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反思人类精神现象、精神境界的活动,是一种超越感性有限而趋向于理性无限的过程,也是把作品的艺术情思内化为读者生命的过程,具有净化心灵人性、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给人以自由的愉悦和满足。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也是一种哲学运动的效果史现象。享用哲学的乐趣虽然与选择哲学的自由有关,但必须考虑要选择的哲学在当代哲学视域中的位置和在艺术作品解读视域中的位置,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解读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教育管理是一种自由实践的审美创造活动,因为教育管理蕴涵着美学精神,即自由与和谐。从状态上看,自由和谐的教育管理就是美的教育管理;从过程来看,美的教育管理实践是复归人自由本性的实践。自由实践的教育管理既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指向人性的解放、对话与交往、批判与反思以及道德伦理的观照,同时又内含着博弈论的科学机理,追求一报还一报的合作双赢以及自我控制与道德自律。对自由实践的教育管理进行深刻的哲学阐释和机理分析,可使我们更加接近教育管理审美创造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艺术作为整体的存在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实质。艺术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创作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凸现了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它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本质力量,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笔认为,艺术家通过他的个人作品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表达个人的审美感受,而且赋予作品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审美理想是创作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①。本主要浅谈艺术创作对于创作主体的意义和价值,以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品格,证明人在艺术中获得最本真的存在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王丽 《早期教育》2003,(8):21-21
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有机统一的。其中反思与评价是针对感知和创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目的在于指导、调节感知与创作,促进感知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艺术反思与评价是指幼儿对自我、对他人的艺术活动、艺术作品的欣赏、回顾,进而作出评判的过程。针对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教师过多地以评价者的身份出现,而忽略了幼儿作为评价者的作用这一现象,我们强调幼儿的艺术反思与评价对于幼儿的艺术教育的意义有三:其—,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  相似文献   

5.
萨特的文艺思想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艺术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联系起来,可以说是萨特文艺观点的核心内容。萨特首先从哲学上对人的自由本质进行了本体论的证明,并且把想象视为人所具有的一种虚无化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具有了自由的本质。而艺术和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想象活动,因此成为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出的艺术活动公式,只注重于语言的传达媒介作用,而对于情感意象是否伴有语言问题,采取一种矛盾的态度。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把直觉意象与想象思维加以区别,前者是内隐的,模糊的,不能用清晰语言表达的;后者是外显的,分解的,是语言思维的结果。艺术创造与艺术创作是有差异的。常人直觉到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艺术家的艺术活动是一个包括审美事实(情感意象)、艺术创造(内显语义式思维和外显语言规范思维)和概念思维(主要是对传达媒介的思考)的全过程。艺术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认识自我的一种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7.
萨特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石是他的想象现象学,其哲学本体论与审美论在深层上是一致的。萨特的美学理论强调美在创造中,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表征。而自由就体现在人对现实的超越与否定之中;审美对象是一种想象对象,审美活动是一种想象活动,具有非功利性。萨特的这种美学理想是法国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而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实践品格,是萨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萨特早期哲学中内含的美学是一种虚无论美学。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虚无与自由,虚无与自由构成了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美与艺术的存在同样以虚无和自由的本体论为其依据。不仅如此,人的存在作为虚无的存在就是欠缺,欠缺构成了价值的本性和起源。美作为自为的欠缺的所欠缺者就是一种作为超越性价值的存在,它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双重特征。因此,审美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才能实现。想象的本质特征是虚无化,而美对对象的审美提升实际上就是想象性意识对对象的虚无化。想象构成了虚无论美学的审美方法论,它把萨特的虚无论美学贯穿为一个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与审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与中国人的“互倚型自我”。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和个体性,后者的主要特征是依赖他人。从西方的观点来看,审美兴趣乃是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详细描述和评论西方美学史作为独立型自我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吸取西方美学思想之精华,亦即对独立型自我的尊重,以充实我们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意大利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诗性智慧",即用最具体的感性意象来理解事物和进行创造的想象功能,已把想象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俄国别林斯基在<艺术的概念>中提出艺术"用形象来思维".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过联想、想象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1.
正一、解读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中,个体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不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形成再认识,不断促进学习活动的发展。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经验的积累,是体验、构建的过程,需要主体不断总结经验,获得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思维得到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反思,学习主体才能真正构建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紧密联系着人、自然以及艺术、批评三者。为了进一步研究薇拉·凯瑟作品的生态内涵,分析其代表作《我的安东妮亚》中蕴含的生态批评三个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和审美领域的生态诗学原则、对艺术创作领域中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反思。结果表明,薇拉·凯瑟的生态思想和精神在文学创作、审美以及哲学层面均有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超越与超越的艺术文艺创作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活动方式,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人类活动。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以人自身的独立之思去唤醒灵魂,以自己超越的视野去寻找本真的自我,以对本体价值的追求去观照人类的现实处境。因此,艺术活动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着的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找灵魂敞亮的活动。世界是人和人的世界,是人不断寻求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世界,人只有在不断创造过程中才能成为自己。而艺术是人的创造活动中最自由的形式,也是人的超越性的表征。正因艺术世界的超越性,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琐屑卑微状态中挣脱出来,直面自身的灵魂处境,从而摆脱存在者的羁绊,达到本真存在的證明之境。只有艺术才能使人类存在的本质在其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直觉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对于艺术形象和鉴赏对象具有一种先于推理或独立于概念思维的能力或力量。由于柏拉图、笛卡尔等的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强调,使得直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贬抑为非理性而淡出学界的视野。与柏拉图、笛卡尔等截然相反的是,鲍姆嘉通、康德及克罗齐、柏格森、胡塞尔、朱光潜、刘海粟、木心等却都已洞察了直觉的力量,并使得审美直觉不再遮蔽。审美直觉联结着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象,是将"物"化为"美"的中介。审美直觉起源于人的感性和人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是艺术家认识事物和反映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审美直觉又与理性、知识等密不可分,且其首先关涉的还是艺术形象。在浩如烟海的人类艺术宝库中,杰出的作品一定具有成功的艺术形象,成功的艺术形象则一定具有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反思,在洛克哲学中,被看做是心灵通过对自己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黑格尔把反思看做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1] 以此看来,反思是以自我及自我的思想、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不断地内省、  相似文献   

16.
一、反思型教学对提高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作用"反思"(reflection)一词源于哲学,是哲学的一般认识方式。1933年,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首次将反思型思维运用到教育中,杜威认为:"反思型思维既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又是一个把思维付诸行动的过程。它不是单纯的沉思冥想,而是一种活动,一种从人们的经验到活动结果,再回到原先尝试的猜测和假设的活动。"其实,  相似文献   

17.
在艺术创作中,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由一定观念积淀而成的思维框架,它必定会通过艺术主体的活动去规范艺术客体,使艺术客体带上艺术主体的印记。书法创作同样受制于思维方式,构建何种思维框架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康德说过,重要的不在哲学,而在哲学思维,艺术亦然。  相似文献   

18.
审美活动是人的自觉而自由的活动,是使人成为全面、完整的亦即感性的人的活动,但审美是在人的丰富而多样的实践过程中与对象发生联系,进而通过对对象的主体性创造来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确认的,这样的审美活动才使人的自由有了具体的价值内涵。而生命美学论运用简单否定的方法使美学研究陷入了虚无主义,同时抛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而空谈人的自由,也使人及其生命自由成为不可知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19.
把"艺术生产"作为人异化的生产方式来认识只是研究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一个角度,不能完全解释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困惑,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马克思"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判断,不应从艺术和社会条件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而应从如何审美及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艺术是人把握世界的实践方式,目的是实现人自由的本质,审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对象化世界的水平及为对象化所付出努力的反思。艺术的意义是展现人自由自觉的能力,这不仅为审美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推动当代文化产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