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元柳 《湖北教育》2005,(10):30-31
《数字与编码》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编排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的“实践活动”一节中,意在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教材设计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激发了我对这一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研究欲望,我特邀了本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听我上这一节课,并且共同来探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说课设计□沈阳市122中学小学部赵冬旭一、说课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章第一节“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例1、例2、例3。二、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计算,为本节课内容的学...  相似文献   

3.
2007年的12月,宁波市优质课评比活动在象山县的一所中学举行,其中一个内容是一节数学“课题学习课”——“怎样选择较优方案”.这节课取材于浙教版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是新课程改革后变化最大的地方.“课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领域和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都是一种挑战,选择这类课题学习课进行优质课评比是对新课程实施及理念认识的考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在这种情况下画出分段定义的函数的图像,并形成图解法的思路.带着对这节课重、难点的了解听了几节课,其中有几节设计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分数的意义。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学习分数分类、分数基本性质及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笔者清楚地记得,1993年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时,26节课学生全都是坐成“秧田”式的;而2001年笔者观摩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发现32节课中有23节课是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最近笔者参加了某市小学数学观摩活动,14节课竟然全部采用小组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6.
王颖 《天津教育》2014,(2):50-51
本节课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分类”知识的学习过程并非是现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而是一种思维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摆物品动作慢,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产生课堂秩序混乱,造成课容量明显减小。那么,如何有效地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做”的数学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7.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追求的基本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应体现在数学思维的活动中"已成为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共识.本文记录了作者在浙江省宁波市教研室组织的一节教研交流课的教学过程,内容取材于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2》第四章第2.3节“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愿与同行交流,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陈伟 《现代教学》2006,(7):71-73
教学设计思路 分类讨论是初中数学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作为一节初三数学的总复习课,本节课我把“分类讨论”作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善总结、勤训练”。本节课是分类讨论的第三课时,是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安排的关于几何的分类讨论。这节课通过对分类讨论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节课,围绕目的和重难点,我力求把自己进行教学的表演舞台,重构成师生对话的平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为了使教学反思更具有真实性,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对每位学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现结合教学问卷调查、作业反馈以及自己的体会,对教学作如下反思。  相似文献   

10.
说“棱柱”     
“棱柱”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A)第九章第七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能力目标:通过棱柱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棱柱性质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市青年教师评优课落下了帷幕,本次评优课,笔者所做课的主题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第一节”轴对称”,这是一节章头课.怎样在一节课的时间中自然合理地出示整章内容,引导学生从知识整体角度理解课程内涵,从同类知识研究的一般思路进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思考内容.  相似文献   

12.
吕龙 《黑河教育》2011,(2):57-57
设计思想: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和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2.通过实物演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快乐和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材分析处理:本节课是PEP小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但我认为应先学单词,再学相关的句子和课文,所以我将它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水果类单词,为下几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沈阳市新城子区新城子街第一小学王敏付彩云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页例1。一、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14.
谢复娥 《考试周刊》2010,(21):87-87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一定的理念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实践性、理解性和反思性。如果实现了这些特性的课堂教学,那么这节课就可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的好课。那么,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5.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分数的意义。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学习分数分类、分数基本性质及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学习并聆听了16节各个省区推荐的优质课。随着一节节课堂中师生探究、交流的过程,我的心在感动、在激动,感动于教师对数学学习的深刻把握,激动于学生在良好的数学教育中受益。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反思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性学习数学。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一、在课前、课中、课后有效指导学生反思1.指导学生课前反思。针对数学这门课的基础性及应用性较强,很多知识都要以一些已学知识为基础,课前可指导学生自我提问:我上一节课内容复习好了吗?下节课内容预习了吗?新授课内容涉及的一些已学知识都掌握了吗?新授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确定了吗?让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龚泽湘 《湖南教育》2006,(12):14-14
就数学课而言,学情就是指学生在某一节数学课内或某一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否有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怎么样、学习方式对不对、学习思路是否清晰、学习进程及学习效果如何等诸多要素.关注学情,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学,就是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它注重的是以学生为本,着眼的是学生在数学课上能尽可能地实现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能力和数学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这是我在“名师风采”活动中上的一节课的实录,这节课是浙江版小学现代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我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提问”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寻问题的研究方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审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过立方体的展开图,也学过由六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但没有学过立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我希望这节课有所突破的几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图形,提出一串相关的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包含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  相似文献   

20.
蒋守彬 《云南教育》2005,(34):36-38
1.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空。“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而“学什么与怎样学是分不开的”。“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注重小组讨论,如,讨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较方法;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的小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