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前门楼子九丈九,九个胡同九棵柳”;“前门楼子九丈九,王口花炮响上头”。解放前,老北京的前门地区曾经非常繁华,很多老百姓在那里置办了自己的私宅。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天文档案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有文明史以来,中国就设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天象观测与研究,并形成天文档案.它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天文观测记录及其所形成的星图星经等;二是历书档案.历代绵延不辍的天学机构既是天文档案的形成者又是主要管理者,其良好的保管制度和各朝天文史志的编研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天文档案遗存,它可分为两大类:直接遗存与间接遗存.  相似文献   

3.
天文学是观测天体位置,研究天体运行规律、天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天体形成和演化的基础学科,天文学的研究对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天文观测设备和天文文献是天文学研究的必备工具,鉴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还不可能制造或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观测设备.所以,天文观测数据的获得,天文研究成果的交流,即天文文献资源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已成为天文研究中重要的物质基础,与天文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馆校结合教育模式是开展中小学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天文学虽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但至今仍未能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独立成课。学校天文教育软硬件资源匮乏、天文课程研究欠缺是这一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科学场馆因其综合性科普教育职能的要求,大都对天文学的普及教育投入了相当的资源,因而具备比学校更强的天文教育能力。科学场馆和学校有共同的核心服务对象,因此二者有着先天的合作需求。由于学校天文科学教育的欠缺,科学场馆更应该积极承担义务,力争构建出以馆、校为节点的天文科普教育网络。近年来,北京天文馆在馆校结合开展天文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对馆校结合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5.
嘉定老城墙     
嘉定城最早是宋代建的,"嘉定"的名字, 本就得自宋宁宗(赵扩)的年号.但当时筑的城墙只是土城,直到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农民军首领张士诚,遣手下将领把土城改建成砖石城墙,又加宽城河,这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城墙.再过大约200年后,即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抗御"倭寇",知县万思谦再次扩建城墙,增建砖碟,城周长扩至2266.6丈,高2.6丈、基宽5丈,面宽3丈,并设晏海、合浦、澄江、朝京四扇城门.  相似文献   

6.
1988年7月27日至8月4日,国际天文学会天文文献和情报服务科学讨论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议题有:国际天文期刊联合目录;天文资料中心;图书馆界资源共享;国际资料交换;预印稿收藏;图书保存;手稿与照片收藏;联机数据库;图书情报计算机使用问题;天文出版物;文摘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5月28日,《郑州晚报·登封晨刊》(后改名为《郑州晚报·登封播报》)首期报纸出街,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30多期,广告收入100多万元。作为《登封晚报》的一叠(D叠),以社区报的形式出报,它的影响和意义在哪里?在"传统媒体走向衰退"的论调中,社区报能否打开传统媒体发展瓶颈?作为形式上的社区报,《郑州晚报·登封播报》能否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就《三析王城岗城堡遗址》一文,对《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报告中关于王城岗大城的面积、王城岗城址的性质等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邓晓静 《新闻世界》2011,(9):194-196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栏目在央视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界走上了调查性报道的道路。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15年间吸引了众多学者和业界人士的目光,研究丈献层出不穷,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笔者将1997年到2011年间对《新闻调查》的研究文献分学界和业界两个领域,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进行丈献综述,以一窥《新闻调查》的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书目》2010,(14):124-126
地球概论;神奇的地球;青少年必读天文知识全知道;关于天文和地理的有趣问题  相似文献   

11.
简仪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天文仪器,堪称中国古代传统天文学成就的杰作与象征。现存简仪是郭守敬简仪的仿制件,成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目前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为尽可能地留存此重要文物的空间结构与器身形貌信息,有必要对其实施原位、无损、高精度的测量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简仪空间结构与器身形貌测量建模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浑仪是中国古代天文测量中最重要的仪器,具有象天与望准的功能,在许多科技馆与博物馆中,都可以见到浑仪的身影。不过,古代浑仪的形制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历经多次转变。汉唐之际的浑仪,更加突出对宇宙结构的演示功能。宋代以后,浑仪的观测功能开始受到重视,北宋时期共铸造了四件浑仪,在许多细节上有所不同。北宋四大浑仪在改造中注重结构的简化与测量精度的提高,并直接推动元朝郭守敬发明了简仪。在当代,对宋代浑仪的多样化展示不仅反映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也折射出今人看待宋代科技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大元故从仕郎耀州同官县尹郭君墓志》现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该志此前未见著录,其写作时间当在大德三年(1299年)至皇庆元年(1312年)正月间。由志文可知,郭氏家族世居山西太原,后徙至陕西京兆,第五代成员郭时中为关中硕儒,与王天祺、李庭、郭镐并称"四贤"。志主郭汝弼,郭珏第五子,生于大蒙古国贵由汗三年(1208年),卒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幼习儒业于乡贤郭镐、李庭;筮仕安西王府典书,与同僚姚燧、马绍庭交游甚厚;迨元廷分省四川,受知于中书左丞汪惟正,选充行省掾属,是以吏出职的北方低级汉官典型。因史料匮乏,对于郭汝弼及郭氏家族,学界尚无专文研究。墓志详述郭氏先祖及其家族成员基本情况,并叙志主本人生平事迹,为了解该家族、探讨元前期史事提供佐证,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敬是清末明初一位集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杨守敬原编、李之鼎补编的《增订丛书举要》是我国丛书分类目录史上一部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集大成这作。  相似文献   

15.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高宗绍兴国子监曾有刻本,后又出现多种增补本。元明以后,有两种增补本以传抄的方式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和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林则徐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本文全面分析了林则徐在1840年左右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以及魏源于1842年重编的《海国图志》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尤其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史实,从而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最初流入中国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2006,26(6):347-350
秦汉以来,岭南成为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设教立学,邦俗从化,儒学渐启。两汉之交,出现了儒学名家陈钦陈元父子,成书《陈氏春秋》及其《训诂》两书。至汉末三国间,岭南儒学一时繁荣,不但出现了以士燮和虞翻为代表的儒学研究者群体,而且出现了诸多儒学著作,为岭南学术研究和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元末江西诗人郭钰所作诗歌清丽有法,其中丧乱之作可以补史之阙。通过对郭钰《静思集》进行考索,略述郭钰生平,并将《静思集》分为两卷本与十卷本两个版本系统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社会影响最大的历史小说,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评之为“七实三虚”,大部分有史实依据.《演义》涵盖了从东汉末豪强混战到西晋灭吴,历时九十多年,各路豪强为占夺地盘,争战不断,全国人口低谷时比东汉末减少60%.以约4400万人生命的代价形成三分局面,说不上正义性属于何方.各方逞勇斗智,奇谋百出,尽显武勇、诡略之极致.富有戏剧性和智慧、人性等教育意味的三国史事人物,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特别是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繁盛,“说三分”是最受欢迎的说书节目,进而加上皮影戏、演唱并发展为杂剧,故事更丰满,人物特色更突出.说书的话本经加工成“评话”,现存元代至治年间所刊《全相三国志评话》回目与《演义》大体相符,罗贯中当是以此为基础,根据史书并杂采野史资料进行创作.现知《演义》的早期刊本为1494年本,距罗氏在世已约百年,学界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尚存歧见.  相似文献   

20.
阮元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主持纂刻了大量文献,为学术成果的保存和文化遗产的流传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梳理并总结了阮氏在文献纂刻方面的成就、从事纂刻的缘起及其纂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