性的爱欲文化取向。近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动下,出现了逻各斯主义的存在观向意志主义存在观的转向,爱欲取代理性成为人新的存在本质。至20世纪西方爱欲哲学进入发展高峰,但从其孕育来看,是离不开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这段漫长而又缓进的发展史的。  相似文献   

2.
会饮是古希腊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习俗,在宴会上人们通过赞颂诸神与饮酒来庆祝。柏拉图的《会饮篇》展现出阿伽通获奖的次日,众人在他家饮酒庆祝的场面。参加会饮的人共有7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欲观进行解读,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苏格拉底的赞辞,以及"柏拉图式的爱",而忽略了古希腊社会爱欲观的多元化。文章通过对《会饮篇》中7个人物赞辞的解读,展示出古希腊多元化的爱欲观。  相似文献   

3.
衍生于古希腊神话的“爱欲”观念,经古希腊哲学的重新阐释,逐渐形成基督教的“圣爱”观念。这种以“性压迫”和“性别压迫”为表征的“爱欲”观念的转化过程,不仅是基督教神学对古希腊哲学的整合过程,同时也是女性在文明进程中地位逐渐丧失,乃至被奴役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前期小说主要是"自我小说",所塑造的"自我形象"虽然表征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与"他人"的相互"注视"中,生存处境在"自我"的感受中被极限化.由此,"自我"在爱欲、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我实现与生死抉择的多个层面被撕碎,同时又被拼接.其精神内质的复杂性,可视为"五四"落潮时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般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5.
人们把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是因为其一,马尔库塞把爱欲视作人的本质,而劳动是爱欲解放,从而是人的解放的主要途径;其二,马尔库塞将“统治利益”看作爱欲压抑的原因,解放爱欲的关键是推翻现行的统治制度,这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似乎一致。其实,马克思的劳动解放与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在立足点和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爱欲解放仅仅是人类解放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人类解放的全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将促进人的全面解放。精神解放是人类解放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在摆脱物的束缚的同时,还要继续开展文化批判和革命,改善人们的日常心理结构,摆脱精神奴役,争取精神自由。在这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学说成果又是值得批判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人的爱欲追求,取决于三方面原因,即他们生存的地理环境与民族特性;人体健美与对性的好尚;民主意识与较少的道德约束。这些使他们在爱欲中享受人生,并因此有了生活的乐趣与冲突。  相似文献   

7.
作为古希腊人的阿那克西曼德,不仅是卓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还是米利都学派的重要哲学家,本文将其哲学观念中的"无定"思想,与老子的"道"进行比较分析,并由此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试图据此寻找出中西方文化分野在各自文化早期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古希腊的地理特征与人的关系,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所反映出来的古希腊精神,民主城邦制传统的形成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和把古希腊精神同中国等古文明国家的精神相比较,从而明确古希腊文化所折射出来的战胜自然的精神。这与中国文化所折射出来的天人合一精神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中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以"大文化"角度进行"三个代表"的文化理解,不仅利于把握"三个代表"各方面有机统一,而且便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操作.  相似文献   

10.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某种意义上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士"阶层的存在,"士"精神的张扬,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士"的精神也具有多重性.从儒家角度来说,.士"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志于道".士"志于道",所追求的,是"仁"的精神,"礼"的秩序,并在这一过程中具体的展现出忧患意识、敬畏意识和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土家歌谣里不乏表现人性本源意向的火辣辣的情歌。土家族情歌婚恋历程中的性文化意向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反映在土家人初恋、热恋、结婚、丧偶等不同的婚恋历程中。各阶段虽然在表达上各有所重,但又共同地反映着土家情歌以人为本,土家人对婚姻自主、爱情幸福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2.
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有独立意志的女性,她身上洋溢着希腊人那种不可扼制的个人欲求、炽烈的爱情、奔放的个性、强烈的个人意志.这也是西方文学作品中一系列“恶妇”形象的本质特征.所谓“恶妇”只是男权社会对女性个性的压制与扭曲.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的创新性结合,是对三代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渴望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良好愿望,对构建世界秩序的公正稳定、和平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雄赞歌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主旋律,其英雄观念独特而鲜明,尤其在荣誉、勇敢和爱情的理解态度上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其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生命价值。这恰恰是古希腊神话的魅力所在,也是后人诠释西方精神实质的本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构成古希腊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金苹果”的诱惑展示了人性的本真与自由;人性“狂欢”的图景也就是希腊人追求的价值取向,其具有丰厚的人本主义精神价值;人性“狂欢”背后融入了古希腊人悲悯深切的“人性”自审,也渗入了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原则(文学的客观真实性),思维方式(典型性思维),特征性手法(真实而典型的细节描写等写实手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在现实主义三个层面上,显露出新的写实趋向:采取自传体、半自传体或回忆录的文体形式,通过对女性自恋、自爱、自慰、性爱或肉体狂欢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患有幽闭症而性格怪癖或者放纵欲望的女性典型,发现了被社会传统的群体经验所压抑与遮蔽的女性生活空间,颠覆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和自审意识。但是狭窄的个人视角、欲望的偏执、肉身的沉醉又使女性写作出现了明显的“私人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十字架上的神女──《茶花女》悲剧成因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学的两个源流,他们在不断的冲突融合中形成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将希伯来文化中的理性人本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宗教人本意识诞生了。这种人本意识与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的世俗人本意识一起,在后世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形象中有众多体现,或浅显或深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马格丽特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原欲和理性的 巨大作用,来表现人物在摆脱了原始欲望后理性的正确性,进而寻求一条自然欲求和社会道德律令能实现暂时和谐统一的中庸之路。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夜"经常出现在海派的小说中,海派作家笔下的"夜"既具有其本身的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夜"漫长而又短暂,"夜"里充满了情爱与欲望,"夜"是寂寞的痛苦,是对爱的渴望。海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苏青三人小说中的"夜"意象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还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欧里庇德斯的《米蒂亚》以米蒂亚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爱情、亲情与权力之间的复杂矛盾相互交织,充分暴露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男权制度的缺陷。它也揭示了人性本身的悲剧:当爱欲被推到了极端而瞬间落空时,亲子关系也随之毁灭。亲子之情的毁灭成了婚恋关系走向极端的无辜的牺牲品。这一古希腊的人伦悲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中西文化比较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伦理现状之反省也有诸多启发。对该剧的主题一般有三个理解角度和进路:一是社会学,二是女性主义,三是心理学。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透过贯穿全剧的时间结构——过去(奶娘)、现在(米蒂亚)、未来(信使)——剖析它的戏剧张力、人物性格及人性突围的主题则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金庸先生用他的十五部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满的武侠世界,除了刀光剑影还有许多令人向往的绮丽的爱情。在诸多坚贞的爱情中有一个是很另类的,也是很精彩的,那便是《鹿鼎记》中韦小宝的爱情生活。曾有学者撰文指出韦小宝是没有爱情的,因为他的两个主要生活环境一个是妓院另一个是皇宫,这两处都是世间最不可能有真感情的地方。而且他最终拥有了七位貌美如花的妻子,也成了很多人诟病他感情生活的重要"把柄"。但是我们不应将这七个女子同小宝的看作一种简单欲求,而是男性对于完美情感生活的最大追求。下文就将从这七个女人的不同特质入手,拼接一个韦小宝的完美爱情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