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璟 《美育学刊》2021,(4):61-68
关于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研究者们已多有关注与探讨,但对于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艺术对生命的尊养之功,却少有系统的论述。其实,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有以艺术来养护生命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理念,即“游艺尊生”的价值观。先秦儒道二家在道的本体层面思考艺术与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的同根共生,其论说构成了“游艺尊生”的思想渊源。两汉魏晋以后,随着文士们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关注,他们越来越重视现实生活中身心状态的自得自足,类似表述构成了“游艺尊生”的主要话语。及至明代,随着参与养生的文人群体的扩大与养生需求的增加,高濂完成了把艺术物事融入养生专书的创举,标志着“游艺尊生”思想及内容建构的明确成型。  相似文献   

2.
自然之理与人伦之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面对的重要问题。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主要是一种内化于人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至善的道德原则,而物主要是一种人伦之事,在道德实践当中,就是要实现心与物的贯通,通过道德践履来建构一种伦理关系。这样,其心物关系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一种作为涵摄自然之理的社会道德规范之心与具体的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将希腊精神的性格的核心或中心诠释为“美的个性”.竞技体育的美的个性精神主要是在主观的艺术作品——“人类自己的文化”中呈现自身;古希腊竞技体育产生的精神哲学基础在于人类表现自身身体的美丽形态的精神冲动力.自我表现的希腊精神直接推动了以竞技体育赛会为核心的游艺活动种类和形式的孕育与发展.智慧之学和展现自身身体的美丽形态的体育运动之学的统一的精神诉求直接决定了古希腊城邦国家教育的“完人”目标和原则.反过来,古希腊城邦国家“完人”的教育理想又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台港新儒家学者唐君毅、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阐释共同出现了三大悖论:一是他们所谓"纯粹之艺术精神"实则无法"纯粹",二是艺术精神与道德精神表面并列实则并不平等,三是在他们建构的"中国艺术精神"里,艺术最终被"精神"湮没,成为可有可无之物。悖论产生的最终根源在于他们标举"中国艺术精神"的指向并非艺术,而是文化精神和价值。他们以心性之学解读中国传统艺术的路向是对宋明儒学的延续,而非超越。  相似文献   

5.
杨宗稷作为清末九疑琴派的创始人,不仅开苍劲坚实、清丽脱俗之琴风,他的琴学论著《琴学丛书》更是对古琴音乐理论作了突破性、创新性的架构.杨宗稷对琴学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其文化追求可以概括为重情、守真、求变.杨宗稷认为操琴是对个人性情的追求,是一条回归自然的途径和通道;弹琴意欲抱朴守真,保持心的本性;琴学要有开放创新的思维观念,要"与时迁移".  相似文献   

6.
延安精神有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渊源,并且是中华民族精神之升华;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精神,既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又是时代精神之显现。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相关问题辨析与界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献研究、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相关问题进行探析后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一个或多个民族所独有的,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承的,具有修身养性、健身技击、休闲养生、竞技表演、观赏游艺、趣味惊险、民俗音乐歌舞交融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8.
庄子哲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宗教精神,主要表现为超越了哲学思辨和形而上学本体论层次意义上的“道”和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论以及“心斋”、“见独”“坐忘”之修持方法。解读庄子哲学思想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就要通过庄子所倡导的修持方法,即通过“心斋”、“见独”,达至“坐忘”,进而彻悟“无为”,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之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之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的山水画代表着中国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崇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体现,其精神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水画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精神,满足了人类安顿心灵的需要,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体道即在守身,守身即是体道。身礼同体、物我一体的哲学趣味验证了此本质体知的本一。中国文化知行本一的探讨消解了西方哲学灵肉合一的问题,灵肉问题即隐匿在日常的力行秩序中,并且日常非分别的审美秩序将宇宙万象视为肉身/体道的极度范本。原始儒家的礼乐文化集中体证了这一灵、肉、物相感通的体道模式/守身之则。特别是对肉身操持的彰显,对偏颇于纲常精神的前现代社会有纠正意义。灵、肉、物审美一体的天人观也警示着消费时代。  相似文献   

11.
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张扬个性、展示斗志、推崇强大力量的战斗精神,主要体现对形体美的追求,更反映了古奥运会的阶级关系.而现代奥运会已经超越了纯粹竞技的意义,将和谐元素贯入奥林匹克精神,其精神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这要归因于古今中西文化渊源的流变和差异,古希腊时期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着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追求形式上的和谐之美.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将和谐元素贯入,对中国“和”文化传统进行了主动呼应和有效征用,体现了对中西和谐文化的兼容并蓄.  相似文献   

12.
油画创作处理整体要以自然为法,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这样一种心物交融的境界。艺术家只有重新组织构图,简化、提炼色彩和造型,加深画面的现实感与整体意识,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走向升华,从而培养好自己作品的整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武术精神是武术的思想精髓,是武术的灵魂。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影响巨大,对武术的影响也不例外,尤其在武术的精神文化积淀上。从广义的文化学视野,采用文献资料法、文化比较研究法,分析孔子的武术价值观、伦理观、身体观和思想理念,探究其对武术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孔子教育"六艺"的武术价值观,提倡"仁义之勇"的武术伦理道德观,坚持"文武兼备"的身体观,构成了"尚武崇德、服务社会、求和谐、爱祖国"的武术精神,并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建议继续从孔子的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积淀武术的精神文化,使武术向着"形健质善"的精神理念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宾虹大师的"笔墨"精神,其实质在于其精神内美之中庸文化伦理,其精髓起于"写"中求"意",超意得"神",达"无过之而无不及",使主客体自然融汇为"物我、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王小波的艺术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小波的杂文世界中所凸现的对“消极自由”的向往和智慧的追求 ,其底色是英美经验主义的理性思辩力。他的思想世界是传统知识分子“自由之思想、独立之意志”的精神血脉在当代的延续。集冷静、宽容、思考与理性于一身的王小波既为当代思想界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提供了可能性 ,也身体力行地走出了一条“开满牵牛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庄书问世两千多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过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候外庐说:“庄子思想从其影响于中国士大夫的历史来看,实在不是‘异端’,而是‘正统’.上自秦、汉、魏、晋的黄老与玄学,中至宋、元、明的理学,下至现代的唯心主义都有其血液贯注着.……这个战国时代的一家之言,……降服了不少学者,……‘饰人之心,易人之意’,更以‘胜人之口’,服人之心.”(《中国思想通  相似文献   

17.
王心斋"淮南格物"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理学有关格物问题的诠释传统中,王心斋的"淮南格物"说可谓别具一格.历史上对此褒贬不一,当今学界亦存在意见分歧.淮南格物说形成于心斋晚年,通常认为心斋于拜师阳明之前既已有格物论,进而推论心斋思想独立于阳明学派,此属误解;心斋格物论通过对"物有本末"的重新诠释,以"身"为"物之本",以"家国天下"为"物之末",建构起了一套以"安身立本"为其特质的格物说;"身"的观念较诸"心意知物"这一概念系列更具根本性的地位.在宋明理学史上,"淮南格物"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日象征主义诗歌是屹立于20世纪中日诗坛的“一支异军”,它们都是在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萌生和发展起来,在诸多方面对西方象征主义进行了承袭和发展。“物感”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日本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髓。西方象征主义思潮对中日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显现而直观的,而中日古典诗歌传统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中日象征主义诗歌在吸收和融合了具有两个民族特质的“物感”与“物哀”的文学传统后生机勃勃,共同演绎出了一曲“东方之歌”。  相似文献   

19.
青年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影响十分深远广泛的名言,在思想上应受到经由陈独秀、蔡锷等人传至中国的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日本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但这句中文名言应是毛泽东首先使用而流传于世的。青年毛泽东在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时深入批判了中国传统身体美丑观和身体动静观,从一个独特视角提出了强体健身、文武并重的新民见解。从现代体育观的维度为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缺陷,改造国民性,寻求新的救国之道增加了独有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揭示这一点,不仅更能使我们认清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批评的学术历史脉动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精神联接,也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走向现代并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具有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