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中学课本里选入了许多古诗,这些古诗看来很简单,但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诗意。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所以只有首先理解诗意,才能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和作者的感情。那么如何去把握呢?一、解诗题古人讲:“题”是额也、‘泪”是眼睛。任何诗文都有题目,古诗也是一样,诗题往往带有总纲的意思,所以,无论讲解哪首诗,首先得解题。如《送元二使安西》,“元二”是人名,“安西”是唐朝所设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使”是“赴”的意思。那么从题目可以看这是友人送元二到安西去写的一首送别诗了,既然知道是送别…  相似文献   

2.
陈晓明 《现代语文》2007,(5):127-127,12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一首经典送别之作,其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脍炙人口。但是对于该诗的题目,是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是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历来众说纷纭。诸多权威的唐诗选本多作两解。各地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和青少年课外读物,大都题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似文献   

3.
古诗教学“六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读诗题 ,明题意。古诗题目 ,高度浓缩 ,是全诗的“眼睛” ,有的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应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理解诗题 ,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首先理解诗题的意思 :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诗人思念家乡山东的兄弟 ,这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这是一首反映思念亲人的古诗。二、知作者 ,晓背景。由于古诗所反映的情况距今久远 ,加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 ,知识面窄 ,因此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当时的背景 ,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更好地领…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生:王维。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关于王维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相似文献   

5.
王勃(650——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十四岁应举及第。做过朝散郎、号州参军。后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六岁。他存诗不多。《关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王勃当时在长安当朝散郎。他的朋友杜少府(名字不详)到蜀州去做官(蜀州,今四川崇庆县),王勃就写了这首赠别诗。离愁别恨,自古以来是诗人骚客喜爱的主题。但表达这种主题的诗歌多落入俗套:即离不开一个愁字。梁代诗人江淹在《别赋》中就这洋形容:“是以别力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   ……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   ……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语文课本选有唐代诗人的七首送别诗: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题作《渭城曲》),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般来说,送别诗主要是表达友人间深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接着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继续背"海  相似文献   

10.
第三单元 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练习给课文分段,逐步形成这方面的能力;作文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是如何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景物。仿照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观察一处秋天的景色,练习写一个片段。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绝句》两首古诗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写景,并借景抒情。在讲读教学中,可采用学习古诗的五步方法进行:(一)知题。题目往往是一首诗主要内容的概括,通过预习,学生查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并说出题目的意思,借此有助于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二)析词。利用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熟读之后,抓住不理解的字词,剖析字词含义,了解内容。比如《望  相似文献   

11.
正一寻找教学切入点师:最近我们学过两首诗,一首是《游园不值》,我们背一背!(生背诗)师:背诗和读书不一样。背诗要慢一点,慢了有时间去想象,有了想象,才能看到画面,有了画面,我们才能欣赏到古诗的美。我们再来背另外一首《宿新市徐公店》。(师生同背)师:刚才我们背的两首诗出自《古诗两首》,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古诗两首》(板书课题)。看这两首诗,题目很长,谁能读好这两个题目?(学生读诗题,教师评价。)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辑录了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也是多年来历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但有些唐诗选本如《唐诗鉴赏辞典》等却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连被称为"唐诗大全"的《全唐诗》,也是两说并存。那么到底是"蜀州"还是"蜀川"呢?据笔者考证,该诗题目应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理由如下:其一,文学创作与作者生活经历、思想情绪休戚相关,作者某一时段的创作风格总是该时段内在精神的  相似文献   

13.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个才华横溢,并且极富进取心的青年诗人。因政治上的天真幼稚,导致了仕途多舛和过早去世。但他在短暂而坎坷的一生中,却写下了不少为后世传诵的著名诗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他的一篇代表诗作。全诗是: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  相似文献   

15.
申申 《语文学习》2021,(1):14-16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大家之前也学过不少古诗,有什么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可以分享吗?生:我会先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生:我会先把这首诗大声读几遍,读熟。  相似文献   

16.
正[板块一]开门见山,揭题解题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生读课题)师:诗题比较长,共有九个字,要读好它,停顿很重要,请再读一遍。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生:这首诗是写早上走出净慈寺送别林子方的事。师:你从哪儿知道了这是在早上发生的事呢?生:晓就是早上的意思。师:理解非常准确,那么是谁走出净慈寺呢?  相似文献   

1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当时作者身在京城 ,适逢重阳佳节 ,分外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的。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一、析背景 抓题眼首先从诗题入手 ,由题发问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由“山东兄弟”进而介绍背景。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 ,他的家乡是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一带。古时华山以东称为“山东” ,区别于今日的山东。介绍背景 ,使学生的情感定向 ,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抓住课题中“忆”字提问 :“忆”字是什么意思 ?“忆”谁 ?为什么会“忆” ?怎样“忆” ?“忆”字是诗题中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8.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学生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认为根据具体诗文可进行“四部曲”教学: (一)知诗人、解诗题。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有的诗题直接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独坐敬亭山》等。教学时可提供作者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体会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1教学目标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  相似文献   

20.
[案例素材]三年级上册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案例主题]简简单单教一首诗,轻轻松松学一首诗,实实在在悟一首诗。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生活与诗歌的交互,以生活经验解读古诗,在解读古诗中提升生活品位,从而有效推进学习进程。[立案背景]古诗教学模式众多,常见的有五步法:①解诗题②知诗人③明诗意④悟诗情⑤拓诗境。程序清楚,教路明快,效果突出。但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多种格局,多样模式,才能孕育教学多元之果。同时现在又是个性化的社会,它强调尊重个体,在学习中就要尊重学习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