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结合两年来实行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版”)并与原《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旧版”)进行比较,我们经过认真学习和运用,认为新版《规定》中的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新《规定》之优点1·关于书眉、中缝的差错,旧版规定每处计1个错。这一条显然偏严,因为现在电脑排版,书眉如果有错,相同错误肯定一连串,这样一来,一个书眉的相同错误,很可能导致该书编校质量为不合格,这显然有失公允。所以,新版将其改为:“书眉(或中缝)中的差错,每处计1个差错;同样性质的差错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2.
图书质量管理营销项的评价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新出图 [1 997]79号 ) (以下简称《规定》) ,将图书质量管理分为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印装质量等不同管理环节 ,在《规定》的第二章第三条更明确指出 :“为了便于管理 ,本规定将有连带关系的选题和内容 ,合并为内容项 ;将编辑加工和校对 ,合并为编校项。”《规定》还具体规定了内容项和编校项质量管理的分级和标准 (在附则中附有《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图书质检国家标准” ,这一标准为各出版社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进行图书质量监控提供了科学依…  相似文献   

3.
1997年,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图书质量的分级、标准和管理,以及奖励与处罚,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前两年对出版图书进行质量检查的结果表明,图书的合格率相当低,其中编校差错率超标问题最为突出。 从前两年的统计资料看,图书编校质量合格率约为1/3左右,其余2/3左右的书编校差错率超标。是否可以这样分析:这是由于平均约有1/3左右的编校人员具有较高  相似文献   

4.
为制止图书编校质量的全面滑坡,各个出版社都在当前的质量检查和出版过程中,学习、贯彻新闻出版署1922年制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增强对校对质量的管理力度,力求扭转“无错不成书”的不正常现象.但在执行图书质量管理试行规定中,大家普遍感到,把编校差错率控制在一万分之一以内(合格品起始标准),难度很大,信心不足.那么,万分之一的差错率作为合不合格的分界,是否过紧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5.
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奇 《中国编辑》2003,(4):16-19
二十年来,图书的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了困扰我国图书出版的老大难问题。新闻出版署先后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并从1993年开始,不间断地对全国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但是,从总体上讲,“无错不成书”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再次敦促全国各出版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编校工作,提高编校质量。编校质量保障问题,又一次成为我国出版界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6.
黄克鲁 《出版科学》1999,(3):37-37,39
图书差错率是图书质量中重要的一项。《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将图书差错率分为优质、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以差错率不超过1个错/万字为合格线、就校对工作而言.或优质或良好或合格,这定的差错率是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达到这一定的差错率之后再一遍一遍地校下去实属不必;反之,尚未实现这一定的差错率就终止校对则为不足。道理并不难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具体地估计一部书稿的差错率.由于没有陪当的差错率估计法.所以我国各出版社都将校对遍数作死板规定.“不必”尤其是“小足”的事是普遍而经常地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李芳 《出版参考》2015,(Z1):57-58
国家历来对图书编校质量非常重视,《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的出台,均是有关图书质量保障的具体要求。教育理论图书如何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编校质量体系,本文将进行深入探讨。2002年,国务院颁布《出版管理条例》;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图书质量管理规定》;2005年3月1日《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开始执行,明确了图书编辑出版的责任机制,并细化为图书的前期保障机制、中期保障机制和后期保障机  相似文献   

8.
郝欣 《编辑学报》2011,23(5):411
问《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第17条指出:“经检查属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以继续发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请问,差错率恰好为万分之五的怎么处理?  相似文献   

9.
浅谈校对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差错率超过规定标准,原因是多样的,有编校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的原因,有编校人员水平的原因、有校对人员工作量与编辑发稿量之间关系的原因……大家公认的原因之一是:编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是图书编校质量低的主要因素.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0.
李芳 《出版参考》2015,(4):57-58
2002年,国务院颁布《出版管理条例》;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图书质量管理规定》;2005年3月1日《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开始执行,明确了图书编辑出版的责任机制,并细化为图书的前期保障机制、中期保障机制和后期保障机制,在每一阶段,都有关于图书质量保障的具体要求.可见,国家对图书的编校质量非常重视,出版社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应构建完善的图书编校质量保障体系,将精品战略落到实处.如何提高教育理论图书的编校质量,笔者认为应严把选题关、编校关和质量关.  相似文献   

11.
看到新闻出版署公布直属出版社第三次图书质量检查的结果,着实吃了一惊。据报道,抽查16家出版社的32种图书,其中编校质量不合格品达69%(什么叫不合格品,1992年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的第五条有说明:“一般性差错以万字计算差错率”,“有六处以上(包括六处)严重文字错误,或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的,为不合格品”)。 大家知道,新闻出版署的直属出版社包括了一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一向以出版态度严肃著称的出版社。如今这一类出版社的编校质量尚且如此,那末,有些不知“三审制”为何物,  相似文献   

12.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当前,制约图书质量上台阶的关键因素仍然是编校质量不合格。相当一部分图书的差错率超过新闻出版署规定的万分之一以下的合格标准,在读者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要求出版社公开作出质量承诺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如何全面提高图书质量,这是出版界每一个同志都应认真思索的问题。作为一个老编辑,十几年来,我当过一百多种图书的责任编辑,担任过一百多种图书的复审或终审,个中酸甜苦辣,体会颇深。下面是我对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国家新闻出版署1997年3月的79号文件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然而,在<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中并不包括应用统一的、规范的自然科学名词,在随后颁布的新闻出版署第8号令<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也没有提及图书中关于自然科学名词的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图书编校质量常见差错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中指出:"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就是说,连续检查10万字,其中有10个差错,箅合格,如果再多0.1个差错就算不合格了.我在参加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活动中体会到:对于出版社来说,打造一本编校质量合格的图书并非易事,需要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和校对人员,付出艰辛的劳动,进行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才能取得.  相似文献   

15.
图书印制(印刷装订)质量是图书整体质量的一部分,是实施图书精品战略和落实《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么,出版社如何提高图书的印制质量呢? 一、高度重视印制质量 新闻出版署1997年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把图书的质量分为内容、编校、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四个方面。相对而言,提高图书内容、编校、装帧设计质量已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新《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指出,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和印制四个方面。根据图书的成书过程和图书作为一个物体的形态,我们不妨将图书质量的四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内容和编校属于内在质量,是图书的内涵,是图书的隐形的潜在的东西;设计和印制基本属于外在质量,是内容的载体,是图书的有形的显在的东西。图书质量的把握和提高必须从内在、外在质量两方面着手,科技图书作为传承科学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更应如此。内在质量的把握和提高新《规定》比1997年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增加了对出版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图书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修订、颁布了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再度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图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编校质量,编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校差错的多少;编校差错的多少一取决于编辑的加工质量,二取决于校对的校对质量。众所共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以及延  相似文献   

18.
在2001年至2002年度河南新闻出版局进行的全省社科类期刊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传奇文学选刊》的差错率为2.72/10000,迈入差错率低于3/10000的先进期刊行列,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传奇文学选刊》1997至1998年底差错率曾居于落后的14.48/10000;1999至2000年度差错率也居于5.08/10000,而在  相似文献   

19.
一谈到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势必涉及差错认定这个关键环节,对此各出版社时下比较通行的做法是:一、成书的质检。审读员审读全书,依据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以下简称《计算方法》)初步算出差错率后,将记录表与责任人见面并经过申诉、争议、反馈,最后确定差错率。二、清样的质检。程序是审读员随机抽取清样中的一部分审读,随后将记录表交责任人认定并由其在校样上改过,质检人再根据结果算出差错率,合格的即可进入付印阶段,不合格的退责任编辑重新通读余下部分,继而再检,直至合格。不难看出,差错认定…  相似文献   

20.
雨田 《中国编辑》2004,(6):84-85
前不久,我国某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所属出版社的一批资深编辑组团出访日本。在访问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机构讲谈社时,我们的一位出版家向日方谈起这样一个问题:为确保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日本出版界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当谈及我们中国目前对出版物编校质量规定,出版物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为合格品时,日本出版家对提出编校质量这样的问题甚感惊奇。他们除了对我们制定“差错率标准”不能理解外,还连连反问:“出版物为什么要错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