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朱文博 《今传媒》2014,(5):113-115
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层之间所获取知识量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不利于社会公平的。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介技术的出现,知识沟理论也不断发展,演化成信息沟等,最终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数字鸿沟概念。数字鸿沟也由三道构成: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充分体现出出,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特点,以及知识沟并未缩小而在逐渐拉大的趋势,人与人之间正在区隔化。  相似文献   

2.
数字鸿沟的研究是知识沟理论在网络新媒体视角下的延伸。本文从数字鸿沟的"接入沟"和"使用沟"入手,着重分析手机媒体对个人层面数字鸿沟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目前中国手机媒体的第一道数字鸿沟即"接入沟"已经呈现出不显著的状态,而手机媒体在缩小既有知识沟以及数字鸿沟中可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3.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皆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对数字鸿沟的这两个维度的研究,的确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数字技术的分布和应用不平等的社会景象。然而,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却被研究者们忽略了;在当今信息社会,这直接关涉到个人与社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到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鸿沟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被研究者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且从未被纳入到相关研究设计中这一事实,本研究假设:(1)由互联网的接入差异可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2)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3)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对一个在美国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再分析,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上述三个假设。本研究的发现为“数字技术的分布和使用的不公带来了不利的社会影响”这一论断提供了经验证据,譬如,知识沟便是这种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互联网接入而言,互联网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有更大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接入日渐普及的今天,有关政策应对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予以更多关注。此外,就传播理论而言,知识沟一方面可被视为是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一个介于接入沟、使用沟和其他社会不公之间的中间变量;另一方面,借助于对数字鸿沟的研究,知识沟研究亦有了不断发展的潜能,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新媒介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在这样的意义上,可将数字鸿沟理论与知识沟理论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4.
外来工使用微博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0年起,微博在国内持续火热,人们纷纷卷入信息浪潮。微博的盛行被认为是"草根话语时代的到来",部分学者认为微博的草根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媒体出现时"知沟理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但是目前活跃于微博之上的所谓"草根"主要集中于城市白领和在校学生,1.6亿外来工群体却徘徊于微博门外,他们一直处于被微博关注的状态而甚少主动发声。外来工群体的重要性决定了这个群体绝对不可以被排除在微博新媒体带来的信息革命之外,不能因知识鸿沟与社会隔绝。本文从对外来工聚集地之一的深圳龙岗工厂片区的问卷调查入手,分析外来工使用微博现状,并试图探索提高外来工微博使用率之道,促使外来工主动掌握话语权,突破"被关注"。  相似文献   

5.
曹羽 《东南传播》2016,(4):73-75
知沟假说最早是在信息社会时代末提出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知沟理论的应用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特性使得人们认为,知识鸿沟会逐缩小。本文基于最近五年的网络调查数据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有扩大"知沟"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也译为数码沟,借鉴学者祝建华的观点,数字鸿沟的概念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在使用互联网上的差别”。①Attewell将“数字鸿沟”更为具体地划分为“一级鸿沟”和“二级鸿沟”。②通常情况下,我们也将其称为“接入沟”和“使用沟”。一级鸿沟指“电脑或互联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二级鸿沟”指个人在互联网使用上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接入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原本稳固的社会结构产生了裂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小家庭里数字化移民和数字化土著之间的代际鸿沟。笔者以代际关系的演变为着手点,从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研究了代际鸿沟的具体体现,得知文化反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代际鸿沟,因此子代要积极做数字化移民们在互联网的这片新的土地上的引导者,以促进亲子关系,共享信息传播,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接入情况及参考咨询馆员的组成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高校图书馆之间存在较大的电子资源接入沟和使用沟,进一步影响了高校之间的知识沟。提出要缩小信息时代的三道数字鸿沟——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高校图书馆应该多方参与图书馆联盟,加强人员培训,构建“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9.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  相似文献   

10.
张琴 《青年记者》2017,(5):123-124
数字鸿沟一词最早是由马克尔基金会的前总裁利奥伊德·莫里赛特提出的,他指出“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鸿沟.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广泛参与了对数字鸿沟的研究.如祝建华给数字鸿沟以操作性定义,即如何测量数字鸿沟.①韦路、张明新认为“第三道数字鸿沟”是“知识获取鸿沟”.②就对“数字鸿沟”的不同理解来看,狭义上把“数字鸿沟”局限于不同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区间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别;广义上的理解则认为除了互联网之外,还应该包括其他许多信息传播技术,如电话、有线电视、手机等.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广义上对“数字鸿沟”的理解,并特指在接近和使用智能手机互联网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网络知识对网络使用意向的影响:以大学生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在互联网接受过程中的作用应受到学者们更多关注。基于对我国279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将"网络知识"(Internet knowledge)的概念与"网络经历"(Internet experience)、"自我效能感"(Internet self-efficacy)有效区分开来。将网络知识整合进"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之中,确立了其作为一个有着足够信度和效度的变量对网络使用意向的显著影响。本研究的这一发现,为实现将技术接受模型与知识沟(knowledge gap)和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研究相互衔接的努力提供了理论契机。本文的结论也为今后的技术接受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数字鸿沟的相关概念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困难是社会数字转型面临的重要挑战,文章剖析相关政策的内容结构,可为政策优化、数字鸿沟弥合、利益相关者协同推进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过程]文章构建“政策工具—数字鸿沟—行动者”三维分析模型,对我国政府发布的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政策文本内容和结构进行编码分析,根据量化结果提出政策与实践优化策略。[结果/结论]目前政策主要运用供给型政策工具,子类工具运用有所倾斜;数字鸿沟维度侧重于解决接入沟问题、集中依赖少数政策工具;行动者类型多元但功能调动不均,部分行动者类型有待细化。可从以下路径优化:加强政策工具体系的平衡性,以需求驱动“缺位”政策工具的充分运用;以鱼渔兼授理念强化使用沟和知识沟治理,循序渐进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调动多元行动者并细化类别,挖掘行动者角色和价值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数字鸿沟不仅在每个国家中存在,而且存在于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如何缩小和填平数字鸿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课题。互联网诞生后,被寄予希望成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有力工具。但事实是互联网使得原有的"旧沟"未平,又出现"新沟"。手机媒体具有可移动、方便携带的特点。使用手机不需要高深的技术,是落后地区和贫穷民族追赶现代社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数字鸿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辨析。数字鸿沟虽然是一个为媒体和学术界所广泛使用的概念 ,却迄今并未有约定一致的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本文首先回顾了数字鸿沟概念提出的背景、演变 ,然后对各种不同的数字鸿沟定义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最后介绍了两种具体的数字鸿沟操作定义 ,即祝建华的数码沟指数和金兼斌、熊澄宇以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为衡量指标的数字鸿沟测量方法。本文对于公众以及学界今后有关数字鸿沟的讨论和研究 ,无疑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王润 《编辑之友》2018,(8):61-65
“数字鸿沟”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将“数字鸿沟”问题放置于我国具体的互联网实践之中,从人的主体性和技术的社会因素两方面加以认识,以充分理解中国社会背景下“数字鸿沟”问题的现实情境.通过对64名被访者的访谈,笔者发现信息弱势群体试图摆脱社会结构的限制、发挥人的主体性,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身体不在场特征、中低端通信市场以及信息化的普及为数字鸿沟的弥合提供了可能性,反映出中国网络社会突破“数字鸿沟”的潜力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区块链热"背景下,受众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认知上,也表现在思维、接入沟、使用沟和媒介素养上。警惕区块链被少数精英垄断,防止数字鸿沟扩大,就要在科学认识区块链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政府搭台、受众主导的方式,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合力,探索"区块链+"的应用,同时增强受众网络接入意愿,缩小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8.
"区块链热"背景下,受众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认知上,也表现在思维、接入沟、使用沟和媒介素养上。警惕区块链被少数精英垄断,防止数字鸿沟扩大,就要在科学认识区块链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政府搭台、受众主导的方式,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合力,探索"区块链+"的应用,同时增强受众网络接入意愿,缩小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9.
在老龄化社会大背景下,老龄化的问题反映在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在新闻传播领域即表现为老年数字鸿沟的问题.老年人成为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老年数字鸿沟的现象越加凸显.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社会调查法,在数字时代大背景下,从信息通信技术的接入、老年人对待新媒体技术的认知与态度和媒介生态的角度分析了老年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缓解老年数字鸿沟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字鸿沟"自1989年出现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文本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数字鸿沟研究划分为四代:第一代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拥有者和缺乏者在接入信息通讯技术(ICT)方面存在的鸿沟;第二代将ICT素养和培训方面的鸿沟、ICT利用水平方面的鸿沟纳入其话语;第三代研究重点放在ICT接入与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上;最新一代的学术思想则是从社会分化、社会排斥及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断定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字鸿沟思维来对待本已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表2。参考文献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