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一致的。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陶行知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成效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创建了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中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数学教学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解读。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中必须体现出三点:1.生活即数学;2.社会即数学课堂;3.教、学、做要合一。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大理念之一。现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线教师应进一步挖掘“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创造性地将其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文章简要地对“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内涵进行阐述,分析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由此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界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不相谋的过程。”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而特别强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取知识。陶行知先生的这种理论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具…  相似文献   

7.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从1915年起,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攻读教育学,1917年回国,1919年提出“教学合一”,1925年提出“教学做合一”。时间过去了将近80年,“教学做合一”的提法是否已经过时落伍?在基  相似文献   

8.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教学合一”发展而形成的。新一轮“课改”在中小学课堂中实行“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简称“学讲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近几年,按照新课改要求,依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实施“学讲课堂”的教学形式,深刻理解“学讲课堂”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和集体合作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教学做合一”陈云恺一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主张之一的“教学做合一”,长期被认为是生活教育的“教学理论”。八十年代修订出版的《辞海·教育心理分册》持这样的观点,郭齐家教授著《中国教育思想史》也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相似文献   

10.
略论陶行知教学思想的几个问题●杨克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本文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读者。一、关于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改革的独创精神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他倡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只限于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课程编制和德育方法在内。可以说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他的教学论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学生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践行陶行知学生观,必然有利于回归教育本质,恢复教育为生活的本来面貌;也会唤醒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教人学习做主人;还会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教人做创造之人。陶行知学生观还揭示出“教学做合一”是全人类教育之真相,抓住“做”这个中心,就找到了提高教育质量的真经。陶行知学生观对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也是它的教学论。对师范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是体现“师范性”,实现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所以,陶行知把“教学做合一”确定为晓庄师范的校训。 (一)教学做合一,正确反映了行与知的关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是在批判王阳明和杜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知行合一理论基础上,针对中国旧教育的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提出来的。王  相似文献   

14.
傅屹婷 《考试周刊》2012,(41):187-188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提出了众多的教育理念.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影响尤为深远,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为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法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性.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符合教学实践观.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本文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为基础,阐述了这一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以期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相似文献   

16.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研究生活教育理论对推动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观命题做初步探索。一、“教学做合一”理论命题的时代依据任何理论都具有继承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命题当然也具有这一特性。首先,陶行知生活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农村,接受到典型的中国封建私塾教育,深知中国封建教育的积弊,同时体察到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后来留学国外,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遂萌生改革中国教育的思想。回国后致力于中国教育,在中西文化教育思想的融汇中确立了改革中国教育的信念,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7.
《生活教育》2010,(1):30-30
早在1921年,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暑期的一场演讲会上提出了“活的教育”这一命题,后来经过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和完善,形成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精髓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民主事业中做出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作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以及救国救民的道路,始终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情怀,为民族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事业积极地开创普及教育的新形式。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当今新课改中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和借鉴之处。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实践有着多方面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致力于 教育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有效地推动了教育发展。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 平,有必要深入地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保证该思想与教 学工作的深度结合,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分析了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好处,研究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小学 体育教学之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陶行知的说法,它“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学术界已有不少文章论述,但对其中的“做”,专论不多。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核心是“做”,只有“把‘做’字彻底的说明一番,然后其余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