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台网再次掀起联动的新高潮,但这种台网联动不是电视应对新媒体冲击的长久之计.面对电视收视量的一度下降,现阶段电视台应利用已有优势,转变思维,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积极做好自办新媒体网站建设,构建全媒体平台,走“融合式”全媒体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合作背景 台网联动概念最初在2007年提出,“是指以优质的版权音视频资源为核心,整合联动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和音视频网站两个播出平台,实现对目标受众的无缝隙全媒体覆盖”.①所以最初的台网联动,即台网合作,是指广电机构自身旗下的电视台和电视网络的合作,即向全媒体平台转型过程中的概念.但是后期随着视频网站的蒸蒸日上,逐渐演变成了电视台(主要是各大卫视)与商业化网站尤其是视频网站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传统主流媒体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宜昌三峡广播电视台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喉舌,在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步伐中,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创新主题成就报道方式,打造全新的“点赞”系列原创融媒体专栏,实行“先网后台、台网联动”的传播方式,通过精品创作、多元传播,进一步提升党媒“四力”,抢占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4.
王战  黎蕾 《东南传播》2014,(12):1-3
2014年是台网联动的转折之年,湖南卫视"芒果TV独播战略"显现了目前台网联动存在的两大困境:一是电视媒体与外部视频网站的联动不可长久持续;二是现阶段电视媒体内部的台网联动在网站内容、技术、推广等方面还无法占据优势,因此电视媒体在制定未来的联动策略时还需要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规划。短期来看,需要拓展联动的广度和深度,为提升电视媒体自建新媒体平台的实力争取时间;长期来看,加强内部的台网联动、弥补内部台网联动的不足是传统电视媒体走向全媒体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冯军伟  高菁 《新闻前哨》2021,(3):98-100
新媒体环境下要塑造好戚继光形象,获得高效的传播,需要凝练“核心形象”,守正“传播理念”;关注“传播对象”,构建以“人”为核心、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传播机制;开拓“传播渠道”,发挥矩阵内外联动的全媒体传播形式;策划“传播内容”,聚焦“个性文化”的内容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郝勇 《新闻战线》2022,(7):97-100
从话题向主题转变,凸显价值观传播的引领功能;在“看流量”与“重质量”的变奏中,塑造传播新境界;以光影流转的影像呈现,展示中国文化传播的世界意象。在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大背景下,电视及网络平台呈现的2021~2022年度跨年晚会,在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用创意带话题、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话题丰满节目等特点。在传播路径上,则多采用大屏小屏融合、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联动等手段,以提升跨年晚会综合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联动在拓展报道广度、增加报道温度、提升报道高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城新媒体集团将全媒体联动战略作为提升内容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从策划、采访、传播等方面综合发力,通过横向协作、纵向贯通、借船出海,使“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报道实现了出新出彩。  相似文献   

8.
王乐飞 《新闻战线》2022,(17):59-60
纵横联通、县市联动、渠道整合,构建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的全媒体传播链,汇聚巨大的“传播流量”,擦亮城市的“幸福品牌”。渠道与内容相互加持,流量与品牌相互赋能,拓出融合“新场景”,激发融合“新动能”,出彩又出圈,是苏报探索的媒体融合“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三峡融媒体中心以全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体系创新为突破口,整合全媒体传播资源,组建融媒体报道专班,探索全媒体报道形式;深入践行“四全”媒体理念,探索全平台互融的“全效融合”传播路径。在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中,直播“打头”,报纸“提气”,新媒体“升华”,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全媒体内容生产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需要借助媒体宣传。随着全媒体的高歌猛进,各类新旧媒体的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可谓“百家争鸣”,这也是媒介属性的迭代。但无论平台、渠道等如何日臻完善,新闻传播的根本仍然是“内容为王”。面对发展变化的媒介形态,我们要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的优势,加强农产品品牌传播的精准选题与策划,助力农产品传播多元化、深入化,为乡村振兴开拓农业发展体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曹华 《新闻知识》2012,(8):77-78
台网联动使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打破传统的传播模式,在媒体资源、节目内容及推广、广告营销等方面进行共享与合作,不仅推动网站流量的增长,为电视媒体带来更好的口碑及关注度,同时也使广告商获取更高的商业利益。更深层次的台网联动营销模式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友言在先     
孙大东 《兰台世界》2019,(11):10-10
全媒体时代,档案用户的需求不断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2012年,毛天宇、常杰在《档案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全媒体时代档案宣传的新思路——以BTV“档案”栏目为例》一文,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专门探讨档案全媒体应用和传播的文章。此后,相关研究逐渐丰富,研究深度及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从档案全媒体的具体应用到全媒体在档案、图书情报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策略,从全媒体背景下电子档案管理和档案管理平台建设到信息传播中的档案受众,从全媒体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到全媒体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服务……全媒体为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在这种背景下,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未来,如何满足用户的多元性、个性化需求将成为档案全媒体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日前,优酷与山东卫视就其全新综艺节目《歌声传奇》达成深度合作,优酷作为山东卫视台网联动战略合作伙伴,与山东卫视同步播出这档节目。《歌声传奇》是综艺节目展开全面台网联动的创新尝试。优酷在此次合作中还将把自制网络综艺节目反向输送到山东卫视,形成真正的“内容联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46-54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媒体形式推陈出新,媒体从内容、渠道、功能各个层面高度融合,“全媒体”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应用。如今,报刊全媒体在新闻生产、渠道覆盖、内容复用、传播策略等方面的格局业已初现端倪,有的报刊已经在新媒体形式的包围下“杀出一条生路”,有的却陷入了全媒体迷思之中。  相似文献   

15.
罗昕  张瑾杰 《中国编辑》2023,(10):30-36+53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是理解全媒体传播体系内涵的核心要素,是系统性、完整性、辩证性的统一整体。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关键指标体现为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应做好清理落后资源,盘活既有资源并开拓崭新资源;形成组织、产品与运作的合理结构;在内容形态、媒体功能与受众定位上差异发展;统筹好各级各类媒体之间的关系,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协同高效格局。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路径搭建应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推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李威 《视听界》2012,(5):66-68
台网联动是以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起之后出现的新名词,表达着电视与网络密切联系、渴望互动的态度和愿景。提法出现至今,台网联动策略还主要是双方互为宣传或电视内容的多媒体输出,我们称之为台网联动1.0时期。在当前电视媒体发展面临瓶颈,新媒体全面进入web2.0时代,台网双方都对彼此的合作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期望,台网联动开始从1.0向2.0升级。  相似文献   

17.
韩冰 《东南传播》2012,(5):86-88
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新闻传媒形态的转型,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进行传播内容的"跨媒体"传播,已成为传媒发展的主流。新闻传媒的运营模式由以往的单一化媒体运营转变为全媒体化运营。全媒体化运营模式的建立使新闻编辑业务的媒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闻编辑业务需要进行创新,以发挥全媒体优势,实现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栾轶玫 《视听界》2009,(1):43-45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首先要处理好新旧媒体的关系。本文结合新媒体发展的三个阶段,指出中国广电媒体台网一体道路上的三个阶段:即WEB1.0的“网为台服务,台为网铺路”的台网联动阶段;WEB2.0的“台网平行,互动前行”的台网互动阶段;WEB3.0的“网为中心,台为辅助”的台网融通阶段。  相似文献   

19.
周强 《新闻前哨》2021,(3):24-25
地市媒体融合是大趋势,融媒体中心建设是重要支撑,内容建设是融合的核心。地市媒体融合要实现从“相加”到“相融”,做到“全媒体、融传播”,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20.
钱蔚 《新闻战线》2021,(5):20-23
“四全媒体”时代,央视网认真落实“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发展战略、“5G+4K/8K+AI”战略布局,以建设中国网络媒体领军者和独具竞争力的全媒体综合服务商为目标,以“新主流、智平台、全媒体”为战略方向,发挥网络视频的特色优势,奋力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一流新闻网站,致力做党的声音的网络传播者、人民美好生活的视听服务者、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助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