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农民阶级的多元分层是20年农村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处边 疆民族地区的云南农村,其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阶层结构的变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在次级政治体系—— 乡村政治社会中,农民的阶层分化是制约乡村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乡村政治发展的前景在于认真分析 各阶层的政治心理和政治参与,并通过乡村基层组织,实现各阶层的政治整合。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治理是多元主体对乡村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协同共治的过程。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公共性、治理目标的综合性,最终目标就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一要衡量现行政策与体制是不是使农民减负增收;二要衡量乡村社会的公平分配状况;三要衡量农民公共参与水平及其权威认同;四要分析乡村社会秩序是否满足村民安居乐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离不开乡村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农村土地财产权的不同制度安排产生不同的乡村治理的权威结构和治理模式.与土地农民集体财产权制度相适应的是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的公共权力治理模式,而农村改革以来的双层土地财产权制度安排形成了"乡政村治"的分权式治理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将为乡村治理提供私权力治理的新维度,以弥补单纯依靠公权力治理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社会资本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以其特有的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特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铺垫乡村治理制度平台、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降低乡村治理的治理成本等重要作用。分别从合情性建设-创新社会资本的载体投入、合理性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的塑造积累、合法性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法治轨道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中国实际,前瞻未来发展,在深深把握中国改革发展脉搏、敏锐洞察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我们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富国之源,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回顾和梳理乡村农理研究,总结乡村治理经验,以其促进乡村多元治理发展,促进乡村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进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而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治理体系滞后、治理法治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治理队伍、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专业队伍,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引擎"作用是摆脱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乡村社会的治理,要求制度安排的均衡,国家和社会是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治理制度的健全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与均衡。建国以来,从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对社会的完全控制,到乡政村治时期的控制放权,再到免农业税后的国家从社会的逐步淡出,治理制度的安排不断发生着变迁。我国乡村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既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追求制度均衡的过程。追求乡村社会治理与善治的过程,就是完善基层民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农村教育是国家治理理念与目标的重要传导途径,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面向乡村“善治”目标,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应面向乡村社会致力于优化人心、生产秩序和生成能力。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悬浮”状态,如机构上移、“农教互离”以及教师角色变化,严重限制了其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因此,农村教育应选择“教治”融合、“校地”融合、“教产”融合与“四教”融合的路径,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生态,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治理能力弱化,组织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在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以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存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新乡贤"培育制度缺失以及对"新乡贤"缺乏认同感等困境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重塑农村的乡贤文化,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开始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1.
也论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敏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15-19
文章在充分分析了乡村旅游及生态旅游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旅游提出的背景,探讨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最终为乡村生态旅游这个新概念给出了笔者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教育必须以农为本.农村教育的伦理诉求应主要的体现在它的功能和价值取向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全面落后的现实,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是农村教育最根本的伦理诉求.农村教育改造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改造,必须彻底消除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化农村教育的为农性;必须彻底改变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现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最终目标;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教育与农村社会相隔离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民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由此带来阶层分化,给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我们新时期开展农村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演变表明,农村社会各阶层和谐发展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调整农村阶层利益格局,淡化阶层边界、控制阶层贫富分化,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社会各阶层和谐发展的道路在当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发展的双重性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农民,拓展农民视野,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等五方面创新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易平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113-114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教育是关键。推进乡村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生命教育,服务乡村建设;让乡村人民享受优质的教育,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关爱乡村,为服务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农村知识贫困与农村高等教育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认为,农村贫困不仅仅是收入贫困,还有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三类贫困是相互作用的。新世纪要消除农村贫困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农村知识贫困。为此,本文提出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18.
农村社会精英与新乡村治理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精英的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社会权力结构也进行了深刻调整,乡村治理的技术随之形成了新的特点.但这些变化所蕴含的是以往乡村治理术的不断精致化,也可以称之为"新乡村治理术"的演进,而不是乡村治理模式与政治形态的本质变化.这个过程是在中国"生态政治"本文中提出的生态政治指的是国家整体的政治形势,即基本制度层面上的社会设置与社会(潜)规则.的大环境中发生的,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宏观社会结构变迁,国家的整体政治气候实际上决定着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对江苏省淮安市农村成人教育水平的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农村成人教育基础薄弱,农村经济的发展主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下,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将成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