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苇 《图书馆杂志》2011,(2):97-104
刘苇: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关于我个人的对法国电影的感观。说起法国电影,有一个问题,必须先加以澄清。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了很多人。什么问题呢?就是关于法国人的定位问题。我们一说起法国人,就会想到法国人是浪漫的,浪漫的法国人,几乎人人头脑里会有的想法。法国人真的浪漫吗?据我碰到的一些法国人,我和他们之间进行交  相似文献   

2.
爱欲巴黎     
王海龙  王强 《出版参考》2007,(12):52-53
巴黎是一个世人皆耳熟能详的城市,要总结它的特点,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但如果只允许用一个字眼儿来描写巴黎.我想,大约多数人会选择“浪漫”。巴黎到底浪漫在哪里呢?虽然即使不留心.在那儿你也会感受到它.但仔细想来。巴黎留给世人这个鲜明印象.盖因为它的艳帜高张.它的不惧招摇。巴黎,是一席视觉的飨宴。  相似文献   

3.
问:好多人在您的推荐之下,读了木心先生的书,但读过后觉得您对他的评价太高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陈丹青:我说出了我自己的评价,读者的评价应该各不相同吧。网上朋友对我的推介词多有批评,倒在意料中。人家还没见书,高调推介,自然是犯忌的。可是鉴于今天市场上的文学处  相似文献   

4.
《爱是不会凋谢的》是一部自传体爱情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巴黎女学生戴妮丝,爱上了在法国留学的中国画家李凤白,终成眷属。这种“国际婚姻”颇具传奇色彩,很能让人联想到浪漫、热烈,一见钟情等爱情专用词汇。还能有什么比这些词汇更使爱情生动、美丽呢? 《爱是不会凋谢的》却给了我们另一种魅力。这里没有浪漫的初恋,热烈的情欲,以及超尘脱俗般的传奇色彩,然而这部长达二十几万字传记性文学专著却以她平实的魅力征服了读者。  相似文献   

5.
无论搞新闻写作,还是搞文学创作,都追求写得生动.这不仅是对的,而且至关重要.有人写出的文章,自己挑不出毛病,别人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只是谁都觉得不生动,我看这往往比任何毛病、缺点都更大.世上有许多没毛病、没缺点的东西,但人们也不会仅仅因其"完整"而尊重它,因为它没有特殊价值.光光的羊粪蛋,圆圆的鹅卵石,它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我看把它捧在怀里的人不多,道理很简单:它廉价或无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由纪录片被看好所想到的新闻纪录片一度被人冷落,但近来上海电视台开辟的“纪录片编辑室”颇受人欢迎,几乎每集都带有轰动效应,如《毛毛告状》、《大迁移》、《家在上海》等,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这一现象不由引起我的关注,什么道理?我也专心看了几集,拍摄的无非都是平常人物的平常心理,但由于其真、其纯,反映的是人们一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所以颇受欢迎。由此给我们新闻宣传是否可以带来一些借鉴与思考呢?我看是有的。  相似文献   

7.
失恋几乎是人类所能忍受的痛苦极限。为什么当浪漫关系出现问题时,人们会感觉痛苦异常?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说,这都可以在你大脑的神经网络和进化学方面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8.
也谈浪漫     
世人常谈浪漫,我常听、常看。有时看浪漫者,从头到脚无浪漫之形,也无浪漫之气;再看环境,污秽嘈杂,也难生浪漫之意。由此看来,浪漫对人生不可多得,它应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因我无浪漫之情怀,也无浪漫之机遇,觉得浪漫不可企及,但是斗胆谈浪漫总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9.
近来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缘于偶尔听到一儿童用稚嫩的声音问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当时不觉心里一颤,方意识到:寻根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它萌芽于儿童,悖发于中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从黄口小儿到一国之君,个中的困惑,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久久解不开的心结。苏格拉底曾为探寻人的本质而痛苦了一生。我们虽不必为此痛苦一生,但也不能稀里糊涂,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但它起源于什么时候?族谱上最早的祖先是谁?并非人人都明白…  相似文献   

10.
新闻周刊:你如何评价毛泽东? 伊门道夫:作为中国的客人,我不想做这个评价。评价毛泽东,是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任务。我作为一个毛泽东的崇拜者,我崇拜的是毛的历史政绩,如毛拯救了中国人民,推翻了一个旧的社会制度。 新闻周刊:你总共画过多少幅关于毛泽东的作品? 伊门道夫:我记不清了。但我的第一幅关于毛泽东的作品是一个木头雕像,当  相似文献   

11.
电视深度报道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档电视栏目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我曾把十年作为大限.不少人认为这样的估计太乐观了,经常是"各领风骚没几年".然而,海派电视的<新闻透视>从1987年创办到现在已经20年了,其风采仍然"浪漫依然",堪称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活化石.解读这样一档节目,可以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沈晶 《记者摇篮》2006,(3):53-54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是新闻也好、资讯也好;是教育也好、娱乐也好,透过一个动听的故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底之下,有谁爱听闷道理与人教训呢?著名纪录片监制与导演Kirk Wolfingerl曾经如是说:我是从事说故事这行业的,不论你是新闻工作者也好、拍电影或纪录片也好,都是从一个故事开始。我若是真的要传递什么信息,我透过电邮好了,我若是真的要宣扬什么大道理,我让传道的人去处理好了。但不管你有信息要传递也好、要宣扬什么大道理也好、是教育或公共效益的事也好,有什么比透过一个好故事来得更有效?电视,是“说故…  相似文献   

13.
正网络现今已不仅仅是人们常用的学习和工作工具,而渐成人们的生存依赖。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网络言论自由权,层出不穷的网络民意表达也随之涌现。但当今网络民意的表达总体上呈现出口水战多而理性争辩少、宣泄情绪者多而负责任地提意见者寡的现象。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帕特里夏?华莱士认为,人们在面对面交流时,更倾向于赞同对方的观点,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要比现实中表现得更为冷  相似文献   

14.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24名在读的军校政工专业研究生中作了个调查,了解大家对2000年以来《解放军报》推出的哪些典型人物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结果能普遍答出来的只有杨利伟、杨业功等几人。这5年军报推出的大大小小典型不说上百,起码也应该有几十个吧。为何我们能记住的只有区区几个人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想,我们的典型人物所以不能在读者脑中打下烙印,跟我们没有写出人物个性从而使其“活”起来有很大关系。读者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对见过面的人比只见过他的照片的印象要深,而对见过照片的又比只听别人描述过的印象深。我们写典型就…  相似文献   

15.
人们曾经问我,当前出书的“热点”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现实。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推进,已经使图书出版必须及时地回答人们热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了。不论是学术的研究、历史的陈述,还是艺术的创作、理论的探讨,实质都是在追寻人,都是在求索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环境的关系乃至人与  相似文献   

16.
获全国新闻摄影大奖赛最佳奖的《拚到底》(见本期封二),我看了不止一遍,每次都深受感动。在和一些新闻同行谈论它时,我甚至说:“它是无可挑剔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呢?就是因为它的真实感令人折服。事实上,要用评价平常报纸上刊用的照片的眼光来找它的问题,倒也不是挑不出毛病的。例如:在后面挽着班长吴卫平的战士的面部光线太暗;山坡上正在战斗的两名士兵,射击姿势也不象人们印象中的样子;画面上的人大都没有戴钢盔,是不是不符合有关规定?等等。但是,我相信,如  相似文献   

17.
写了10篇“闲话天津卫”,仅是想就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缓慢这一现象,谈谈人的观念、意识和素质的影响。人们热爱自己居住的城市,情有可原,但客观地看待一个城市的优缺点,却并不那么容易。每一个人都不完美,何况一个城市;既然可以评价人的长短,何以不能论说城市的优劣。可以用宏篇巨制比较北京人、上海人,何以不能用短章绝句谈谈天津人?这10篇短文大概应属于“印象性报道”范畴。我翻了翻一些国外通讯报道,试图找到对应的文体,像《从底特律看到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幽默?我照的比说的自然些,幽默可以缩短人与人的距离.2王文澜幽默摄影作品@王文澜~~  相似文献   

19.
对感觉的过分强调往往使得许多人认定感觉便是艺术的代名词,艺术家便是挥洒浪漫感觉的人,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的确,丰富敏锐的感觉汇聚是艺术灵感产生的前提,但我这样说实际上有赖于一个基础:即对生产、生活已有知识以及前人经验总结,虽  相似文献   

20.
九月流光夜     
物质时代,每天面对着诱惑——形而下的、形而上的,斑驳了浪漫消失之后的凡俗生活。 不知时光自己有没有记忆?也不知人们的心情是太精彩还是太无聊?平静的好日子多少总莫名冒出些念头:能不能来点“不一样”的感觉? 这着实不是小事,因为我们渴望的,是有质量的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