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建构主义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后,知识社会学实践了科学的“理性重建”向“社会建构”的转向,使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从理论转向科学实践,打开了一个至今被忽视了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大门。这种转向与库恩的历史主义的范式理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科学被视为一个“传统权威范式”、一种工匠默会知识和手艺活动、一种范式的政治利益代表,它把科学视为与人类的其它文化活动等价。但由于强纲领知识社会学否定了自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只强调社会因素的意义,从而导致了对科学与理性的全面解构。  相似文献   

2.
成人教育知识发展是事关成人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知识、科学、学科动态关联的视角,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探讨了19世纪以来成人教育知识发展及其核心问题。成人教育知识发展经历了19世纪中叶之前的起源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的专业孕育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专业化时期三个阶段,形成了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混合的知识发展范式,基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参与式行动研究知识发展范式,以及基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性成人教育学范式。成人教育知识发展与实践的关系、成人教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成人教育知识的性质和地位及成人教育知识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是事关成人教育专业化、科学化、学科化的核心问题,也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种新兴范式。作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马奇(James G.March)和约翰·奥尔森(Johan P.Olsen)的《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在具体分析了当时政治研究范式(主要是理性选择理论和行为主义)不足的基础上,以制度为核心,从制度与文化、制度与行为、制度与偏好等方面分析了政治行为、政治制度等的发生和发展逻辑,初步勾勒出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研究取向,构成社会学制度主义研究乃至整个新制度主义的经典。其中,关于政治制度的本原、变迁与设计的探讨是该书…  相似文献   

4.
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社会学基础理论存在二元对立一样,作为社会学分文学科之一的贫困理论研究也呈现出个体主义范式与社会结构范式的二元对立.与此对应,中国扶贫实践也明显分野为个体主义扶贫范式和社会结构扶贫范式,这两种范式分别代表了中国扶贫历程的两个阶段.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原则,中国扶贫应该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参与、多元互动和制度之间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知识社会学是课程社会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对知识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对课程及其知识内容的社会学分析具有巨大借鉴价值。本文通过对知识社会学中既有的对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三大范式,即整体功能论范式、整体决定论范式及分层决定论范式的逐一述评,得出虽然它们都存在一些理论分析的局限性,但是这些范式对课程及其知识内容的研究仍然有其独到与深刻之处,因此年幼的课程社会学注意吸收知识社会学的有关学术成果依然是有益和明智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教育行为进行分析,在传统领域有两种倾向,一是结构主义倾向的教育范式,二是人本主义倾向的教育范式。文章主要尝试对这两种倾向的教育行为进行社会学分析,综合这两种倾向,提出自己关于教育行为的社会学的另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7.
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学理论研究。其传统研究范式处于不断的被“消解”的境况之中.教学理论研究在不断改变自身的存在方式——它显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知识论转向的景况。这一景况发生在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体验”中,这种“知识体验”(渗透)表现在知识观、知识的心理学观、知识社会学三个方面。它表明了教学理论原有基石的裂变以及教学理论研究从规律(探寻)到规则(知识生成规则)的知识论转向。  相似文献   

8.
胡鉴民是中国早期政治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代表。他将20世纪西方政治社会学引入中国,并运用西方政治社会学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从事对自然生产的政治社会、政治起源与变迁、政治组织与民族政治文化变迁等的研究,力图实现政治社会学的中国化,同时又注重建立早期中国政治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学科体系等,从而开创了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育社会学在学理上具有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性质。它受到知识社会学和数学社会学的交互作用和影响。科学知识社会学和数学知识社会学关于科学与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教育的社会学研究都有很好的启迪。在借鉴上述两种知识社会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作为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探讨了数学教育社会学的内涵、层次和基本范畴以及对于中国数学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际教师教育范式转移及其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出现了一种话语上的转向,这种转向实际是教师教育范式的转移。新的教师教育范式在目标确定、组织管理和课程教学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特征。与建立在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传统教师教育范式不同,新的教师教育范式以主观主义哲学为基础,两种哲学对知识与人性的不同看法是两种教师教育范式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回应来自阶级正当性与科学必要性两方面的质疑与限制是20世纪70年代末刚剐得以重建与恢复的中国社会学在理论构建中面临的两大学术任务.强调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的指导关系;强调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坚持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的独立地位,成为当时学界的共同选择.社会运行论的理论构建过程,并没有脱离上述背景,是学界关于社会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研讨的深化与总结.  相似文献   

12.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中主要存在着研究取向论、入学范式论、文化范式论和社会学范式论等几种类型。按照库恩范式理论,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论存在着知识信念论证不足、价值主体不清、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不深入、忽视范例研究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尚处于“前范式学派”阶段。走进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式”概念就成为文论界用以讨论、分析、反思近百年来中国文论知识生产与理论建构的高频关键词。在“范式”概念及相关理论、方法的运用中,学界存在着诸多差异、分歧和模糊之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库恩所提出的“范式”的原初意义的偏离。库恩强调“范式”是以“范例”为标志、由科学家共同体所共享的一种更大的理解框架。将paradigm译为“典范”而不是“范式”,或许可以更好地凸显这个概念的理论内涵与在实际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但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范式”所具有的“典范”意义与“规则”意义又是难以截然分开的。这导致人们往往更多地在“规则”意义的层面上使用“范式”概念并将其混同于“知识型”的概念。从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域对“范式”的概念进行辨正并理清它与“知识型”的关系,可以为我们观照、反思中国文论的知识生产提供可资参考的知识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略论欧美教育平等研究的主要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平等成为欧美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出现了五种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分别是方法论经验主义、分析哲学、解释论、冲突论和批判理论。随着欧美教育社会学主流范式的变迁以及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复杂化,这些范式之间的界限正逐渐淡化,融合多种范式的综合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欧美教育平等研究的主导性趋向。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初开始,西方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呈现出徘徊于科学主义和解释主义之间的“钟摆轨迹”。基于知识-权力视角的解读,可以发现:在朱利安与萨德勒时期,民族国家政府的强制性权力推动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产生及其解释主义转向;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学科规训的制度性权力推动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科学主义转向;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左与右的争论,作为意识形态的结构性权力又推动了解释主义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而从20世纪末至今,随着生产性权力的扩散,比较教育研究则呈现出一种范式的多元主义取向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取向。研究范式演进的“钟摆轨迹”启示比较教育研究者不仅要突破个人局限性,认识到研究范式选择背后所蕴含的知识-权力关系,而且还要锚定自身的范式立场,形成学术共同体内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库恩的"范式"理论对文学理论研究的一系列演变与转换具有重大意义,文学理论研究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思维逻辑和不同的范式,以自由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学理论现代范式,用同一性逻辑的思维彰显出一种启蒙的理性精神;而在后现代范式中,则出现了文学理论研究的颠覆性思维,即:差异性逻辑,其与同一性逻辑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是以质疑为特征、批判自由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表征。这种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范式转型,使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其中,记忆范式、空间范式和文化政治范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多元化的视角启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学批评有过一段庸俗化的历史,这导致了许多人对社会学批评的厌弃。然而,只有把文学放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中进行社会学研究,才能真正摆脱文学批评的“自恋主义”而走向科学化。从丹纳到布迪厄,社会学批评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布迪厄所代表的新社会学批评的崛起对纯美学批评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动摇了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统治地位。如果不能说社会学批评代表了文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唯一方向,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许多新范式中的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类型。因此,今天人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范式既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范式,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所特有的人文性与实践性。本文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分析框架,梳理了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统工具理性指导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的不足,剖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交往理性指导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的优势,阐释了当下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的积极探索,旨在呈现20世纪至今,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发展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