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2005年中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强调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  相似文献   

2.
《宣武教育》2005,(4):45-45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2005年中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强调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  相似文献   

3.
2004年,17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将有首批初中毕业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中招生制度势在必行。新的高中招生制度应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同时通过建立包括高中学校加试在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高中招生制度,真正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2004年,17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将有首批初中毕业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中招生制度势在必行。新的高中招生制度应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同时通过建立包括高中学校加试在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高中招生制度,真正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云南教育》2005,(11):11-11
浙江省的余杭、北仑、义乌3个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将率先“试验”——分数不再是升学的惟一标准,将成为现实。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出台的《浙江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和高中招生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3方面力求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日本高中考试招生制度以考试评价综合化、招生录取多元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为基本特征,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实现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最佳匹配,保证了高中学校的考试招生自主权。研究日本高中考试招生制度,对于推进我国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地积极开展中考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围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方式等内容,形成了许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操作性强的经验和做法.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改革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深化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主要依据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大余县一改传统的高中招生办法(以升学考试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按照“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推出了多元化的招生办法。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政策、观念乃至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相结合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必须突破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的瓶颈,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进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进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中学校招生制度,健全考试招生改革相关配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学苑教育》2019,(9):6-6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北京将建立初中学业考试制度,将初中毕业考与高中招生考合二为一,并于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作为第二批试点省市,于2017年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在教育部指导下,认真落实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精心研制改革方案,坚持育人为本、确保公平公正、促进科学选才,着力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积极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同时,抢抓改革发展机遇,以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教学、考试、招生联动,高质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从1999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至今,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改革一直伴随着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进程,各地在推进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工作中,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在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操作性强的做法,基本构建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有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资讯     
《教育科学论坛》2014,(11):80-80
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政策出台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目的就是探索招生录取与高中学习相关联的办法,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对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高中学校特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录取时困难重重:责任方遭遇评价指标科学性不够、操作困难,评价结果可靠性、公平性备受质疑的困境;使用方遭遇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发挥作用有限的困境;管理方遭遇政策实施者偏离政策原本意图,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体系失衡、合法地位未确立的困境。为此,应转变传统考试评价观念,确立综合素质评价育人新理念;转换传统评价思路,基于学生的不同背景进行整体评价;明晰政策规定,让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招生录取“硬挂钩”;加快综合素质评价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对政策的解释宣传。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部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推进综合改革,目标是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全面启动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既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也关乎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召开首届教育家对话企业家高考改革微论坛,围绕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方式改革,招生计划分配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在此基础上,针对健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构建多元录取机制,提升高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加强综合改革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全面启动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既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也关乎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召开首届教育家对话企业家高考改革微论坛,围绕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方式改革,招生计划分配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在此基础上,针对健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构建多元录取机制,提升高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加强综合改革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市教委18日宣布,今年起北京优质高中分配不再"推优",完全按成绩录取,同时全面取消中考择校生,并逐年减少各类特长生的招生比例,今年该市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30%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校。(中国教育报2月19日)总体看来,北京的中考改革,着眼于扩大公平,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由于这是在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进行的调整,有些做法限制了学校的自主招生,同时亦强调了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按照十八届  相似文献   

19.
《福建教学研究》2004,(5):1-1,4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下称“纲要”)和《关于中小学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下称“通知”)精神,为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取得突破,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国外高校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招生经验,总结了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探索和试验,提出了推进我国高校开展招生录取综合评价制度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对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