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如何完善这个体系,如何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如何把法治建设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上,将是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更加紧迫和现实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里要形成普遍的公民法律信仰,除了要完善法治建设以外,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造严格遵守法律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不断推进法活文化建设、严格限制公权等措施促成公民养成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已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确立后,如何加速走向法治国家的进程是法学工作者的使命。为此,本文立足传统法律思想宝库,抽取孟子法律思想作为切入点,提出:在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必须立足传统法律思想,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教训,使两者有机结合。孟子法律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利于民,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相似文献   

4.
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中,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应运而生,成为了实现和完善我国政府法治化的关键。本文旨在研究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下的公众参与问题,从制度完善的角度出发,分析公众参与对于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进而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两个方面尝试性地探讨了公众参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法治文化就是已经实现了法治的国家和社会所应该具有的文化,此时的法治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特定文化体系、社会文化类型,成了一种基本的"生活样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规则意识、破除人治文化、建设法治国家。创新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个性、开拓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在中国治理史上,法家提倡“法治”,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丰厚营养。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不懈的探索,我国最终走上了“法治”建设的科学治国之路。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防法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我国的法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随着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步伐的加快,我国法学界对国防法律体系的研究日渐深入,并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立足建立和完善国防法律体系的有利条件,提出建立与完善国防法律体系的对策,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防法律体系,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治军水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律实施是实行法治、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 ,在法治实践中 ,我们既不能用成熟法治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我国法律实施的现状 ,也不能假借具体国情的特殊性放任法律实施的低效运作。在现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务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真正确立起法律的权威性 ,并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惟有如此 ,才有利于我们法治国家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德治和法治,作为两种最基本最通用的治国方略。要从理论上考察二者的互动,必须深入剖析德治-法治互动的机理,本文通过分析德治和法治各自的功能优势及局限,指出两者内在的特性是法治与德治互动的逻辑前提。提出,德治促进法治的进化,法治对于德治起保障导向作用;德治和法治互动的目的是建设贯穿着道德性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互为推进和促动,最终形成体制化、扩展化、积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到进一步充分发展,立足于使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重视规范诚信友爱行为,充分体现对创新与创造行为的保护,维护好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积极规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彰显中国特色既具有工具合理性又具有价值合理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彰显中国法治文化特色,意味着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既要尊重中国社会现实,也要融汇中国传统法律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写进了宪法.基于现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格局,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结构体系的重建成为必然.从法律义务而言,不论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还是实现个体利益,均不能损害社会利益.因此,在立法、执法等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发挥着参谋的作用,也是提升政府依法治国水平的一个必要举措,我国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也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政府法律顾问人力资源管理是决定这一制度能否最优化实施的关键,文章旨在讨论政府法律顾问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体育法治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制约了体育的法治化水平。具体来讲,其文化困境主要体现为体育法治的认同度有待提升、体育精神未充分彰显、体育法治面临实效性危机,以及体育法治中人本主义有待建构。主要原因在于体育法治自身规范体系存在缺陷,体育司法和执法不力影响法治认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法治精神与体育精神尚未有效契合。有必要完善体育法律规范体系,加大体育司法和执法力度,净化与发展体育文化,扩大公民有效参与,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培育充分体现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与人本价值的体育法治文化,促进我国体育法治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市场机制与现代法治逐渐融合的历程。浙商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中国第一商帮",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其形成时期的"准法治环境",而今天的浙商经济面临的发展困境,又取决于能否更好地将市场经济与现代法治相融合。站在法治语境下分析浙商形成的历史缘由、思考浙商转型的必然性和基本途径,也是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7.
德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厚的历史传承,这些思想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本质上是为维护少数统治者服务的,在实践过程中必然沦为封建君主以个人意志统治国家的人治政治的工具.社会主义以德治国强调的是以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社会主义道德来治理国家,它的内涵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在内容与性质上不同于以往任何道德规范,是时代先进性和利益广泛性的辩证统一.落实贯彻以德治国方略,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道德遗产,科学认识传统意义上的德治观,吸收消化具有生命力的人类道德精华,为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服务要把依法治国作为以德治国的保障;要加强国家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使广大公务员成为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成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还要完善建立一套激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赏罚机制、使以德冶国方略的贯彻落实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对邓小平民主和法制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国家各项工作都应依法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运行,离不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要求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实现依法治国还必须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实现司法公正,加强全民法律教育。江泽民还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标志着我党的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