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相似文献   

2.
中师生基本功训练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师生进行的一种专业技能训练,是中师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结合我校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实际,从“中师生基本功训练的目的和内容”,“中师生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方法”,“实施中师生基本功训练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谈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中师生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激发、培养中师生的作文兴趣。目前,有部分中师生对作文的兴趣不高,甚至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使”,讨厌、畏惧作文。为此,我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中师生的作文兴趣的: 一、作文命题讲点艺术。我国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说过:“作诗非难,难为题。”这就是说,好的题目常常给人以未饮先醉的感觉。中师生的作文命题亦然。《我的家乡》、《难忘的一件事》、《我的老师》、《记一次春游活动》、《×××参观记》……这些题目成了传统题,中师生从小学写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甚至是较长时期以来,进入各个学校任教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总是给人一种“大不如从前”和“不如中师生”的感觉。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师范教育怎么了?笔者以为,我们的师范教育缺少了毕业生的试讲。  相似文献   

5.
“尖尖角”这个栏目是我们中师生发表习作的园地,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以引起广大中师生的共鸣。它也是扶持文学新人、繁荣校园文化的沃土,能激起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热情,帮助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虽然我进校不久,但“尖尖角”栏目已牢牢地吸引了我。每次等到《师范教育》,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到“尖尖角”。于是我认识了“矿山女儿”李海红;领略到“北方银杏树”的风采;学会在“我的路”上逐渐“走向成熟”;给一位同学过“生日”,让她激动万分;有了在“中秋”这个万家团聚时刻恋“家”的情思;“忘不了”  相似文献   

6.
《培养中师生“听”的能力浅探》原文共三部分:一、听的能力的构成要素;二、培养中师生“听”的能力的教学方案;三、培养中师生听的能力的具体方法。限于篇幅,我们选发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中师生要适应小学环境教育工作已势在必行,在《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丰富中师生的环境知识,增强中师生的环境意识和提高中师生的环境技能。  相似文献   

8.
陈秋根 《文教资料》2011,(1):133-136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要实现有效教学这一目标,促进教学中师生有效对话是基本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从分析当前教学中师生对话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入手,就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师生“有效对话”教学.从“提供对话的背景资料”、“设计深浅不一的提问”和“及时捕捉课堂对话的生成机会”三个角度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型课程中师生关系已发生了转变。教师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他最多是“平等中的首席”。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在他的《后现代课程观》中讲道:“‘平等中的首席’很好地界定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  相似文献   

10.
1980年高考,我以325分的成绩无缘进入大学校门,只能录入监利师范学校,渴望进入高等学府求学的我多想复读一年,无奈当时家境不宽裕,而且农家子弟能考进师范学校成为端“铁饭碗”的“国家人”,在当时当地已经是令人羡幕不已的事了。虽然心里不快,也只得背起行囊走进学校,融人到新的生活环境之中。两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求学的快乐充斥心底,可多彩的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1.
刘锡庆的《写作通论》中有专节论述主题这个问题,文中对主题提出了三个要求,其序列依次为“深刻——新颖——集中”,并且明确指出:深刻即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新颖“应该是一条基本的要求”;至于正确,则是“自不待言”的等等。在对《写作通论》修订的基础上,出版的《基础写作学》中,刘先生没有专用章节谈对主题的要求,仅集中讲了“出新”一点,忽视或回避了对主题的要求的问题。鉴于刘先生的教材影响较大,已进入中学教学领域,加上在多次使用过程中师生们提出了一些质疑,我们冒昧地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国家教委颁发《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和《中等师范学校学生行为规范(试行)》之后,全国的中师都在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文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落实贯彻实施的措施。我认为,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中师生要自觉加强自我教育,按德育大纲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严格训练自己,锻炼自己。中师生按“大纲”和“规范”要求进行自我教育是由中师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我们中师生是未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中师生数学学习中“两不”的心理偏差及调控湖南一师杨建辉一、问题的提出中师数学新大纲在引言部分明确指出:“在中等师范学校,数学是一门主要的文化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但是大部分学生从初中毕业进入中师后,由于学习环境、动力及要...  相似文献   

14.
世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间竞争愈加激烈.而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科技意识的竞争.为此,邓小平同志早就预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鹏总理也曾说:“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靠于科技进步”.因而,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就显得严峻而紧迫.科技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所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应从学校抓起,而师范学校首当其冲.因为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中师生自身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势牌影响、熏陶他们的学生.同时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可以说是提高中华民族科技意识的基石.此外,培养中师生的科技意识,也是社会风气的需要.我们经常听一些家长说,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成为钢琴家、舞蹈家……却很少听说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陈景润、居里夫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同时也直接反映出了家长们科技意识的淡薄,所以.培养中师生的科技意识不仅是为人师表的需要,同时也是为父为母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中师生的科技意识呢?途径会很多.我认为在教学中对中师生进行科技意识的渗透是很重要、很有效、且易行的方法之一.因为中师生在校期间,要学习十几门课程且绝大多数有效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说,在课堂上对中师生进行科技意识的渗透,时间长,且持久  相似文献   

15.
去年10月的华东地区中师生数学基本功比赛,其中“板画”一项的要求是两则几何作图题:1.按斜二测画法作一个正六棱柱;2.作出三个平面两两相交的情形。这两个题难度均不算大,且在教材中都有“翻版”,但参赛的13名选手中仅2人基本正确。华东各省市师范生数学基本功佼佼者水平尚且如此,一般中师生的情况可  相似文献   

16.
中师生的迷惘心理及其对策哈尔滨市师范学校周淑鸿当前,中师生中,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患了一种“病”。这是他们自以为“看透了一切”的心理而引起的一种空虚的病态反应,我们称之为迷惘心理。迷惘心理的行为表现是:上来一阵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上来一阵百...  相似文献   

17.
每年春季(4~5)月份,我们要开展一次爱鸟周活动。在生物教师的带领下,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时间,组织了“爱鸟护鸟”演讲会,中师生有理有据地演讲了“生物与环境”,“食物链与食物网”等有关报告;举办了“爱鸟护鸟”有奖征文比赛,其中的优秀文章在校《生物快报》上连续刊载,举办了以“爱鸟护鸟”为主题的联欢会;中师生以“鸟”为题目自编自演了很多节目,如朗颂了成语古诗,演唱了《雁南飞》,黄梅戏《树上的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都知道,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学是有“等级”制的,“出身“不同,“身价”也不同。这个“等级”制最明显的标志反映在录取批次的排序上。尽管各省的录取批次数目有多有少(最少的有五批,最多的近十批),但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数目只有四条,即:重点本科分数线,一般本科分数线,民办、独立学院分数线,专科分数线。这四条分数线是呈金字塔状分布的。  相似文献   

19.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师生物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芳 《科学教育》2005,11(6):15-1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等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小学和幼儿教育师资的摇篮,她所培养的中师生的综合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亿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并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国家教育发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已达到至少是专科学历层次的了,中师的历史使命基本上完成,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加上现代商业文化和传媒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师生迷失了方向,学习风气大不如从前。作为生物学教学究竟该从何人手才能使中师生爱学,为今后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我认为应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0.
目前,进入中师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美术基础都是比较差的。如何切实提高这些学生的绘画水平,是值得我们美术教师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重视并发挥“范画”的作用是有效地提高中师生绘画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