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科学的体育锻炼在脑力劳动者身体机能方面和劳动、消费、精神生活方式方面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有利于脑力劳动者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诣在使脑力劳动者提高对科学体育锻炼强大功能的认识,不断改进并完善自身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疾病,增进健康,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相似文献   

2.
温州地区民营企业家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伯乐 《体育学刊》2006,13(4):41-43
对温州地区87名28~59岁的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情况、生活方式、体育锻炼行为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地区民营企业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所患疾病前6位的是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脂肪肝和慢性肝炎(人均患病率达3.13次)。体质测试总体合格率为67.82%,低于全国合格率(71.40%)和浙江省的平均水平(79.70%)。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生活方式不科学,参加体育锻炼少。建议民营企业家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重视身体健康及卫生知识方面的教育,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3.
高职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的二维角度,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当比例的高职学生有着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亚健康症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和缺乏体育锻炼是男女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与体育教育是影响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建议:强化学生健康意识,对不良的生活习惯采取积极的健康干预措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建立生活方式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从闲暇活动、工作与睡眠、体育锻炼和不良习惯(吸烟)四个方面,探寻辽宁省20-59岁人群生活方式的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成年人有着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性别上看,女性好于男性;从年龄上看,两头好于中间。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层随机抽取了辽宁省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4 628人,以调查辽宁省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行为,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辽宁省青少年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校内外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均以功课为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较重,直接影响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安排;辽宁省青少年校内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学校体育教学与校外体育锻炼的契合性不强,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分散,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个体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因素、社会导向因素是辽宁省青少年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生活环境因素对江苏省城市脑力劳动者体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参加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的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和补充调查的城市脑力劳动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我省脑力劳动者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因素,包括是否锻炼、胖瘦状况、血压状态、是否吸烟等诸因素以及其它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性等,并探讨这些因素对脑力劳动者体质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许多现代文明病。本文主要探计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此促进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深入,脑力劳动者的亚健康问题越来越普及和年轻化并逐渐影响社会发展。在导致亚健康的诸多原因中,不良生活方式和各种压力起着主导作用。通过研究证明,亚健康的高发期与脑力劳动者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及不良生活方式呈正相关。因此,治理亚健康主要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及改善社会环境,并以政府的力量建立起全社会范围的长期体质监测,体检和健身制度。只有实现了脑力劳动者身心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对高校师范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等院校师范生生活比较规律,参与体育锻炼为提高身体素质,未参与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时间和没有场地等。针对问题,就如何构建高校师范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与生活方式相关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生活方式以及两者相互关系,对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共104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生活方式的调查和体质状况的测试。生活方式调查采用《生活方式自评量表》,体质测试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果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习惯表现参差不齐,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运动不足,饮食结构不尽合理,应激控制能力欠缺方面;同时,体育锻炼与身体成分、体质综合得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运用健康检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长沙市高校480名在职高级知识分子(副高以上职称)的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许多高级知识分子有不良生活习惯:熬夜人数较多,睡眠时间较短;不注意饮食习惯;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高校知识分子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缺乏体育锻炼、不良饮食习惯、喝酒、余暇时间安排不合理等方面。建议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加大对学生的休闲教育,引导其合理安排余暇时间;加强健康意识、健身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自我健身指导能力;同时大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技术教学中融入健康第一的观念和意识;呼吁大学校园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丰富学生体育活动项目,加强对体育锻炼柑性的宣传与指导。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考察广州市中职学生生活学习及参加体育锻炼等情况。结果表明:中职学校场地、设施、师资质量大幅提升;多数学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能够适度参与各种社团的体育锻炼;学生体育参与特征鲜明,体育认知客观而又科学,锻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伴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同时就家庭背景、学校体育安全机制等不利因素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稳定性特征看上海市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稳定性特征来看,上海市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程度还远远不够.少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模糊,还没有形成全面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半数中学生没有养成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校内生活方式和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不利于中学生形成长期稳定的体育行为和体育锻炼习惯.校外方面,中学生在家课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时间难以保证,少数中学生没有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和没有人指导,体育锻炼场地缺乏,锻炼场地不便利,没有体育锻炼的伙伴,大多数中学生还没有稳定的体育锻炼项目,制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研究认为,体育锻炼时间、场地和方法(项目)是制约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3个基本要素;提高校内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是根本,校内、外体育活动互补是体育生活方式稳定性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与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从南京大学等11所院校共抽取研究对象2 783人,其中男生1 410人,女生1 373人。体质测试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生活方式调查采用《生活方式自评量表》。结论:江苏省大学生生活习惯表现参差不齐,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生活方式;男生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高脂、高盐饮食、忽视安全;女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包括高糖饮食、体育锻炼少;体育锻炼与身体成分、体质综合得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对上海市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并对两者作相关比较。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认知总体上得分较高,但在男女间、初中和高中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区与郊区学生间没有显示差异性,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锻炼行为态度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体质测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中北大学、山西大学2002~2004届硕士研究生的体质与生活方式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生生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饮食习惯、吸烟状况优于男生;男生参与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生;(2)研究生的体育锻炼与其体质水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锻炼人群体质健康述评优于不锻炼人群,并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城镇中年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中年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存在着过轻和过重的现象,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生活方式不健康因素较多,如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酗酒、睡眠不规律等现象;通过因子排序发现影响武汉市城镇居民健康的因素依次为体育锻炼、日常生活规律和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天津市4所高校抽取的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及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旨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有32.25%的学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男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略高于女生;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增;大学生体重增长显著,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现代化生活方式给人带来了一系列的健康隐患。本文探讨体育生活化和现代人的健康关系,指出体育生活化与现代人的健康休戚相关。体育生活化是指导现代人获得健康、得到幸福感、满足感以及愉悦感为鉴标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符合现代人多元化的健康要求,是一种科学、合理、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