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327名西南地区留守儿童施测心理一致感量表简版(SOC-13)、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均显著高于男生;(2)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信任、心理一致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同伴疏远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前者显著负向预测后者;(3)心理一致感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因此,可通过调节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和同伴依恋水平对其心理健康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南阳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现状,以某地区291名中小学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同伴依恋问卷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攻击行为、冒险行为、同伴依恋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同伴依恋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大学生积极幻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采用《大学生积极幻想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47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积极幻想在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以及年级上差异显著;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显著;积极幻想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理想化、可控感、乐观性对积极应对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对394名儿童施测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得分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变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编制留守儿童耻感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耻感包括四个因子,即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和关系羞耻。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用作留守儿童耻感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6.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自我意识与应对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自我意识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93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应对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2)除幻想因子外,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上无显著差异;(3)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正性、负性应对方式相关极其显著;(4)自我意识各因子对应付方式各因子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安全感量表、应对方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04名初中留守儿童和38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2.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发展差异显著.3.安全感弹性发展的留守儿童与非弹性发展组儿童在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方面呈现显著差异.4.安全感弹性发展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显著,且自我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自责与退避能预测安全感弹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探讨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安徽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解亚宁编制的建议应对方式问卷对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要明显地高于非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远低于非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状态焦虑与消极应对和生活事件的其它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特质焦虑与消极应对和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它因子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消极应对对焦虑总分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因此应重视对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开展基于情绪调适、应对方式、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所大学的426名女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毕业生求职期间的积极心理资本整体水平较高,一致性水平较好;她们主要采用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应付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同时积极心理资本因子对应对方式成熟因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培养和开发女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就业情境,促进女大学生的有效就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量表和亲子依恋量表对湖南省醴陵市22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离开时间长短导致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中感冷漠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性问题行为因子与父母亲亲子依恋、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亲子依恋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做出预测,母亲依恋比父亲依恋的预测力要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六所普通中学的616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同伴关系更差,他们受到同伴的尊重和接纳更少,更易受到忽视。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家庭,且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有显著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有一定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程度显著预测同伴尊重、同伴接纳,家庭月收入可以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和同伴忽视。未来研究中需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辅导提供启示,采用《中国青少年人际情感问卷》对安徽省345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及其下属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归属感和乐群感最高,合作感和亲密感得分最低;(2)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学业自评上的差异显著;(3)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受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学校因素(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279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的吸烟行为、与吸烟相关的问题行为、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吸烟及其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的调查发现:流动和留守儿童在不同年级中表现出不同的吸烟行为;与吸烟有关的问题行为、同伴吸烟情况、同伴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的吸烟次数和数量,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能部分预测吸烟行为;最后提出了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440名流动儿童与192名城市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伴评定量表、师生关系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个体歧视知觉"流动儿童版问卷,考察了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及歧视知觉的特点并考察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歧视知觉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同伴关系无论是在性别、学段还是两类不同儿童群体上的差异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师生关系上,女生好于男生,在正向师生关系上高于男生,负向师生关系上低于男生得分;歧视知觉方面,男生感受到的歧视高于女生。(2)同伴关系与歧视知觉呈负相关,师生冲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3)同伴关系、主观支持可以负向预测歧视知觉,师生冲突可正向预测歧视知觉。(4)社会支持在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歧视知觉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儿童孤独量表"(CL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773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为严重,社交焦虑、孤独感与应对方式彼此都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留守儿童的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对社交焦虑影响孤独感均具有调节效应;社交焦虑不仅对孤独感有直接预测效用,还通过应对方式产生间接预测效应;消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分析得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心理受到社交焦虑及应对方式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儿童孤独量表"(CL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773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为严重,社交焦虑、孤独感与应对方式彼此都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留守儿童的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对社交焦虑影响孤独感均具有调节效应;社交焦虑不仅对孤独感有直接预测效用,还通过应对方式产生间接预测效应;消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分析得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心理受到社交焦虑及应对方式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幼儿因父母长期缺位,其同伴交往状况需要正确引导。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T市某农村幼儿园中班35名留守幼儿冲突过程进行记录,发现冲突主要集中在桌面游戏和区域活动,冲突发生多因物品空间争议,幼儿解决冲突多采用告状求助和身体攻击,冲突结果多为中性处理。为帮助农村留守幼儿学会正向解决冲突,教师应适时介入,引导幼儿学会同伴交往,提供充足的玩教具,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提升家园合作观念,引导冲突教育正向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运用儿童孤独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江苏某层210名留守儿童和222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低龄时尤为明显;②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③积极应对可以有效缓冲社会支持不足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存在调节效应;④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孤独感之间均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心理理论的发展影响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已经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心理策略,如知己知彼,洞察形势;深思熟虑,慎选策略;应对回应,自我反思等.教师可运用心理理论指导幼儿提升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引导幼儿客观判断,合理分析冲突情境;鼓励幼儿换位思考,尝试使用正向策略;帮助幼儿学会反思,降低冲突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抑制性控制任务和自编的幼儿攻击行为教师评定量表(PABS-T)对88名留守幼儿和80名非留守幼儿进行测查,探讨了留守幼儿抑制性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发展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幼儿的抑制性控制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幼儿,其攻击行为则显著高于非留守幼儿;(2)留守幼儿的抑制性控制与身体攻击、总攻击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3)留守幼儿的抑制性控制对其身体攻击和总攻击行为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